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
熱門關鍵字: 電子銀行信用卡悅生活貴金屬

味道

發佈時間:2020-09-30

 

 

美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美食源遠流長。食材豐富多彩,做法千變萬化,中華美食文化體現著中國人的智慧;民以食為天,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中華美食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文化孕育精神,精神産生力量。這力量,讓我們以生命至上,舉國同心奪取了戰勝疫情的重大勝利,能夠歡度“中秋”和“國慶”佳節。

在歡慶佳節的時刻,我們既要吃出美味、吃出健康,又要杜絕浪費,勤儉節約,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

編輯手記

 

 

 

塔城品美食

塔城位於新疆的西北部邊陲,與哈薩克國接壤,市區距陸路通商口岸巴克圖只有17公里。塔城是個多民族聚集區,有29個民族,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個,主要以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為主。因為是多民族地區,在飲食方面相容並蓄,有的菜品也是馳名全國的,如著名的“新疆大盤雞”,就源自塔城所屬的沙灣縣城。

 

□ 成鐵新

塔城的菜品雖然不成系列,但也有幾樣美食值得推薦。風乾肉在新疆的北疆是比較受歡迎的一種“鹹肉”。每到深秋季節,把新鮮牛羊肉用鹽和大蒜腌制後,挂在陰涼處,讓自然風輕輕吹過,反覆幾次,吹去了多餘的水分,風乾肉便做好了。和湘川地區的臘肉相似,只是沒有經過煙熏的程式。

早先的牧民,為了保存吃不完的肉發明瞭這種儲存方法。新疆、西藏、內蒙等地都有風乾肉,製作工藝大同小異,吃法也有不同。

新疆最簡單的風乾肉吃法是清燉。大塊的風乾肉稍微沖洗一下放在鍋裏白煮即可,不放作料(連鹽都不放),煮熟後盛在大盤子裏,用刀旋著吃。這是最傳統的吃法,是吃風乾肉的原味。再配上高度的烈酒,真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呀。哈薩克民族有“風乾肉那仁”,就是把煮好的風乾肉切成麻將大的肉塊,鋪在寬麵片上,麵片是用煮過風乾肉的湯煮過的,一邊吃肉,一邊吃麵,吃起來非常過癮,但是有些油膩。以上兩種吃法,不經常吃的人胃會接受不了,大塊的風乾牛肉吃不了兩塊就頂住了;過多的油脂,也不太符合現代人健康生活的標準。所以,吃風乾肉一般都在旁邊放一碟皮亞子(洋蔥),一來可以解膩,二來可以化解油脂。

風乾肉不但可以直接煮著吃,也可以炒著吃,還可以做風乾肉抓飯。

我在塔城的一家農家飯莊吃到另一種做法的風乾肉,比較健康。他家把風乾肉進行了再加工。風乾肉煮熟後,晾涼切片,熱油下花椒粒,風乾肉加蔥薑蒜、紅辣椒、幹辣椒、皮亞子再回鍋爆炒,有點類似于川菜回鍋肉,暫且叫它“回鍋風乾肉”吧。看著很瘦的風乾肉吃起來卻瘦而不柴,因為是肥肉瘦肉一鍋煮的,瘦肉吸收了肥肉的油脂。吃起來瘦中帶油,鹹中帶甜,既有花椒的麻香、幹辣椒的幹香,又有紅辣椒的清香,還有皮亞子的清甜,味道確實濃厚。這種做法比較適合城市人群。

我從塔城帶了幾公斤當年新做的風乾肉回來。賣肉的老闆指著挂在架子上的草膘牛説:“我的風乾肉都是用這種牛做的,看看這牛油多黃!這是真正的吃草的牛,放心買。” 那是一塊牛裏脊肉,有一層一指厚的肥膘。把風乾肉清洗後放在水裏泡上兩個小時,去去鹽,直接放在高壓鍋中煮,二十分鐘即可(煮時間長了肉沒嚼勁)。憑著記憶中的印象做了一次“回鍋風乾肉”,自我感覺與上次在塔城吃到的味道差不多,上桌後極受歡迎,頃刻光碟。

