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億外匯儲備,用錢的難題
■ 本報記者 張小雅
作為全球第二大美元資産持有人,在這場金融風暴中,中國既是一個被動的參與者又是一個潛在的損失分擔者。怎樣花錢,花在哪,成為困擾政府與相關機構的一個難題。目前國內的一種流行觀點是,中國不應為次安危機繼續買單,因此不能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也有意見主張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金融危機的解決,比如借錢給美國,或將債權投資轉為股權投資等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張明認為,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仍以每個月200億美元-300億美元的速度在增加,如果不購買美國國債,這部分儲備可購買其他資産的範圍相當小。
“當前歐元區金融市場不比美國更好,歐元甚至有相對於美元貶值的風險;而日元資産收益率太低。其他幣種資産則存在或者規模太小、或者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如果美國政府最新的救市措施能夠發揮作用,適當購買美國國債或許有助於實現中國外匯儲備的潛在損失最小化。”但同時他也擔心,考慮到中國外儲的巨大規模,在當前惡劣的國際金融環境下,政府很難降低外匯儲備國際購買力貶值風險。
“從幣種多元化角度出發,對美元資産的減持必然是漸進的,並且更多地依然是通過增量減持的方式進行。在美元匯率走強的背景下減持美元資産對外匯市場造成的衝擊較小,但是這可能會造成短期虧損。從資産多元化角度出發,中國外匯管理當局應逐漸提高股權、企業債在資産組合中的比重,適度降低國債、機構債的比重,有助於提高外匯儲備的整體收益率和進一步分散風險。”
對於目前中國外匯資産之得失,巴克萊(Barclays)中國研究主管彭文生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只有改變經濟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根本性地解決中國的問題。
而對於當前情況下中國是否需動用這些鉅額儲備去為全球金融市場去“解圍”,他表明在大量且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的前提下,合理做法是擁有一個長期均衡的投資策略。而且認為美國作為最大的經濟體且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所以包括美國國債在內的美元資産應該是中國投資組合的重要部分。但是短期內,他對於中國動用外儲去為他國解決實際困難則表示,跨國間的合作和協調會涉及到很多問題。“每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結構不一樣,受影響的金融機構也不一樣,讓一個外國政府介入以至施以援手,實在無從落實。”
彭文生認為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前景下,中國對全球與區域經濟最大的貢獻即是保持中國經濟依然快速增長,讓中國真正成為全球經濟比較重要的增長點,“如果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就能保持相對較大的進口需求。這對於其他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本身就是一個有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