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光影

發佈時間:2008-11-12

 

〉〉謝晉:燃燒生命的電影人生

〉〉奧黛麗·赫本電影海報欣賞

〉〉永遠的天使

〉〉美麗需要用愛捕捉

〉〉專題影片:被禁錮的靈魂們

〉〉電影的燈光

〉〉編輯手記

 

 

 

謝晉:燃燒生命的電影人生

■ 布拉布拉

 

二十世紀,謝晉導演的創作軌跡幾乎織就了一副中國電影的個人編年史,他對中國電影做出的卓越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注入到中國電影中的那種彌足珍貴的骨氣和氣節,成為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作品中獨特的精神氣質,對中國傳統題材的挖掘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謝晉是中國電影界以至中國文藝界一個無可否認的強者。

1923年,謝晉出生於浙江一家書香門第,1941年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43年他輟學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去重慶中央青年劇社工作。他在《少年遊》、《黃花崗》、《雞鳴早看天》等劇中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這段時期的生活使他確立了嚮導演專業發展的方向和決心。

1957年,謝晉執導的《女籃五號》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體育題材的彩色故事片,他正是從這部電影開始顯露其導演才華,影片所展現的民族自強和體育振興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象徵符號,它所承載的雋永青春和振奮的精神使它在國際上多次獲獎,也一舉奠定謝晉在當時新生代導演中的地位。時至今日,當我們回首中國的體育電影史,《女籃五號》還是佔據首位,無人可及。

1961年謝晉導演拍攝了《紅色娘子軍》,這部刻畫在每個人心上的電影成為一代人的記憶。縝密獨特的導演構思、嫺熟冷靜的鏡頭技巧以及曲折的故事情節使此片在新中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與許多同時代的導演不同,謝晉的電影常常表現愛情,尤其在五六十年代,當革命題材電影成為銀幕主流的時候,愛情並不是一個能夠大膽表現的主題,但是,謝晉作品卻與眾不同。為紀念建國十週年而拍攝的《紅色娘子軍》本是一部傳統的革命題材電影,但是,謝晉卻獨具慧眼,真正吸引他的是瓊花這個鄉村女孩的命運,以及瓊花與黨代表洪常青之間萌發出的愛情。但中國當時的政治思路不允許謝晉在影片中表達這樣的愛情,雖然《紅色娘子軍》奠定了謝晉在中國影壇的地位,但是被迫刪去的愛情線索,卻成為了他最大的遺憾。

隨後1986年,63歲的謝晉導演拍攝了一部反響巨大並且標誌了他個人創作水準新高的影片《芙蓉鎮》,同時也為中國新電影確立了一個新的標高,謝晉的創造力也進入了旺盛的黃金年代。謝晉從《芙蓉鎮》原小説中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於是他決定將這篇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強烈轟動的暢銷小説改編成電影。

《芙蓉鎮》或許是謝晉向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他從知識分子身上看到了一種對專制另類的反抗。這種反抗,是一種中國社會和歷史所特有的,以癲狂、瘋魔、自嘲和自戕為武器的弱者的掙扎。這種掙扎,透過影片,給正在“後文革”時期的中國賦予一種新的當代意義。與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絕對反抗形式相比,不得不承認,在“文革”語境中,這樣的一種反抗具有更為廣泛的典型性。《芙蓉鎮》的出現使謝晉的事業攀上了高峰,但也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另一種思潮,一場突如其來的關於“謝晉模式”的全國性論戰降臨。

無論如何,以謝晉電影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電影于80年代後期中國的政治文化語境中,遭受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質疑和挑戰。而實質上謝晉導演所秉持的,乃是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對“謝晉模式”的討論,其實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在中國傳統文化沁下所誕生的中國電影的討論。謝晉模式大討論中涉及到的電影多是文革後作品,傷痕文學和反思思潮在彼時中國文化界洶湧,謝晉電影正是在強烈的反思之中引起了廣泛持久的共鳴。多年以後,當謝晉站在中國金雞獎的領獎臺上,手捧終身成就獎時,大爭論的往事早已塵埃落定,昔日飽受爭議的“謝晉模式”,也已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標本,而他本人,也以坐標式的人物被定格在那段歲月。

