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悅讀

發佈時間:2008-10-08

 

〉〉漫談王元化的《文藝漫談》

〉〉《百年孤獨》:關於時間

〉〉《都柏林人》

〉〉書架

 

 

 

漫談王元化的《文藝漫談》

■ 韋

 

王元化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開始寫作,用過十多個筆名,如方典、萬殊、函雨、尚鈞、洛蝕文等,一直到晚年的清園。但他還有過一個鮮為人知的筆名:何典,並以這一筆名出版過一部同樣少有聞悉的專著《文藝漫談》。由此,他邁出了文藝理論研究的探求之路。

《文藝漫談》小三十二開本,由上海通惠印書館印行,民國三十六年六月初版。這家出版機構名不見經傳,可能規模不大,除出版此書,似乎不知還有過什麼出版物。集子共收文藝論文九篇,首篇《現實主義論》,曾刊《戲劇與文學》。《魯迅與尼采》篇末有寫作時間:193910月,當年先刊于《新中國文藝叢刊》第三輯“魯迅逝世紀念特輯”上,在“編後記”中寫道:“《魯迅與尼采》的作者,還是一位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他以這樣的年齡,而能有這麼嚴正的精神來治學,真是可敬”。最後兩篇《關於阿Q》《克利斯朵夫》分別寫于1945年十月及十一月。這些文章的寫作年月跨度至少有六年之多。文章長短不一,總字數約在四五萬間,當是薄薄小冊子。

那時,王元化剛從北京清華園來到孤島上海,進大夏大學攻讀經濟專業。並於1938年加入黨組織,進而成為上海地下黨文委委員。他先後編輯過《奔流》叢刊、《展望》《文萃》《聯合晚報·夕拾》等報刊。《文藝漫談》中這些頗具影響力的文章,陸續寫于這段抗戰時期的孤島上海。王元化年輕時有著廣泛的閱讀量,喜歡讀莎士比亞、契訶夫、羅曼·羅蘭等。尤其是羅曼·羅蘭,王元化在晚年的文章中還回憶道:“這位作者在他本國或國外已經被人越來越淡忘了,然而我一想到他,仍感到溫暖。他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曾經在我度過漫長的艱難歲月中給我以勇氣。”當年王元化正是在上海一個寒冷的早晨,躲在一個狹窄、陰暗的小閣樓裏,讀著羅曼·羅蘭的這部巨著。他“忘記了手腳已凍得麻木,眼前展開了一個清明的溫暖的世界”。四年後的194511月,當他獲悉羅曼·羅蘭逝世的消息,當即懷著無限哀痛的心情,寫下了《克利斯朵夫》。

王元化年輕時就愛讀魯迅的文章,並一直進行不間斷的研究,先後寫出《魯迅與太炎》《魯迅與周作人》《魯迅的曲折歷程》等一系列文章。然而,《魯迅與尼采》《關於阿Q》無疑是他研究魯迅的早期成果,這往往被“魯研界”所忽視。1939年,北平淪陷了,王元化不得不隨家人逃離他的誕生與兒時成長之地。他什麼東西也來不及帶,而一幅他根據照片描繪的魯迅小像,卻瞞著家人,藏于箱底,攜帶在身,如同愛惜自己的生命。

那時戲劇大家曹禺的作品,王元化每部都看,從《雷雨》到《北京人》,一直到《家》的演出。他説“《家》雖然根據的是巴金的原作,但是除了大體有輪廓之外,曹禺受到巴金的影響極少”。也就是説,曹禺沒有被原作所束縛住。“曹禺在寫這個劇本的時候,更多的卻是受了奧尼爾的影響。”王元化還談到:曹禺的《家》在三角戀愛關係裏,“觸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彈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的心弦發出隱密的音響,融成一片哀怨、淒涼、陰暗和痛苦的交響曲。與其説曹禺是站在‘作家’地位説話,不如説他站在‘人’的立場説話。”《曹禺的〈家〉》一文,是王元化較早對這一話劇做出的文藝評論。

作為當代一位大學問家,王元化對學術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如研究古典文學《文心雕龍》,研究黑格爾哲學,研究國粹京劇,而他早年當是以現代文藝評論進入文壇的。當然,細數過來,他還創作過為數不多的以人物形象取勝的文學作品,如刊于《文壇月報》上署名函雨的小説《舅爺爺》即是一例,當年小説發表後,以群、師等給予好評,在讀者中産生較大反響。

