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溫州——敢為天下先(上)

發佈時間:2008-10-29

 

〉〉編輯手記

〉〉這裡是溫州

〉〉印象·商人

〉〉印象·建行人

〉〉未來……

〉〉溫州名人

〉〉魚圓、麥餅、溫州人

 

 

溫州地形衛星圖

溫州古為越地,也稱東,又稱城。為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人並製作陶器。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溫境建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溫州建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恒”,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現在,溫州是浙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中國綜合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全市總面積11784平方公里,人口逾700萬。

溫州別名鬥城、白鹿城。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鬥、便對當地百姓説:“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鬥,可長保安逸。”於是他倣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鬥城。傳説在築城時,有只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墻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稱為白鹿城或鹿城。

 

 

編輯手記

2008年,全中國都在討論一個話題:改革開放30年。我們前往溫州時,並沒有刻意帶著這樣的目的,但在整個採訪過程結束之後,我們卻深深地感覺到,改革開放30年,溫州,是一個不得不提起的地方。

溫州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這座城市的名字一而再再而三地站在時代的鋒口浪尖之上——假鞋被燒、溫州炒房團、遍佈天下的溫州貨……每一筆都濃墨重彩地寫在歷史與人們的記憶中。溫州人自己戲言,我們靠海而生吃魚長大,天生頭腦聰明,就是既敢想又能幹。

現在,溫州已成為擁有近30個“國”字頭稱號的生産基地:中國鞋都、中國鎖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塑膠之都……溫州經濟是溫州人經濟,走南闖北的溫州人在全國、全世界各地建立了眾多的溫州城、溫州街、溫州村。現在,溫州人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一個特殊的群體,“溫州”兩個字已經成為一種品牌、一種文化、一種無形資産。

溫州民營經濟是在與體制的角力中實現創新和發展的。正如官方語言表述的,“改革開放30年,是溫州人創業創新的30年。30年來,溫州人不斷進行探索創新,所起到的引領作用,不僅表現在制度變遷方面,還表現為創新發展模式方面的産業集群化和企業國際化等。溫州模式的形成是創新的結果,溫州模式發展的過程是創新、再創新的過程。從創立溫州模式,發展溫州模式,到溫州模式的不斷創新,溫州人不斷探索試驗,體現了敢於試驗的勇氣、善於創造的智慧和務實創新的精神。”我們特意邀請了溫州大學教授馬津龍,請他為我們解答關於溫州模式和溫州體制創新的種種問題,希望能給所有讀者一個更加全面、客觀的答案。

任何財富的基金都有密碼,要解讀溫州人以及溫州民營經濟制度創新的密碼似乎還要回到原點——溫州。於是我們走進溫州,試著認識這裡的水土和人們,並將我們看到的告訴你。

“溫州——敢為天下先”將分為上下兩期,上期內容主要講述溫州的地理水土環境,溫州人的性格及其形成的本質原因,下期將詳細講述溫州民營企業的故事和改革發展歷程。

 

 

這裡是溫州

踏出飛機艙門,強烈的濕氣和熱浪撲面而來,地如其名,這裡是真正的“溫”州。

從機場出發十幾分鐘,還未進入溫州市區,車子已經穿過三條隧道。在溫州,隧道就和北京的立交橋一樣,是最普通的道路類型,在溫州的幾天裏,我們穿過的隧道多不勝數。而有多少條隧道,自然就代表有多少座山。和中國許多地區不同,溫州不“盤山”而“穿山”,這和歐洲很多地方一樣,似乎也從一個側面透露出城市的性格:直面現實與問題,不逃避也不繞彎子,敢於“打破”,舍得花錢買效率,勇於為實現目標付出代價。

據《溫州年鑒》記載:“溫州三面環山,面臨海,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78%為山地,17%為平原,5%為江河和島嶼。境內地勢西南最高,東北最低,呈梯形傾斜。”