與其他電影藝術家相比,謝晉的特殊性在於他整整為中國電影工作了五十年。如今,眾多國産電影開始和進口分賬大片分庭抗禮,中國導演拍攝大片蔚然成風。可是鮮有人提及,國産大片的商業探索、民族電影對抗好萊塢的努力,最早始於謝晉,那部電影就是1997年謝晉執導的氣勢磅薄史詩般凝重的影片《鴉片戰爭》,影片當時在國內國際都獲得巨大關注和反響,成為一部激勵全中國人民的大片。“茍利家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鴉片戰爭》中林則徐的臺詞,也是謝晉當時拍攝這部影片從未向人提及的內心動力。

2000年,謝晉拍攝最後一部電影《女足9號》時,已經77歲高齡了。他多次説,自己還要拍電影,要到90歲才退休,雖然未能如願,但作為導演,他已經創造了一個後人難以超越的奇跡。他曾經説:“我要像李翰祥那樣倒在攝影棚。”他對於電影的執著和熱愛已經無法與他的生命分離,在他不朽的業績和傳世作品的光環背後,是鮮為人知的不顧一切為電影而燃燒生命的歷程,哪怕直到最後一秒。

雖然這位中國電影大師已離我們而去,但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傳遞給我們對歷史的認知和對生活的信念永遠留存,這就是一位堅強而偉大的中國導演為我們樹立起的不朽豐碑。

 

謝晉代表作品

 

      

女籃五號

年代:1957

編劇:謝晉

主演:劉瓊、秦怡、曹其緯

類型:運動

歷史地位: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

 

紅色娘子軍

年代:1961

主演:祝希娟、王心剛、向梅、金乃華

類型:戰爭

片長:90分鐘

 

芙蓉鎮

年代:1986

主演:劉曉慶、姜文、鄭在石、徐松子

類型:劇情

片長:120分鐘

 

鴉片戰爭

年代:1997

主演:鮑國安、林連昆、葛香亭

類型:劇情/戰爭/歷史

片長:150分鐘

 

 

 

奧黛麗·赫本電影海報欣賞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

導演: William Wyler

主演: 奧黛麗·赫本、格裏高利·派克、艾迪亞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1956

導演: King Vidor

主演: 奧黛麗·赫本、梅爾法瑞爾、亨利方達

 

蒂凡內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導演: Blake Edwards

主演: 奧黛麗·赫本、喬治派伯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1964

導演:George Cukor

主演:奧黛麗·赫本、雷克斯·哈裏森

 

 

 

永遠的天使

——紀念奧黛麗·赫本逝世十五週年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54日—1993120日)

在好萊塢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你休想把“性感”、“風情”這樣的陳詞濫調套用在她身上,她那獨一無二的美麗和高尚優雅的品格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在所有人眼中,她是真正的天使。以至於到了今天,我們仍然禁不住要問:親愛的奧黛麗,你離開十五年了嗎?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在此期間,赫本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説在1944年荷蘭饑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

戰後,赫本與母親來到倫敦,在劇團表演的赫本有機會參加了《羅馬假日》的試鏡,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1953年,與好萊塢著名影星格裏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影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片中赫本楚楚動人的黑色短髮,輕盈苗條的體態,在金髮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般的高雅氣息,及“赫本頭”帶來的天真無邪,使她贏得無數人的讚賞。1954年,赫本憑本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隨後她出演的《龍鳳配》、《戰爭與和平》、《甜姐兒》、《窈窕淑女》、《偷龍轉鳳》等影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蒂凡內的早餐》更使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可能是赫本演過最好的角色,她在這個紐約電話女郎霍莉·高利特裏身上混合了任性、脆弱和孩童般的天真,她的表達如此獨特,就像這個角色是為她量身訂制的。她彈著吉它緩緩吟唱《月亮河》更是成為一個永恒的場面。這部影片使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

作為電影演員,赫本的時尚觀點在其電影作品中得到極大體現,她最令人難忘的電影造型往往貼有“赫本風格”的時尚標簽。《羅馬假日》中的清新短髮,《蒂凡內的早餐》中的黑色雞尾酒裙,《窈窕淑女》中精緻的寬檐帽,都是時尚歷史上的經典元素,並至今深刻影響人們的審美理念。

赫本晚年仍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1992年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利亞看望因饑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120日,赫本因結腸癌病逝。

奧黛麗·赫本在電影史上佔有獨特的一頁,她留給人們那極至美好的印象,沒有隨歲月和時間的沖刷而變淡,反而歷久彌新,閃爍出愈發迷人的光芒。在她離開十五年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她的經典作品海報,再次回味那些她留下的美好記憶。

 

 

 

美麗需要用愛捕捉

■ 胡文

 

