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待到初冬爛漫時
〉〉〉E-SPORTS的春天還有多遠
〉〉〉讓人暈眩的金融危機
〉〉〉蔥郁中的昨天
〉〉〉林嘉祥和人肉搜索
待到初冬爛漫時
小雅
北京的初冬Jane /攝
又是一年的冬天,從小就最畏懼的季節。想起學生時代頂著五六級大風騎40多分鐘車上學的經歷就讓我對冬天無法産生好感。
真正開始欣賞冬天是大學後,不用再頂著狂風猛蹬自行車時。走在校園裏發現光禿禿的樹榦上竟然結了那麼多橙紅橙紅的柿子,在初雪的映襯下分外妖嬈。在我的記憶裏,那是幅美到極致的畫面,將聶魯達的詩體現得淋漓盡致——“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
當枝葉盡落,嚴風吹起,北方這座古老的城市總會顯現出滄桑的疲態,走在街道,走在衚同,走在高樓林立之間,灰色的街道,灰色的墻壁,不再有綠葉遮擋的高大樹榦,常青的松柏因幹冽而變冷的綠,原來這一切才是這座城市本來的脈絡,曾經討厭的也因真實而變得可愛。
真實,現實中多麼難得一見的事物狀態,在季節的輪迴中卻被展露無遺。小時候喜歡掩飾,也喜歡被掩飾過的東西,因為再醜陋的經過掩飾都會變得光鮮,變得容易討人喜。喜歡給原本已經很漂亮的娃娃再加上很多飾物,喜歡把寫錯的字用塗改液完全抹去,喜歡做個人見人愛的乖孩子,即便違背了自己的本意,所以覺得真實不是必要的,也是無所謂的。
也曾經因為掩飾而覺得很累,本來大家都以為的乖孩子因自我意識的覺醒而突然變得不乖的指責,本來覺得掩飾後不會被人發現的破綻被別人察覺,因為必須面對不都是美好的真實而産生的陣痛……成長的路上,學會真實或許都是艱難但卻是必須的。
真實的做事未必人人都能做到,真實的做人也許更是難上加難。人有善姦,事有難易,一概用真實面對也不現實。可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真實的自己,真作假時假亦真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境界,更非我所能及。在明白掩飾並不能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之後,在真實與掩飾之間經過重重地反覆、比較、權衡和選擇之後,方能明白真實的重要。
對人、對事,不管選擇何種方式,面對真實的自己也許才是永遠不會出錯的,即便錯了,也不會後悔,因為那才是你真心的選擇。
天氣繼續轉冷,吸一口清冽的空氣,抬眼看到的依然只有孤獨而倔強矗立的楊樹枝幹,可是你靜靜地看著它們,便會發現自然界的魅力就在於無法掩飾。
E-SPORTS的春天還有多遠
江浩
法國ESWC(電子競技世界盃)總決賽比賽現場。Julien Cassagne/CFP
11月6日,2008年WCG(世界電子競技大賽)總決賽在德國科隆拉開帷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高手齊聚一堂,為14個項目的冠軍進行四天的“拼殺”。
官方對於電子競技(E-SPORTS)的書面解釋是以資訊産品為運動器械的人與人之間的競賽,這種競賽是在體育規則的規範下進行。説的通俗一些,就是兩名或多名選手在競技類電子遊戲中進行連線對戰的競賽。
在全球數以千萬的電子競技愛好者心中,SK、WNV、Sky、Moon、Boxer(以上均為選手在遊戲中使用的ID)的地位如同籃球框下的科比和綠茵場上的卡卡一樣,代表著所在領域的巔峰競技水準。
2003年,電子競技被國家體育總局批准為第99個體育項目,這個吉利的數字讓中國的電子競技職業選手有了正式的“身份”。次年初,第一隻電子競技國家隊組建完成,18名選手代表中國征戰國際賽場。
2005年,Sky(真名李曉峰)在新加坡一路過關斬將,讓五星紅旗第一次在世界頂級電子競技賽場上冉冉升起,當晚,無數為中國電子競技事業奮鬥的人們徹夜未眠。
然而,短暫的激情過後,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對於國內大部分電子競技選手而言,當時的訓練室並不是高大明亮的體育場館,而是一間間遍佈坊間的網吧,狹小的空間、昏暗的燈光、嘈雜的聲音,在這樣的環境裏,他們每天都要訓練10個小時以上,而最終換來的,僅僅是每月少得可憐的收入,如果不能很快在比賽中獲得好名次,還隨時面臨著“下崗”的危險。