在塔城什麼肉都可以拿來風乾,除了牛、羊外,還有風乾鵝、風乾雞。最受歡迎的還是風乾牛肉,因為牛的肉多,禽類風乾後除了腿有肉,其他部位就剩下皮了。

塔城有相當一部分俄羅斯混血後裔,他們繼承了俄羅斯的飲食文化,製作或改良了具俄羅斯風格的食品。大街小巷遍佈俄羅斯風格的麵包店和飯店,如:柳笆麵包店、麗達麵包店、俄羅斯人家等等。製作的麵包奶香撲鼻,入口即化,和俄羅斯的酸列巴不是一回事。我在塔城喝到了自認為是新疆最好喝的格瓦斯(一種類似于啤酒的飲料),清涼甘冽,也不太甜,盛夏裏喝上一杯,真可以脫去三分暑氣。吃到的冰淇淋也是大城市裏的冰淇淋無法比擬的,少了添加劑的味道,更多的是原始的奶香。

最具特色的是一個俄羅斯後裔製作的羊腿麵包,她家製作的羊腿麵包在塔城也算是獨一家。有一期的美食節目《味道新疆》專門介紹了她家羊腿麵包的製作過程。據這位高女士講,她的太奶奶是俄羅斯人,嫁給了她的漢族太爺爺,到她這已經是第四代了,但在她臉上已完全看不出俄羅斯人的特徵,整個就是一個漢族人。幾年前曾經在她家吃過一次羊腿麵包,那時候她的飯店還在城鄉結合部拐彎抹角的一個平房小院裏。現在的飯店是在原址上改建的,已經是一棟二層小洋樓了,院子乾淨整潔,花木點綴,最顯眼的是那座具有俄羅斯風格的烤爐。這哪是烤爐呀,分明就是一所房子,上面並排四個爐洞,旁邊是成堆的木材。

她製作的羊腿麵包,就是把新鮮的羊肉,經過她的秘方腌制後,包裹在傳統酵母發酵的面餅裏,捏成羊腿的形狀,放在烤爐裏悶烤,要烤兩三個小時,所以在她家吃飯要提前預定。羊肉要用小羊,肉質嫩,容易熟。剛出爐的羊腿麵包用餐刀切開後,頓時香氣四溢,滿屋飄散。包裹在麵包中的肉塊如板栗大小,每一顆都飽含湯汁。那麵包的殼更是叫絕,用手工揉壓出的麵包殼不是很薄,烤制後形成了一層焦黃的外殼,很有嚼勁,經過了羊肉湯汁的浸潤,外表焦脆,內裏淳香。掰一塊麵包外殼夾一塊羊肉在上面送入口中,頓時滿口生香,讓人欲罷不能。我在首府也吃過一種 “羊腿麵包”,外皮很薄,個頭也大,是用油炸制的,裏面的肉餡太碎,和包子餡差不多,做得很精緻,完全沒有粗獷、原味的風格。

塔城的民間美食不止風乾肉和羊腿麵包,還有熏馬肉。熏馬肉、熏馬腸在北疆地區的冬季比較受“追捧”。北疆地區寒冷,馬肉是熱性的,冬季吃了可以驅寒。

 

 

 

一碗蛙魚滿口香

□ 吳曉龍

臨近下班時,一起出差的幾位同事討論起北京小吃,香脆的炸灌腸、勁道的炸醬面、獨特的豆汁都讓人印深刻,以至於入夜後,當大半個北京城都進入夢鄉後,饞蟲勾起美食的回憶,我輾轉難眠,愈發想念家鄉的一種美味。

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蛙魚,經常讓第一次聽説的人摸不清頭腦。實際上,它是山芋澱粉糊用沸水加熱再冷卻,並用篩網定型製作出來的。因其冷卻後形似蝌蚪,所以被稱為蛙魚。它只能算是一種小吃,上不得酒席臺面,因此也多被美食家們所忽略。

它既沒有家鄉的明帝捆香蹄那樣和歷史人物朱元璋扯上關係,也沒有像窯灣綠豆燒酒那樣因大運河古鎮而得名,但它卻是我童年的最愛。每每放學衝出校園,總要第一時間搶佔位置,掏出口袋裏的硬幣或者毛票,對掌勺的奶奶嚷著,“給我來一個5毛的大碗!”