傑出的攝影師們經常這樣來回答記者對其攝影秘訣的詢問:“不必去關注我們的攝影風格與技巧,那只是我們內心傳遞的方式。用愛去捕捉,用心去拍攝,我們往往能做得更好。” 在他們眼中,攝影作品的成功與否與選題、構圖、光影、創意等息息相關,但是起決定性因素的卻是攝影者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是否用心。日本電影《戀愛寫真》最貼切地演繹了他們的觀點。

影片雖然屬於愛情範疇中的悲劇,但正因為有愛,而美得無與倫比。作為一名懷揣攝影師夢想的大學生,誠人(松田龍平飾)每日帶著照相機,遊走于校園之中,通過拍攝各式各樣的人與物,默默地練習著自己對選題、構圖、光影等技巧。如果一部電影僅僅講這些,便乏味了,所以,靜流(廣末涼子飾)進入了誠人的鏡頭,性情直率、我行我素的靜流不僅立即引起了誠人的注目,更是直接成為了他鏡頭下的女主角。

他們的愛情在慢慢萌芽,一張張照片也見證了他們感情的成長,但一切都不可能那麼的一帆風順,特別是這種電影情節。靜流也開始學習如何攝影,古靈精怪的她不僅上手很快,更是以其獨到的視角,不斷地捕捉著這個世界中美麗的瞬間。只是因為對生活有著無比眷戀。但笨若誠人,因為自己的妒忌而對這段感情萌生退意。

直到有一天誠人得知靜流離開人世,為了弄清真相,他獨自一人來到紐約。為了幫助靜流完成攝影展所需的照片,誠人利用靜流留下來的照片中的資訊,開始追尋著她的腳步、她的目光、她的鏡頭、她的快門以及她對愛的理解,來重新捕捉這座城市的美麗。一次次地調整自己對美麗的界定,一遍遍地校對自己對美麗的理解,最終攝影展成功了,誠人因此而實現了自己的攝影師夢想,

靜流的死成全了誠人,在尋找靜流的過程中,誠人學會了用愛去捕捉美麗的瞬間,或許,他終於明白,攝影風格與技巧並不決定作品的成敗,決定照片成敗的是攝影師對愛的理解以及對美麗的詮釋。

影片中每一次快門的閃動,都留下了愛的點點滴滴,這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機械運動,而是心靈的捕捉,同一個鏡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情都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味道。生活又何嘗不是,只要用“心”就能攝出不同的感受。

這是一部看完之後很想去拍照的電影!

 

 

 

專題影片:被禁錮的靈魂們

 

《詩人之血》Le Sang d'un Poete1930

導演:讓·谷克多

主演:讓·谷克多、Elizabeth Lee Miller

影片中以大塊夢囈般的段落組成,融合了導演對藝術本體和人類命運諸多精闢看法。全篇洋溢著主人公那異想天開、荒謬無的世界,通過把電影技巧融合在自己的“死與再生”的獨特觀念來展現出一個形象化的故事。按物理時間計,整個故事發生在煙囪倒塌的一秒之內,而在這段心理時間中,電影展開了四個互不相關的小故事,卻都與詩人主人公對於生命,死亡的臆想,以及其內心的恐懼和沉迷有關。

 

 

《鐵皮鼓》 The Tin Drum1979

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

主演:馬利奧·阿多夫、大衛·本奈特

電影《鐵皮鼓》保留了小説怪誕的風格,通過“滿紙荒唐言”,強有力的再現了人們當時那種病態的狂熱與偏執。導演弱化政治意味,充分體現了在二戰德國文化思維對二戰的冷靜旁觀和有限反思。影片用一種非正常的步調有節奏的展現了特殊年代的人間百態,其對於正義與非正義的描寫隱晦,其對於人們價值觀選擇的影響有令人欣喜的冷靜,為我們展現了人生是一種怪誕魔幻思維下現實世界的況味百態。

 

 

《沒有天空的城市》Underground1995

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裏卡

主演:米基·馬諾傑洛維奇、斯拉伕科·斯提馬科

影片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喜劇方式描繪了南斯拉伕從1941年納粹佔領期間至1995年內戰的曲折歷史。影片結尾處在德國瘋人院裏關了幾十年的伊萬跑進地下隧道,一輛經過的軍車問他去哪兒,他説:“南斯拉伕。”司機大笑著回答:“地球上已經沒有南斯拉伕了!”然後揚長而去,鏡頭裏只剩下伊萬瞪著一雙幹澀的鼓眼泡發呆。那正是遠離故土的導演本人對那曾經存在的國度悲愴的描述。