這段文字清楚的説明瞭溫州的地理環境,即“三面環山,一面向海”,且山地面積佔全城面積的78%,平原面積極小,對於人類來説,生存環境絕對算得上惡劣。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無法自由出入,由於山地的阻隔,交通運輸都極端困難,經濟的落後、生存的艱難可想而知。因此在溫州素來有這樣的説法:到了溫州,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在溫州話中,“水路”與“死路”的發音是一樣的,就是説,到了溫州,三面都被山擋住,只有面向的大海還可以成為一條路,而一條水路也就被戲謔的説成了死路一條。

恰恰是在這樣的“死路一條”面前,溫州卻活了。“死路一條”逼出了溫州人的險中求生存,逼出了溫州人的敢於冒險,不拒挑戰。因為不冒險就沒活路,不敢闖就只能等死,沿著一條水路,溫州人從惡劣的地理環境中走了出去。用溫州人自己的話來説,在長期“自生自滅”的狀態中,溫州人變得敢想敢做,要想不被淘汰,就要成為強者。

就這樣,溫州人變得“敢為天下先”,這份勇敢並不魯莽,而是巧妙聰慧甚至狡黠的。也有説法是,溫州永遠走在制度之前。溫州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溫州模式,模式由經驗而生,體制也都是建立在經驗的積累之上,這就是為什麼溫州人一直走在了體制之前。不誇張地説,目前浙江乃至全國的民營企業用的幾乎都是溫州模式。

在溫州,看到的是這座城市正在馬不停蹄地奔騰著,街道上車輛和人群快速奔忙,節奏並不亞於大城市。溫州人説自己閒不住,如果你看見有人在街邊睡覺發呆,那一定不是溫州人,溫州人一定正在忙忙碌碌,忙著前進,忙著改變。

記者在溫州只停留了短暫幾日,領略到的溫州如此,不知道在其他人眼中,又會有著怎樣不同的溫州。這裡是溫州,等你來親自體會。

 

 

印象·商人

溫州,商人,這兩個詞幾乎給人可以劃上等號的內核印象。溫州出商人,溫州的商人更可以淋漓盡致地代表溫州。到了溫州,你可能很難找到沒有商人的地方。因此對於溫州商人的走訪,顯得是那麼必然而又自然而然。如果説走訪溫州商人前,你還對他們心存好奇,感覺神秘,那麼在與他們面對面之後,你的感覺就會是愉快、釋然、心存真誠的欽佩。

康奈:眾多溫州商人的標準縮影

康奈的董事長鄭秀康是位標準的溫州商人,他中國最早的一批民營企業老闆。他從白手起家發展至今,代表著典型的溫州模式。他這樣向我們介紹溫州:七山二水一分田。這樣一個土地稀缺,極度窮困的地區,逼出了溫州人的精神,逼得溫州人放開手腳謀求生路。所以早在改革開放以前,溫州就有很多人在偷偷做“私工”,比如自家鞋作坊這樣的輕工業。70年代年溫州就有了“萬元戶”,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不可思議的。改革開放,有了政策的支撐,溫州的民營企業立刻就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壯大了。他説,他就是這其中普通的一員。

進入康奈公司的辦公室和展示間,都可以看到一幅書法:“健康發展,其奈我何。”初看有點奇怪,只能明白“康奈”二字取自其中,而仔細品味後,就能感受到這兩句話中帶著的那一份驕傲、自豪、強烈自信。參觀康奈的車間和賣場,短短十幾分鐘,轟隆的機器聲音讓人對溫州商業的發展和蓬勃生機有了最真實貼切的感受。

高邦:敏銳創新的魅力女老闆

高邦的女董事長朱愛武,是真正的聞名不如見面。她準時出現,身材苗條,氣質優雅,穿著自己品牌的服裝,時尚而得體。

上世紀80年代,朱愛武從一個愛打扮自己的普通十八歲女孩,最先從自家隔壁的服裝街敏稅地捕捉到市場氣息,開始做起服裝創新和設計的生意,到十幾年後成為一家服裝企業的董事長,説起這些,她感覺一切是那麼自然。她説溫州人都是這樣的,溫州的土地決定了溫州人必須要創新,因為求新求變就無法生存下去。也因為這樣,現在的溫州人都擁有著廣泛的視野和先進的思維模式,人在溫州,眼睛卻盯著全世界。溫州人擅于整合資源,借力、借腦、借知識、借勢,這就是溫州人的科學做法。