當時的我總是像一陣風般急不可耐,當我停住勺子時,多半已見碗底。只在長大後才有了細品的過程,前三勺是攪拌,勺子深淺翻轉,黃瓜絲潛入碗底,晶瑩的蛙魚和香醋融為一體,辣椒油、香菜、碎花生、芝麻鹽,偶爾還有榨菜丁跳出碗邊。以前我愛它的酸辣爽口,回味甘甜,現在的我更喜歡品嘗它的過程。同一碗蛙魚,不同比例的調料能調出不同的感覺,恰如人生滋味,有時甜,有時鹹,有時似辣椒的火熱,有時像香醋的酸爽。

那時能吃到這種美味就是一種享受,不拘是5毛的一大碗,還是3毛的小碗,都能讓放學後的孩童解饞。為了能多吃到蛙魚,小夥伴們都期盼著零花錢,偶爾在路邊撿到一枚硬幣也能高興半天。童年的樂趣就是這麼簡單,最讓我在小夥伴面前自豪的可能就是比別人多轉了幾個巷口,多嘗過一些有名的攤點。各家的調料各不相同,演繹出不同的風味和特色,僅辣椒就可分成乾粉、油滋等做法,讓人百吃不厭。

如今的蛙魚大多已不是店主們自行熬製,而是樣式統一,味道類似,再也沒有了最初的獨特韻味,但是它仍然是我最熱愛的小吃,它大約就是家鄉的味道,讓人留戀。

後來,美食街出了一家二姐蛙魚,店主衣著樸素,做什麼都風風火火,她一直堅持著只收現金,第一次來品嘗的客戶偶爾還需要去隔壁換錢。但因其口感不錯,名聲卻越傳越廣,漸漸也成為了美食街的特色。

説起做蛙魚的過程,她總是自信滿滿,頭上的兩個羊角辮一翹一翹的。她堅持自己選材,自己手工製作,從不使用市場中批量生産的蛙魚。想做好蛙魚,首先得用好的山芋粉,品質不好的山芋粉做出來的蛙魚,顏色太白,一點粉的黏糊都沒有的,有很多商家放了食用膠,算不得原汁原味。其次得控制好火候,天不亮就生火燒水,用木炭燒出來的火能使水溫更均勻,準備好的澱粉糊,在沸水與冷水的交替作用下,定型凝結,這冰火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她的秘訣。最後選擇合適的調料。醋、醬油、甜油、胡蘿蔔鹹菜(花生米、羅幹子)、辣椒糊等原料都馬虎不得,只有把好每一道材料關才能做出一碗地道的蛙魚。新鮮出鍋的蛙魚味道順滑爽口,夏天吃解暑,冬天稍稍加熱後入口即化,溫暖心脾。

夜更深了,我翻個身,帶著對蛙魚的回味,甜甜進入夢鄉。

 

 

 

怕不辣

□ 賈文瑤

我酷愛吃辣椒,從小到大唯一不變的口味就是辣。

我媽曾經與我一樣,同樣嗜辣如命,後來她説吃完辣椒喉嚨難受,引發鼻塞感冒,從此不敢吃辣,但因為我愛吃,仍會隔三差五給我做。

年幼及初中時,我媽做虎皮尖椒,辣椒剖開僅僅去除頂頭兒上的籽兒,不摳筋,油稍微多一點,小火兒煎得表皮微微焦黃起褶皺,放醬油小火煨著,直至辣椒表皮與肉兒似連非連微微脫落,顏色是深沉的醬色,軟噠噠的沒了筋骨。那時我倆熱愛那種火燒火燎的辣,空口吃。不摳筋的辣椒是真辣啊!剛出鍋不能吃,辣椒要放涼吃,涼得透透的不帶一絲熱乎氣兒,外表的冰涼暫時欺騙味蕾,剛吃到嘴裏,冰涼不覺辣,隨著味覺甦醒,星星之火開始燎原,口腔越是火熱,卻越是需要辣椒的冰涼,筷子越夾越快,冰涼與火熱交替,汗如雨下。

