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沙龍
背景:
近期,關於平準基金的討論與模糊消息驟然增加。上週末,市場盛傳一份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關於推出8000億平準基金的報告已經遞交高層。再次看到救市希望,市場雀躍不已,同時,關於推出平準基金是否能夠有效救市、推出平準基金的時機是否合適都成為市場焦點。
熱點:
是時候推出平準基金嗎?
正當其時:
從歷史看來,平準基金對穩定市場信心的效果顯著,A 股現在的總市值為13.6 萬億,過去一年成交總額為18.9 萬億,倘若平準基金規模3000 億,那麼在股市總市值和前一年總成交額中佔比分別為2.2%和1.58%,但考慮到現在的流通市值只有總市值的不到1/3 以及現在的成交額不到一年前的1/6,相應的效果應至少與其他國家前幾次救市相當,可望成為A 股市場堅實的穩定器。——
中國政府救市的基調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全球最大的貢獻”。所謂“自己的事情”,一是確保明年經濟增長8%以上,為此將會制定一系列拉動內需、經濟的貨幣、財政、投資、稅收方面的積極政策;二是加大力度、確保資本市場穩定的政策,推出平準基金無疑是最佳的救市選擇。——華東師範大學企業與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志林
曾經建立平準基金的日本、南韓、香港等市場有記錄的幾次救市情況顯示,在平準基金入市後,情況都出現了大幅度的反轉。平準基金不存在該推不該推的問題,只有怎麼推和推出來做什麼的問題。早推早主動,晚推晚主動,不推不主動,被動變反動,這難道還有什麼疑異嗎?——資深市場人士 黃湘源
新增流動性的注入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地完成,這在牛市情緒驅動的市場中表現為財富效應驅動的資金涌動。但在熊市來臨,財富效應變身為財富的負效應之時,就要求有非市場化的流動性提供者,也就是目前全球各國政府採取的“救市行動”。在市場機制明顯失效的情況下奢談市場化,那是不負責任的空談和逃避責任的藉口。以過去三年的印花稅收入總額為限組建平準基金,在法理上也是一種準市場化的救市,所以再次提出儘快設立平準基金的建議。——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
不合時宜:
從估值角度來看,目前深滬A股市場雖然經歷了連續的調整,但從PE、PB角度來看,其仍然處於合理之中,其估值水準仍然高於世界主要成熟股市估值,從深滬交易所公開資訊來看,至
平準基金不能解決目前的大股災。市場參與者們沒有搞清楚中國股市的貨幣供給事實上是不能在全流通下維持6100點的價值等同價格,類似的事件在世界金融發展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就是在絕對資本化的美國也無前車之鑒。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以我們的淺薄知識是無法分析出中國政府要動用多少資金成立“平準基金”來護盤,才能從資金面上徹底解決熊市結束的問題。——《理財週報》專欄作者邁克·吳
難敵大小非:
平準基金能起到效果嗎?有機構説能。如
如果A股市場本身是健康發展的,那麼,A股市場還能夠抵抗一定的外來壓力,但遺憾的是A股市場本身就被大小非問題困擾得弱不禁風。目前A股市場的大小非不僅數量大,超過目前A股流通股份的2倍,而且大小非的成本極其低廉,有的甚至已經是負成本,以目前市場上的任何價格拋售也都是暴利。因此,任何的救市措施,最終都是為大小非以更高的價格減持創造條件。而推出平準基金救市,同樣難逃這樣的命運。而且目前市場上大小非的數量高達1.5萬億之巨,即便是按目前市場的平均股價6元計算,也需要9萬億的資金來接盤,即便只有1/3套現,也需要3萬億的資金來接盤。由於平準基金推出初期的規模不可能太大,因此,即便是平準基金推出,其初期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不排除被大小非所消滅的命運。畢竟目前香港市場上的平準基金也出現了60%的浮虧;如果國內股市也推出平準基金,面對大小非的拋壓,平準基金的損失將會更大。因此,在平準基金推出問題上,管理層務必要慎之又慎。股市救市應先解決大小非問題,或者在推出平準基金的同時,將大小非問題一併予以解決。——資深財經撰稿人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