愉快的交談過後,她將我們送到門口,從頭到尾,這位女老闆的舉手投足都優雅得體,同時不失成功商人的幹練氣質。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部分溫州商人還不懂市場規律,一些溫州貨進入市場後遭到反感,發生了火燒溫州鞋的事件(這些所謂的假鞋是溫州人做給當地人穿的,因為當地多雨潮濕,這些鞋樣子好看,但只穿一週便會扔掉,俗稱“七日鞋”,因為只穿七日便會更換,所以品質上沒有要求。這些只針對溫州生産的鞋卻被運進了其他市場,講究結實耐穿的人們不明就理,火燒七日鞋)。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國外仍然發生過火燒溫州鞋及商品的事件,但現在卻是因為溫州鞋物美價廉“穿不壞”,嚴重威脅到了當地輕工業者而遭到的惡意報復。相隔十幾年的火燒溫州鞋,性質大不相同,正在某種程度上見證了溫州的成長、成熟和壯大,溫州商品暢銷世界各地,溫州商人堂堂正正地立於世界。

溫州商人和別處的商人有所不同,他們可能看起來很普通,很多“老闆”們睡著地鋪,既是老闆也是夥計,所有事都親力親為。有些人的生意做大了,有些人仍在從小做起,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勤奮,耐心,敢想別人不敢想,敢為別人不敢為,永遠走在時代發展的最前面。對於現狀,他們永不滿足,永遠不會停下努力的腳步。他們渴望變得更好,但從不嫉妒,只從眼前出發,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他們從不怕從小做起,任何細小的事情他們都願意幹,吃苦耐勞。他們敢於一直走在時代的前端,並願意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努力。這一切都已經成為溫州人骨子裏的東西,這樣的基因可能會世代相傳,銘刻著溫州人的標誌。

 

 

印象·建行人

她是溫州人,也是記者的同事,曾經和記者一樣從事文字工作。到了溫州與她見面,她卻突然在短短一年之內從原來的辦公室到了溫州分行的理財中心,兩個完全不搭界的崗位,讓人意想不到。以下,是她和我們的聊天實錄——

在一個崗位上做的太久,已經太熟悉了,幾乎感覺沒什麼動力了。我的性格比較要強,追求完美。想考驗自己,能不能再做一點事情。我對個人理財很感興趣,就主動要求去做財富管理工作。

終於到這個崗位之後,最早碰到的就是資質問題,我沒有理財師資格。溫州人的性格也許在這時體現出來了,就是不甘人後,落後了就要趕上去。我去考理財規劃師的資格,這個過程我感覺和溫州人的創業如出一轍。最初看投資學、理財學的那些專業書籍,因為以前從沒接觸過,真的感覺專業,很深奧。但我既然主動請纓來到這個崗位,就一定要努力學好,那時候每天晚上都是挑燈夜讀。第一次考試我連考卷都沒有看懂,沒有考上。我就是不服氣,接下來那段時間我拼命學習,白天工作,晚上學習,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就這樣,第二次考試我順利拿到了理財師的資格。

很多人不明白我,為什麼在原來的崗位上幹得好好的要換,理財師的要求又很高。而且我也不年輕了,轉崗時都37歲了,都已經算是人到中年了。我覺得自己有的一份就是勇氣。溫州人是有勇氣的,最初炒房時溫州人擁有的也是勇氣啊,幾千萬砸下去,不是開玩笑,那是需要勇氣的。

經過那段時間後,我感覺自己挺幸福的,有時候開車上班的路上,自己都會覺得心情很雀躍。接下來我還要去考國際金融理財師,考過的人都説那是非人的折磨,是要玩命的。我覺得這是個挑戰,人不能停止前進。

我想我是一個不安分的人,這可能也是溫州人骨子裏的一種性格,溫州人就是不安分的。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總做一樣的事情,就會沒有激情。雖然我在國有銀行工作,但我其實和外面的溫州商人有一樣的思想。包括投資房産、保險、基金,我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這些投資現在都有很好的收益。我覺得這就是溫州人,敢想敢做,有勇氣,不服輸,我的溫州人性格還是挺極致的。