 

 

《潘神的迷宮》Laberinto del Fauno, El2006

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

主演:伊萬娜·巴克爾諾、道格·瓊斯

小女孩的童話之夢在電影中往往可以把成年人殘忍的世界反襯出來。借助西班牙弗朗哥獨裁政權的政治背景,把政府軍瘋狂鎮壓遊擊隊的醜陋內幕結合起來,塑造一個冷酷殘忍的法西斯軍官,這一切都給一個渴望逃離的小女孩童話之夢找到了充足可信的理由。把政治戰爭與奇幻神話這兩種質地不相融的題材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再次見證了一個另辟蹊徑魔幻經典的誕生和墨西哥電影人不容輕視的實力和野心。

 

 

 

電影的燈光

電影燈光的風格有很多種,而且往往與電影的主題、氣氛及類型有關。比如喜劇和歌舞片,燈光的風格就較趨明亮,陰影較少佈局,常用高調的風格。悲劇和通俗劇較常用高反差燈光風格:亮光處特別明亮,而黑暗處也相當有戲劇性。一般而言,懸疑片、驚悚片和黑幫電影則較趨低調風格,陰影均採用投射式,亮光也帶有氣氛。

自有人類以來,光的明暗就帶有象徵性的意義。一般來説,藝術家用黑暗來象徵恐懼、邪惡、未知之事,光明則代表了安全、美德、真理和歡愉。由於這種象徵法的長久傳統,有些導演會故意將我們對明暗的期待誤導。希區柯克以令人吃驚的方式扭轉了我們對光亮明暗的認知。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每一個邪惡、隱晦的陰影都似乎在威脅主角的安全,然而卻沒有任何事發生。然而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大的危險卻淩空而來。

燈光既有寫實也有表現色彩。現實主義的人喜歡用自然光(available lighting),尤其在外景鏡頭。不過,即使在外景,大部分導演仍得用些燈及反光板來加強自然光,或者使太陽強光柔和些。也有導演利用感光較敏感的底片,或者特別的鏡片(lenses),而完全不用人工燈光。自然光會使影像有紀錄片的感覺,光質感較粗糙不圓潤。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外景燈光均顯得剛硬,比如約翰福特和黑澤明就會利用特別的濾鏡,使外景地的光線帶有柔和浪漫的懷舊色彩。在室內攝影時,現實主義者喜歡利用明顯的光源如窗戶、燈架來打燈。

形式主義的導演則較偏向象徵性的暗示燈光,他們常常以扭曲自然光源的方式強調燈光的象徵性。比如説,從演員臉部下方打的光,即使演員臉上沒有表情,也會使他顯得陰險邪惡。同樣的,任何位於強光面前的人或物都有些恐怖的暗示,因為觀眾總會將光與“安全”相聯,任何阻擋光源者,都威脅了這種安全性。但從另一方面來説,如果這種背輪廓光的效果是在外景,反而會帶有浪漫柔和的效果。

如果光源從臉部上方罩下,則會造成天使般的效果,因為這種光源暗示神的光澤降臨。這種“神跡”般的燈效常會變得老套。到于背光(backlight),會使影像柔和優雅。愛情場面以光暈效果拍攝戀人的頭部會有浪漫的效果。

至於聚光燈能使明暗産生激烈對比,乍看之下,這類影響顯得變形、撕裂。形式主義的導演運用這種強烈的對比,營造出心理及主題上的效果。創作者亦可將光圈放大,産生曝光過度(overexpose)的效果,使畫面的表現充滿蒼白的光,夢魘和幻想的段落可常見這種處理法。

 

 

 

編輯手記

這期光影的編輯工作完成過半時,發現這一期的主題成為了“紀念”。紀念剛剛過世的謝晉導演,紀念心中的天使赫本。我們紀念電影人,電影人又在繼續用電影紀念你、我、他的生活。而不知不覺,光影版面也已經陪伴著我們的讀者走過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很短,紀念無從談起,但略微做個小結卻是合適的。春夏秋冬,季節更替,我們所有人共同走過了獨一無二的一年,如果要大家回憶一下,腦中的影像想必是極其絢爛多姿的吧?希望在這其中,“光影”版面曾經打動過你,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張圖片,有小小地觸動過你的內心,那就足夠了。光影,明年旅程再繼續,期待著與你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