就著饅頭也好吃,饅頭餾得軟軟的冒白氣兒,中間掰開,忍著口水,快速夾起幾條軟噠噠的辣椒搭在饅頭中間,辣椒汁水被饅頭的鬆軟氣孔吸收。這個時候快吃,饅頭暄熱,辣椒冰涼,吃一口,饅頭的熱像是一個火引子,轟然一聲引爆了這顆炸彈;這團烈火從口腔直燒到食管,燒到胃裏,耳朵眼睛鼻子像噴氣的火車頭,所有關竅瞬間打通。我和我媽大快朵頤,像兩個氣吞山河的女漢子、大將軍。

高中和大學期間,辣椒卻中斷了,住校吃食堂,食堂需要迎合大眾的口味,我不曾見過學校食堂有過虎皮尖椒,這七年,辣椒“斷片兒”了。

畢業回家,又重拾對辣椒火熱的愛,只不過這時我媽已經不能吃辣,變成了單槍匹馬的我自己。

我媽雖然自己不能吃,但仍樂此不疲做給我吃,像青椒炒黑豬肉、青椒炒蛋、青椒火腿、青椒醬菜、涼拌青椒黃瓜,家常的做法無非就是這幾樣。

青椒炒黑豬肉固然好吃,可不常能吃到,只有過年在姥姥家能吃到。眾人害怕那厚厚的肥膘兒,我卻非常喜愛。黑豬皮筋道,牙口不好的吃不了,肥肉半透明,瘦肉乾香,又吸收辣椒的衝。青椒炒火腿和青椒炒雞蛋,才是最家常的做法。雞蛋火腿不宜吸收辣味,能吃辣的撿辣椒吃,不能吃辣的撿大塊的雞蛋火腿吃,不似虎皮尖椒一味的火辣,這兩樣菜辣與不辣集于一盤,人人都能夾上兩筷子。我樂此不疲迴圈往復地吃這幾樣菜,常常吃得口舌生瘡急火攻心,依然興味不減。

結婚後自己做飯。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炒辣椒實在痛苦。做時沒感覺到,收拾碗筷才慢慢覺出掌心與手指疼痛腫脹,手一沾水立馬綿延不絕的腫痛,差不多兩天才徹底消除。炒辣椒時,止不住打噴嚏流眼淚。以前我媽在廚房炒辣椒時撼天動地地打噴嚏,我以為是很滑稽很好笑的事情,自己親身做,才覺出竟是這種滋味。

 

 

 

“殺嘴”的潮汕滷味

“食在廣州,味在潮汕”,這是美食家蔡瀾先生對潮汕美食的高度評價。潮汕地區確實是吃貨的天堂。身為一個地道的潮汕妹子,必須和大家分享一下獨具風味的潮汕滷味。

 

□ 李曉玟

“鹵”這種烹調方法大約起源於隋代,在宋代的食典中,正式有了“鹵”的字樣和“鹵”這種烹飪方式的記述。“鹵”是百變的,它可以屬於高檔宴席,是達官貴人宴請賓客的首選佳肴;也盛行于酒肆、茶館,成為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的心頭之好。更有趣的是,儘管全國各地從南到北不同菜系裏都有關於滷味的製作方式,但似乎沒有哪兩個地方的製作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最後呈現出來的口味也完全不同。“鹵”在全國有“南鹵”“北鹵”之分以及“紅鹵”“白鹵”的不同品種,潮汕滷味屬於“南鹵”中的“紅鹵”。