 

 

未來……

溫州的水土錘鍊出了現在的溫州人,這些溫州人又正造就著新溫州。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問題,遇到了困難,溫州的民營企業也一樣,舊有的溫州模式已經再適應新時代和體制的需求。因此,溫州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所有的溫州人也都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但溫州人從不害怕面臨困境,對於創造出新的溫州模式他們充滿信心,他們説,溫州一定會有二次騰飛。

回到北京,在熟悉的西單街頭忽然發現新開了一傢具有超級規模的美特斯邦威旗艦店,這家溫州商人所開的服裝店佔據了整座大廈,大大的“美特斯.邦威”幾個字高懸于大廈門口。記者屢次經過這裡,為整座大廈皆為此店而感嘆的同時,幾乎每次經過都會聽到路人邊看邊念“美特斯邦威”幾個字,而接下來無一例外,條件反射般的,所有人都會極其自然地接上一句:“不走尋常路。”

溫州的現在被溫州人的不走尋常路而走出,溫州的將來也將繼續走著不尋常之路,而這條不尋常路的彼端,必然又是一番無限風光。這一切,屬於溫州,屬於溫州人。

 

 

溫州名人

南懷瑾(1918——)

國學大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樂清南宅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南懷瑾的言談生動有趣引人,對現代中國傳統文化普及的作用毋庸置疑。人們尊稱他為“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名列“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國大陸有多數的民眾由其著作進入南學思想,如《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

 

大師(1880-1942

俗姓李,號叔同,曾留學日本,學習西洋畫及音樂,回國後,在津、滬、江、浙等地致力藝術教育,後在杭州出家。他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1921年來溫州,先後駐錫慶福寺、江心寺達12年,潛修律宗,完成佛學代表作《四分律比丘式相表記》。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才能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謝靈運(385-433

謝靈運“幼時寄養于外,族人名為客兒,襲封康樂公,食邑二千戶,晉宋時文學家。少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與顏延之並稱江左第一。”晉末曾出任為瑯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謝靈運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其詩充滿道法自然的精神,貫穿著一種清新自然恬靜之韻味。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大家,都曾取法于謝靈運。

 

 

魚圓、麥餅、溫州人

XJ/攝

到了溫州,當地人會極力向你推薦他們最喜愛的食物之一,魚圓。在溫州街頭,隨處可見賣魚圓的大排檔,或是已成連鎖規模的魚圓店。很多溫州人的早餐都是一碗魚圓,夜裏吃夜宵還是一碗魚圓,總之隨時走進魚圓店,來上一碗魚圓,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品嘗了好幾處的魚圓,原來魚圓並不是想像中呈“丸子”的圓形,而是將魚肉打成泥狀,用手撥進鍋裏,因此形狀都呈不規則的條狀。魚圓湯清純甘冽,魚圓口感滑嫩,味道鮮香,的確是不可多得的美食。靠海而生的溫州人,多少年來吃著富含氨基酸、魚蛋白、DHA的魚圓,他們的聰明能幹,也許真如他們自己所説,是老天賜予的吧?

除了魚圓,至今還很受溫州人喜愛的溫州傳統小吃,還有很多乾糧類的食物,比如麥餅,比如燈盞糕。麥餅,是將一大塊面餅烘烤幹,然後從中剖開,在裏面塞入豆芽、肉絲、鹹菜梅幹菜之類的食物,一大張熱乎乎香噴噴,餡料十足口感豐滿。以記者所想,這一類的乾糧類小吃,是否源於當年溫州人拼闖天下所需,因為這類乾糧不易腐壞,保存時間長久,容易攜帶,有營養又口感好。時至今日,再吃到這樣的小吃,仿佛還能感受到溫州人從窮山惡水中走出去,帶著這樣的小吃,夾帶著家人的關心,心懷無限勇氣,拼闖天下的歷史。

 

請您關注“溫州——敢為天下先(下)”

□ 除署名外本版文字、圖片/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