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金融風暴 何去何從

發佈時間:2008-10-29

 

■ 高靜波

 

本月中旬,有各國金融“大佬”參加的華盛頓會議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問題上有所進展,先是發佈了一份公報,接著就出臺了具體行動方案。英國首相布朗確實無愧於“領導人”這一稱號,使得一向容易“協議流産”的歐洲國家最終達成了協議。此次會議的結果是,儘管前進的道路依然佈滿障礙,但世界沒有跌入深淵。

各國的金融官員終於意識到,解決如此嚴重金融危機的方案,必須包含那些“個體上必要、總體上充分”的條件。有兩個條件是必要的:大量提供流動性,以及幫助財務狀況不佳的機構改善資本結構。另外兩項措施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為放貸機構提供擔保,以及購買不良資産。鋻於其複雜的金融體系和不良抵押貸款資産,美國施行全面擔保的難度很大,但購買不良資産會有一定幫助。

美國財政部終於拿出相對全面的救市計劃,歐洲則承諾,政府將注資至少1.873萬億歐元(合2.544萬億美元),這些公告的確令人矚目。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已向該國三大銀行注資370億英鎊。

現在,有些人懷疑政府是否能負擔起計劃支出的資金。在這裡,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相信政府能夠收回所有注入銀行業的資金,因為經濟一旦復蘇,銀行核心業務就會盈利,如果銀行能盈利,它們就能償還政府投資。

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重估美國貸款損失為4250億美元,按市值計價的抵押貸款、消費者和企業債務的損失為9800億美元,兩項合計1.405萬億美元,高於去年4月份估計的9450億美元。雖然實際會損失多少尚不得而知,但即便高於上述估計的數值,這也“僅”佔美國國內生産總值(GDP)10%左右。

對於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而言,這個數字並不算特別嚴重。而且,近一半的損失都將由其他國家承擔。這樣看來,總損失目前“僅”佔美國和歐洲國內生産總值之和的5%。此外,通過以追加資本形式融資約4300億美元,總損失的一部分已獲得“彌補”。

按照目前的紓困計劃行事,幾乎所有西方政府都應該能夠擺脫其困境,但它們或許得向脆弱的鄰國(特別是中、東歐國家)提供一些援助。

這種相對樂觀的態度究竟是否有道理,還取決於衰退的嚴重性。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IMF的觀點至多也就可以看作是憂慮的,而非災難性的:預計發達經濟體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0.5%,其中,美國為0.1%,歐元區為0.2%;新興經濟體明年預期增長6.1%,而亞洲發展中國家為7.7%。總體上,預計以市場匯率計算的全球産出在2009年增長1.9%,較2008年的2.7%2007年的3.7%所有下降。

我們來設想一種更為糟糕的局面其實很容易:資産價格進一步暴跌會破壞信心,從而引起消費和投資的大幅削減。但設想一種更好的局面也很容易: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低,使央行得以推行擴張的貨幣政策,加速銀行資本重組,幫助維持信用,並在資産價格不可避免地下跌時,將其大幅超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西方政府已決定,將其鉅額資金投入受創的金融業。之後,我們會繼續看到許多問題和不利的後果。然而,我們還得用私有化和更好的監管來取代對金融業的部分國有化。但是現在,這場金融危機的潮流已經開始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