當年王元化編好書稿,通惠印書館即刻取走,併為作者代擬了書名與筆名後開印了。“何典”原是一部著名古典文學的名稱,然而,對於讀者來説,這個筆名是陌生的。當我在福州路舊書店淘得此書,一時難以確定是否王元化先生所著。為此,我特向現代詩歌史學家潘頌德先生請益,真是巧事,老師在舊書肆亦淘得過此書,曾請王元化在書上題簽:“潘頌德教授于文廟舊書市場購得此書,題數言留為紀念,王元化03年秋”。作者本人的簽名認可,是鑒定真本最具説服力的佐證。經考索,這是王元化先生在民國年間出版的惟一一部個人專著,是他在文藝評論上的第一塊基石,更是在風雨如晦的上海,他磨礪思想的最初印痕,當彌足珍貴。

有年我陪北京來滬的翻譯家屠岸先生去拜訪王元化。聽他談詩人辛勞短暫的一生,談翻譯界的流弊,談京劇的繼承與創新。他博學、睿智,且尖銳而愛憎分明。臨別,王元化在《思辨隨筆》一書上為我簽名,又在我的筆電上題贈一段胡適的名言:“不降志,辱身,不追趕時髦,也不回避危險”。這也可以看作是王元化先生一生所追求的文人骨氣。之後,一直聽説他身體不佳,常臥病住院,遂打消了請他為昔年舊著《文藝漫談》一書籤名的念頭。是的,我不忍心打擾他,亦不該打擾八旬病翁。如今,他安靜地走了,我以此文寄寓我的懷念之情,並留下關於一部六十多年前舊著的雪泥片羽。

 

 

 

《百年孤獨》:關於時間

■  猢猻

 

我一直想寫一些關於《百年孤獨》這篇小説的文字。

或許,我自以為是地將其定義成小説本就是錯的。

算算我看過的不多幾本書,《百年孤獨》算得上我看過的最好的作品——但願還有更好的。

我記得馬爾克斯在小説後記中寫到,他從小就想寫一部《百年孤獨》這樣的小説——應該是從祖母樂此不疲地為其講述家族故事開始,他就産生了這個念頭。而真正開始認真構思這本小説,馬爾克斯又用了十多年時間,關於小説的第一句話: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馬爾克斯也幾乎嘗試了他能設想到的全部可能,最後才採用了目前這一句。正是這句話奠定了《百年孤獨》整部著作的基調。

我在2002年左右就有機會看《百年孤獨》,但我幾乎沒有任何興致去掀開哪怕第一頁。時隔三年,在2005年的春天,我失業了,閒來無事替朋友打掃屋子,忙完後從朋友家巨大的書櫥裏隨機取出這本1980年代版本的《百年孤獨》,竟一時成癡,及至今日仍唸唸不忘。

《百年孤獨》帶有濃厚的時間意味,無處不見歲月流年的痕跡。最妙的是文字整體的節奏,帶著一種使人無比迷醉的時間感,就好像你坐在溪頭淺灘,讓緩緩的溪水輕輕沖刷過你的腳面,傾聽流水潺潺,心裏感到的那種愜意和不斷涌上心頭的傷感。

我前後約花了兩天的時間來閱讀這本小説,在朋友家床頭讀,在工人體育館濃蔭蔽日的涼椅上讀,在方莊兒童嬉鬧不休的小區內讀……我幾乎可以説,這是我在北京最愉快的閱讀經歷了,我真的深愛著這本書。

其實,《百年孤獨》的故事並不難講,難的是像《百年孤獨》那樣講故事。在我未邂逅《百年孤獨》之前,就決定自己一生唯一的電影作品將講述一個時間主題的故事——因為,時間是一切的秘密。

 

 

 

《都柏林人》

■ 一村

 

這是意識流小説大師喬伊斯早期的、也是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説集。“意識流”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他認為:“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的;用一條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在這種假設以及弗洛伊德、柏格森等哲學家的影響下,西方作家開始重視對人物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陸續涌現了法國的普魯斯特、英國的伍爾夫、美國的福克納等現代主渝大師,而喬伊斯即是這個思潮的先驅之一。

喬伊斯生於都柏林一個中産階級家庭,從小在天主教耶穌會學校接受嚴格的古典文化和宗教教育。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到英國、義大利和瑞士旅行,宣佈“自願流亡”,與原有的宗教信仰決裂。1904年,他先後在羅馬、的裏雅斯特、蘇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語為生,完成了短篇小説集《都柏林人》,書至1917年得以問世。喬伊斯從小就患有眼疾,成年後更加嚴重,1917年至1930年曾做過25次眼科手術。雖如此,他卻從未中止創作。1922年出版了他的駭之作《尤裏西斯》,確立了他的意識流小説大師的地位。