不久前,看到一篇關於中國電子競技職業選手現狀的文章,其中的一段話頗發人深省。“對於大部分渴望以電子競技為生的年輕人來説,網吧能提供訓練場地、基本的食宿和少量的零花錢,這對很多人來説已經足夠了。因為很多選手的家裏不支援他們,還從經濟上制約。這些年輕人大多沒有收入來源,有的甚至身無分文地從家裏出來,也沒有別的賺錢手段,就在網吧裏泡著等機會”。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很多優秀的電競選手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另謀出路,但還有不少人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在坎坷的道路上,他們依稀看到了遠處的“曙光”。這兩年,ESWC、WSVG、IEF,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賽事紛紛登陸中國,對電子競技大環境的改善起到不少作用,然而,想要迎來真正的春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是否每一項體育運動在誕生之初都經歷過如此的“陣痛期”,我不得而知,但我希望,這個時間不要持續太久。
讓人暈眩的金融危機
辛喬利
2008年的全球經濟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亂”。在這一年的年初,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上半年,作為現代經濟基礎的大宗商品出現了飛速上漲的局面,其中,石油和糧食價格暴漲尤為引人注目。之後,通貨膨脹在全球迅速蔓延。2008年7月,美國政府決定對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實施3000億美元的緊急救助。之後,石油價格在直奔頂峰後,突然開始快速回落……
美國爆發全面的金融危機之後,一路貶值的美元卻突然出現了短暫的升值,令人非常不可思議。人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很難適應這種快速變化,整個全球經濟似乎進入了混沌狀態。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只有透過亂相尋找線索,追尋緣由,發現細節,才能找到答案。
此次危機的淵源,應該上溯到幾年前網路泡沫的破滅。眾所週知,市場經濟運作具有週期性,有高潮就有低谷。適度的經濟衰退,清除了經濟體內積聚的毒素與垃圾,有利於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經濟要保持持續增長,需要有力的增長題材。政府強行人為地刺激經濟復蘇,最典型的標誌是過分使用宏觀經濟政策再次製造泡沫,由此開始了金融市場上最大的賭注。國際上的流動性過剩與美國國內政策交相呼應,房地産泡沫和信用泡沫越吹越大。
在金融危機的演化過程中更具有殺傷力的泡沫是信用泡沫。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信用泡沫形成具有很多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互為因果,共同孕育了信用泡沫。美聯儲連續降息的貨幣政策,美國政府長期推行赤字財政的經濟政策,企業、個人的債務擴張,金融機構濫用資本證券化,國外資金大量流入等都是信用膨脹不可忽視的因素。信用泡沫的産生固然與美聯儲在2001—2004年間連續11次降息有關,但資産證券化的普及可能是一個更為核心的因素。
在資産證券化普及以前,長期制約信用膨脹的市場因素是金融産品自身存在的市場風險。對於金融機構來説,信貸規模越大,意味著承受的經營風險越大。20世紀中葉,以風險期權定價模型為標誌,引發了一場金融業的技術革命,這場革命的突出成就就是通過風險轉移,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金融業的風險問題。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降低到了很低的水準,極大地刺激了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業務的動機,金融領域的這場技術革命為信用膨脹掃清了市場障礙。20世紀80年代,美國裏根-克林頓時代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超長繁榮中,資本證券化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的氾濫成為造成這次危機的主要誘因之一。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CDS(信用違約互換),本來是一種降低風險的工具,在這次危機中卻成為摧毀整個金融體系的惡魔。
通貨膨脹是金融危機的另一條線索。對於美國經濟來説,通貨膨脹始終是一個沒有擺脫的魔魘。鉅額的政府赤字和美元貶值,形成的是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2008年上半年,美國房地産泡沫開始加速破滅。在一些金融機構相繼倒閉的同時,美國的股市以及各類證券化産品市場蒙受沉重打擊,投資者在恐慌中將資金迅速轉移,從股市和抵押貸款債券市場移至大宗商品,導致全球石油和糧食以及其他商品價格一時間猛增。
