集團
熱門關鍵字: 電子銀行信用卡悅生活貴金屬

【ESG專欄】順應國際ESG發展趨勢的新金融行動

發佈時間:2023-01-06

    導語:客觀來説,服務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金融需求,推動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作為建設銀行新的戰略方向和經營理念,與ESG理念的深層內涵不謀而合。

ESG,即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的縮寫。國外將ESG理念與投資行為相結合,構建了ESG投資模式,和傳統投資主要分析公司盈利模式和財務指標等不同的是,ESG投資更加注重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維度的非財務指標,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綜合考慮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的社會責任與長期價值。

大量投資實踐證明,符合ESG標準的公司業績表現會好于市場平均水準。因此ESG也被認為是一種有“責任感”並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商業模式。

雖然ESG正式進入中國的時間只有短短4年左右,卻憑藉與國家倡導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相一致的核心原則,以及“碳中和”和“共同富裕”背景加持下,不論是在政策層面,還是在資本市場投資實踐層面,ESG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國記憶體續的“泛ESG”公募基金約200隻,總規模突破2,600億元,新發産品數量接近過去五年的總和。借鑒全球ESG基金的發展趨勢,機構預計中國ESG投資規模于2025年將達到20萬億~30萬億元,約佔資産管理行業總規模的20%~30%。

不難看出,對於我國大型金融機構來説,如何在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順應國際趨勢,對標國際ESG理念框架,將會是一道事關實現自身可持續增長和良好均衡經營業績的“必答題”。

金融,一份服務社會的美好事業

事實上,ESG理念的深層內涵于我們並不陌生。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立人立己,達己達人”,在實現商業利益的同時,追求超功利的社會責任,實現兼濟天下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系統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

也正是基於對新發展理念的理解不斷深入,一批金融機構主動對金融的邏輯進行了重新思考——“金融活,經濟活;經濟興,金融興”。金融機構惟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惟有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摒棄對規模及利潤的短期追逐,著眼長期可持續的高品質發展,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與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而建設銀行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近年來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入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金融行動,將ESG目標融入經營管理,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為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積蓄動能。

例如,在住房租賃領域,建行致力於從金融的角度解決“住房難住房貴”的社會痛點,率先推出住房租賃戰略。截至目前,建行住房租賃貸款餘額2,100億元;成立專業的住房服務子公司,開業運營200個“CCB建融家園”長租社區,管理房源超14萬間;專注打造開放共用的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企業用戶達1.6萬戶、個人用戶超4,200萬戶;公租房管理資訊系統拓展至336個城市,保租房App也在211個城市上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建行還成立了全國首個住房租賃基金,扣上了建行住房租賃戰略‘投、貸、管、退’金融服務閉環的最後一環。

在普惠金融領域,率先以科技和數據為支撐,探索出一整套普惠金融特色模式,搭建“小微快貸”産品體系,打造一站式移動金融服務平臺。截至今年10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近2.3萬億元,約為2017年的5.8倍,市場佔比10%左右。普惠金融貸款客戶超240萬戶,是2017年的4倍。11月15日,更是全新上線了“建行惠懂你”3.0,使信貸融資服務由原有的8項,擴展至26項,從基礎功能服務擴展至信貸融資全流程。

在綠色金融領域,持續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和金融全牌照優勢,綜合運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租賃、綠色信託等金融工具,不斷加大對節能減排、清潔能源、清潔交通、污染防治等領域的資金投放。截至2022年9月末,建行綠色貸款餘額達到2.6萬億元。綠色貸款資産品質良好,不良率遠低於對公貸款平均水準,並承諾2022年-2025年間累計對綠色領域提供資金支援不少於2萬億元。

不僅如此,建行還注重維護客戶、員工和社會群眾等利益相關方權益,率先在網點推出勞動者港灣,為戶外勞動者提供喝水、休息、如廁等便利,同時涵蓋政務、扶貧、醫療、養老、司法等多種服務。智慧政務平臺覆蓋28個省級政府,註冊用戶超1.2億戶,助力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向數百家中小銀行輸出風險控制能力,54萬個“裕農通”服務點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延伸金融服務支援,拓展金融服務覆蓋範圍。

“可見,建行這些年不斷深入推進的新戰略方向和經營理念與ESG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建行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完善治理架構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保障

仁聖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制度體系的完善對於國家和企業而言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抓住制度建設的綱,則綱舉目張。隨著ESG實踐深入推進,構建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ESG治理架構日趨重要,並成為顯著趨勢。

近年來,建設銀行將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結合,不斷完善現代金融企業治理架構,推進建立健全職責清晰、分工明確的ESG治理架構。

一方面是突出黨委“定戰略、管大局、促落實”的核心作用,構建中國特色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加強董事會的多元化建設,關注成員專業領域、履職經驗多元化,多渠道選聘非執行董事;專業委員會聚焦特定領域,以自身專業視角向董事會提供獨立意見;監事會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切實發揮監督職能,推動完善公司治理體系;管理層積極落實董事會戰略部署,有序組織經營管理活動。

另一方面,將ESG管理納入職責範圍,明確社會責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的相應職責,把ESG管理納入“十四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召開ESG專題研討會,就ESG發展趨勢、資訊披露要求和監管動向、先進經驗以及管理建議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在管理層設立“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推進委員會”和“綠色金融委員會”,為全行ESG管理明確了基本目標、搭建了發展框架。

最後,為了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建行通過前瞻管理,建立了全面主動智慧的風險管控體系,將ESG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圍繞重大風險課題部署專門研究,制定應對方案,重點強化氣候風險等壓力測試,注重相關風險壓力測試和成果應用。

助力完善我國ESG金融生態體系正當時

其實,縱觀建設銀行的戰略發展,ESG相關因素早已融入其中,無處不在。並在諸多領域率先展開了探索,積極參與推進建設ESG資訊披露及評級體系,助力構建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市場體制機制。

例如,為了提升ESG資訊披露品質,建行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環境資訊披露報告+定期報告(年報和半年報)”的成套資訊披露體系,在提升自身ESG資訊披露品質的同時,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ESG資訊披露展開了積極探索。以資本市場的語言和方式做好相關的資訊披露和市場溝通。

“資訊披露是ESG評級和應用的重要前提。商業銀行應關注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CFD)等最新要求,積極參與ESG資訊披露標準的研討和制定,推動形成全面、系統、符合我國國情的ESG資訊披露基礎。”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僅如此,建行還積極探索和完善ESG評價體系。創新性的以數據為驅動,以科技為支撐,運用大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手段,綜合分析、深度挖掘內外部ESG相關資訊,充分利用工商、稅務、司法、專利等多維度資訊數據,構建數據驅動的ESG評價體系,自動批量獲取客戶ESG評價結果。

“事實上,為了將ESG理念全面融入業務發展,建行對發揮ESG因素在資産配置和産品創新中引導作用的探索一直身處前沿。尤其是,統一集團ESG視圖,完善內外部ESG評級映射機制,將ESG因素納入信貸投放、資産管理、投資銀行等業務板塊等等。”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通過完善規模、定價和經濟資本等激勵機制,引導優化資産結構和業務模式。創新ESG産品和服務,積極探索新型投貸産品、資訊共用平臺、碳排放權交易等,以金融力量推動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轉載自新華社客戶端)

 

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