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財政政策的10年輪迴
■ 益智
政策啟動的背景對比
由於改革開放以來至1998年近20年間,經濟轉軌中的財政困難和多種制約因素,中國財政政策總體而言是“低調”的,基本沒有積極的調控舉措。直到1998年一季度過後,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已相當明朗,並與一系列國內問題迭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宏觀政策措施擴大內需,實施反週期操作,才首次啟動了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此次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則是在連年財政盈餘大幅上漲的基礎上啟動。具體的背景因素,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來看:
目標均為金融危機:以
中國經濟週期階段不同:1998年金融危機影響迭加到中國經濟週期低谷階段上,使經濟增長明顯趨緩,並出現通貨緊縮跡象。中國經濟GDP增長率從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準,平均每年下降約1個百分點,這時被認為還處於比較適宜的區間,但慣性下滑並未停止。1998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率僅為7%,與全年8%的增長目標形成明顯差距。同時,物價水準持續負增長,1—7月累計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4%,商品零售價格下降2.2%,被不少分析者認為是通貨緊縮的表現。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時我國還處於經濟相對過熱階段,2007年GDP增11.4%,2008年2季度10.6%,3季度為9.9%,雖然趨勢下滑,但還處相對高位,所以這次我國的境況要比10年前好,政策騰挪的餘地也大多了。
貨幣政策狀況:1998年之前針對我國經濟“軟著陸”過程中的情況,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放鬆銀根、刺激需求的政策,1996年5月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裏,中央銀行先後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並在1998年初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降低準備金率,頒布積極實行貸款支援的指導意見,等等,以求擴大企業貸款需求,刺激投資。貨幣政策如此連續、密集的運用,可以説是“竭盡全力”的,然而,遲遲沒有産生足夠明顯的政策效果,其操作餘地已經相對狹小。而2008年之前,針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貨幣政策一直採取從緊,直到2008年6月,還一次性提高1%的準備金率,雖然3季度有所鬆動,但準備金率還處於17%左右的歷史高位。所以1998年財政政策是唯一可以仰仗的工具。而目前貨幣政策輔助的空間還很大。
積極財政政策的成效
積極財政政策的依據是投資乘數理論,即在有效需求不足,社會有一定數量的存貨可以被利用的情況下,投入一筆投資可以帶來數倍于這筆投資的國民收入的增加。1998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對於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髮揮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對於GDP增幅的貢獻率,1998年為1.5個百分點,1999年為2個百分點,2000年也在1.7個百分點左右。在股票市場,上證綜指從1998年11月收盤1247點漲到2001年6月2245點才發生拐點。那麼我們把時間平移10年,在基礎比10年前好,政策餘地大,又秉承了“快、準、重”實施方略,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和股市走向,我們心中應該有個大致的輪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