《都柏林人》是一部短篇小説集,共收有15個短篇,根據“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會活動”這樣四個階段來安排故事順序。其中大部分篇章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的。作為意識流小説的先驅之一,喬伊斯在1903年創作這本書時,就開始了對其故鄉都柏林人內心世界的探索,只不過,這期間他還深受易卜生、莫泊桑與契訶夫等現實主義巨匠的影響,驚人的藝術個性尚未顯示出來,但是,這些樸實的故事,已經若隱若現地透露出他善於描摹心理、運用象徵性意象渲染氣氛以及襯托情節或暗示性格的手藝了。其中“童年”部分由三個互相聯繫的短篇小説構成,敘述了一組復調式的三部曲,我們只看這一部分。

第一篇《姐妹》敘述小孩對一位神父去世的反應。第二篇《路遇》寫小孩厭倦學校中壓抑的空氣而與另一同學逃學,在都柏林河邊港口遊蕩,尋找一個“綠眼睛”的外國水手,但毫無結果。第三篇《阿拉比》中的這個小孩已經長大,他出於朦朧的愛情,急切盼望星期六阿拉比集市的來臨,以便在市場上為心上人買禮物。但星期六集市到來時,卻因一時無錢而誤了時間,等他趕到市場時,已是夜色降臨,人影稀疏。面對人將散盡的集市,他感悟到自己在虛榮心驅使和嘲弄下的孤單和可憐。《都柏林人》中的短篇小説就是由這樣一連串精神感悟組成的,雖然大部分故事的情節較少起伏變化,但卻道出了這一特定環境中人們理想的幻滅,因而洋溢著震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書架

 

《費城風雲》

作者 易中天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多年前,美洲蠻荒大陸上的費城,聚集了一群鄉巴佬。他們為了制定世界上第一部憲法,三個月的時間裏爭吵妥協,最後磕磕碰碰通過的《聯邦憲法》,日後成為美國人的世俗《聖經》,影響遍及世界。現在看來,事情好就好在這些領袖們當時都沒有什麼宏偉理想和絕對主張。不宏偉就能務實;不絕對就好商量。這些簡單、樸素、實在的人都明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和方案,能做到最不壞就是最好。“有話好好説”是尊重基本人權和公民權利的《聯邦憲法》得以確立的前提。200多年前那艱難的一躍,對今天的我們還是難題。

 

 

《第十三個故事》

作者 (英國)戴安娜·賽特菲爾德,金逸明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從小在父親的古舊書店幫忙的姑娘瑪格麗特,愛好讀經典小説和傳記。一天,她突然收到著名女作家維達·溫特的來信。溫特性格古怪而低調,常常編造自己的各種離奇故事糊弄記者,但誰也不知道她的真正來歷。可她居然寫信邀請默默無聞的瑪格麗特來為她寫傳。出於好奇,同樣深居簡出的瑪格麗特來到偏僻的溫特家。如溫特所述,她的母親美麗任性,哥哥完全聽命于她,剩下的一對雙胞胎女兒卻行為怪異。瑪格麗特對女作家的故事既著迷,又困惑。半信半疑中,她開始調查這個家族,依照自己的調查結果將溫特講述的家族故事拼接起來……

 

 

《每天學點心理學》

作者 丁夫

新世界出版社20084月出版

人活著就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出門和別人交際,在家和家人相處,在辦公室和同事共事,上班、投資、做生意……可為什麼有的人活得春風得意,有的人卻處處碰壁?有的人整天開開心心,有的人卻愁眉不展?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心理開導,引導大家認識自己和別人的內心。每天學點心理學,懂得的越多我們就越能夠解釋身邊的現象,選擇好自己的情緒和做法,只有洞穿別人的心裏,才能讓自己更有利。本書就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九個方面入手,告訴我們平時如何把握自己的心理。

 

 

《明朝那些事兒》伍

作者 當年明月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83月第一版

毋庸置疑,當年明月將國人閱讀歷史的興趣推至了又一個高點,這是一部你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歷史書,沒想過放下,也不想放下,它讓你的思緒穿越過600年的時空——那個還在當小和尚的朱重八,風塵僕僕策馬奔騰的朱棣,一臉正氣的方孝,慢騰騰的朱允炆,沮喪的胡惟庸,驕橫的藍玉,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的朱厚照……300年的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謀略,全部鮮活地濃縮在他的字裏行間,讓人欲罷不能。難怪有人力將其納入中學歷史教科書,成為必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