所謂“唱戲的腔,廚師的湯”,滷水便是滷味的靈魂。潮汕特色滷水的製作方法首先將少許紅糖放入鍋內,加入水把糖溶化,待煮至完全起泡時,繼續加入適量水、少許鹽和潮汕本地的特色醬油,這種做法稱為“打滷”。另外,再加入南姜、羅漢果、桂皮、八角、蔥頭、茴香、辣椒等香料,一起熬製。香料的種類和分量並沒有嚴格精準的要求,因各人口味而異。潮汕地區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店舖,甚至每家每戶每位廚師都有屬於自己的“獨門秘籍”。滷味的百變,也正體現於此。然後將準備好的鵝、鴨或豬腳、豬肉之類放入滷水鍋內翻轉,讓其表皮充分粘上鹵色,用文火燉至筷子能容易插入肉裏時撈出,這便是香嫩可口的潮汕滷味。盛一些滷水滷汁來撈飯,特別的濃香,不用吃菜都可以吃上好幾碗飯了。不只是肉類,潮汕人民還經常會放入苦瓜、豆干、腐竹等素菜一起鹵制,葷素搭配,可口美味。一口上等的滷水,往往不需要經常更換,但需要注意的是,滷水經鹵制豆干之後,就不能再保存了。因為豆干含有酸質,會令高品質的滷水變味,因此鹵過豆干的滷水就不能用來鹵制其他東西。

鹵“獅頭鵝”更是潮汕滷味裏的一絕。汕頭市澄海區特有的風土、水質養育出聞名國內外的潮汕特産“獅頭鵝”,它的全稱為“澄海壽星獅頭鵝”,體型比任何鵝種都大,每只大約重8公斤,大的鵝甚至能達到12至15公斤。“獅頭鵝”頭部的肉瘤及內垂發達,頭大形像壽星頭,頸粗、腳掌大、毛呈黑灰色,外觀似獅頭,故因此而得名。飼養人員經常以穀物、青草、米飯等天然飼料餵養,使其肉質緊實,並配上潮汕傳統滷味烹調方法,品嘗起來,回味無窮。傳統老店往往一口鹵鍋裏面放入多只肥美的大鵝。他們會遵循古老的烹飪工藝,鹵制時間長達三個小時以上。長時間的鹵制讓鵝肉在鹵鍋中不斷吸收滷汁,從而使滷汁的味道更好地滲透在鵝肉裏。吃的時候將鹵鵝切片置於盤中,淋上一些鹵湯,便是一份獨特的潮汕美味了。滷味上面還經常會放一些切短了的青蕪荽,稱為“蕪荽疊盤頭”。鹵好的老鵝肉味道濃香不膩,尤其是老鵝頭,因為富含膠質,更有彈性和嚼勁,所以經常被美食家視為滷味中的珍品。

電影《邪不壓正》裏有一句臺詞:“就是為了這口醋,才包的這頓餃子。”眾所週知陳醋是餃子的最佳搭檔,而潮汕滷味搭配的最佳佐料是一小碟放了蒜蓉的白醋,潮汕人稱其為“蒜泥醋”。喜歡吃辣的話還可以往蒜泥醋里加入辣椒,成為“辣椒蒜泥醋”。這一碟小小的“蒜泥醋”可以中和滷味的鹹,辟去滷肉的油膩,調出滷肉的鮮美,使其更加“殺嘴”(潮汕話,爽口好吃的意思),是潮汕滷味的最佳伴侶。

滷味在潮汕是很常見的一道佳肴。逢年過節,親朋好友聚會的餐桌上必少不了一盤潮汕的滷味。不開心時買一份“滷味”犒賞自己,開心時買一份“滷味”回家“加菜”。滷味,是潮汕人舌尖記憶裏的“白月光”。

 

 

 

吃菌好時節

□ 呂微/文圖

依著“不時不食”的傳統,現在算是吃菌最好的時節。下廚,烹之。

樣貌樸素、味覺感人的松露和松茸,攜手好朋友青桔、薄荷,共赴牛排先生的邀約。沒有添加劑,隨手一切、上鍋一煎,鼻腔立即被菌香霸道地填充,刺激著早已按捺不住的味蕾。舌尖躁動著,迫不及待地準備享受一場盛宴。

菌香濃郁、回味悠長。

好吃到起飛。

我就這樣被你征服。

沒有菌香的牛排會失去靈魂,擁有菌香的牛排仿佛得到重生。

小夥伴們,快來和我一起感受這菌的魅力。

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