大量資金涌入石油市場,最主要的動機就是避險,用指數化金融工具對沖掉因通貨膨脹而縮水的風險。然而,投機與規避風險之間原本就存在著很模糊的界限,在大宗商品市場,衍生産品這樣一類避險工具變為投機工具也就不足為奇。鉅額資金在石油市場上翻雲覆雨,結果是,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伴隨著油價的一路狂漲,2008年上半年出現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狂潮。
2008年7月,是頂峰,原油價格猛漲到147美元/桶,當時一些大牌金融機構預測年底會漲到200美元。8月以後,形勢出現了戲劇性變化,原油價格由147美元/桶直線回落到11月的50多美元/桶,石油輸出國組織每日減産150萬桶的行動也未能止住油價的下滑。食品和其他大宗商平價格跟著回落,形成抑制通脹的壓力。
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在檢驗我們以往的知識是否正確的同時,也增加了我們很多新的知識。
蔥郁中的昨天
冰藍
在香港生活快兩年,各大景點中,赤柱是我喜歡的地方,坐在海邊看夕陽西下,伴隨川流不息的人群,要一杯啤酒或咖啡,一個下午好不愜意。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篇部落格,介紹一個叫做“赤柱軍人墳場”的地方,位於赤柱黃麻角道一片斜坡上。據説香港本地人也並不熟悉。抵不住描寫的優美與肅穆,在一個秋日的午後,我沿著赤柱大街徒步上行,經過人聲鼎沸的市集,穿過浪漫恬靜的海灣,20分鐘左右,終於望見不遠處傲然挺立的十字架,我知道,目的地到了。
與之前的熱鬧相比,這裡只是樹蔭深處,鳥聲啁啾。整個墳場不算大,與海只有一街之隔,馬路的斜對面是一所教會貴族學校。遊人不多,但所到之人無不輕聲慢步。墳場入口處的設計清晰簡潔,只是沿小坡之勢修了兩道乳白石臺階,上坡盡頭為一燭臺形紀念塔,塔面石碑上記載著這裡的歷史:自香港開埠以來這座墳場就存在,原為安葬在港去世的英國駐軍及家屬。二戰後期及勝利後,赤柱軍人墳場在關閉長達70年後,于1942年重開,以便安葬在香港逝世的戰俘或在拘留營中死去的平民。“這裡埋葬著37名海軍、467名陸軍、3名空軍、23名商船隊隊員、98名被扣留的平民,和 41名其他平民及 22名身分不明的死難者。他門有 488名是英國人、20名加拿大人、5名印度人、157名香港人、11名盟軍人遠及10名完全無法辨明身分的死者。”塔端佇立著一隻十字架,不見任何氣壯山河的題詞或刻意的裝飾。幾百名英烈,就這樣寧靜又不張揚地長眠在了異國他鄉。
走進墓地,大小不一的墓碑被整齊地排列在草地上,每個墓碑間的距離大約只能勉強走過一個人,完整刻有名字、國籍以及年份的墓碑實在不多,有些甚至是幾個人“共用”的碑文,某一次的轟炸,讓他們只留下戰士名冊上的名字而再無任何其他痕跡了。有些碑前種了白色的小花,有些竟然組合成環型的位置,看上去該是有意如此的。我站在仿佛凝固了的空氣中,俯身觸摸到墓碑,想要感知那真實的一幕幕:
1941年12月8日,日寇進攻香港,駐守赤柱的一個加拿大兵團寡不敵眾,全體犧牲,無一投降;同年聖誕日,赤柱漁村經歷了保衛香港的最後一場戰役,近2000名加拿大士兵與一小隊英國駐軍投入戰鬥,其中290名盟軍官兵戰歿,余者均成為日軍戰俘。在戰俘營裏度過了4年的非人生活。
我知道,大約也在那個年代,我的外公投筆從戎,加入到華東抗日隊伍中,他們同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戰場上。
環顧四週,有所記載的年齡最小的為21歲,如此花季的年齡,就如今天80後的我們。但為了和平,他們離開父母,將青春的鮮血灑在了異鄉。很想知道他的靈魂是否得到安息。當我看著墳場一側路的盡頭有紫色的小花盡情綻放、雪白色的石子隨意地躺在詳解文書旁的地上時,我的感傷似乎得到一分釋然,他們的靈魂就像那小花,不起眼,但充滿生機,像那石子,雖小卻純潔無暇。
即將離去,再回頭看。這座整潔而幽靜的墳場,唯一的守墳人正在專心地修剪著花草,他看上去年紀不輕,面色平靜,少了一份功名爭奪的卑微,多了一點與世無爭的淡然,對於我的瞻仰,他抱以會心地一笑。
寫下文章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今天結束了,明天也即將結束,只有,昨天不會結束”。這些長眠的人們,都是昨天的故事。
林嘉祥和人肉搜索
蒲公英
10月29日晚,深圳一家酒店,一女孩熱心指路遭一男子非禮。面對家長斥責時,男子當眾叫囂,態度囂張。
事發後,該事件迅速在網上發酵,眾多網友義憤填膺,對該男子進行人肉搜索。網友不僅搜索出他的籍貫、身份,還公佈了他的辦公電話甚至手機號碼。
隨即該男子身份得到證實,為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林嘉祥。各大媒體相繼報道,交通部成立調查組對其調查,同時林被停職;
11月3日,交通運輸部黨組決定免去林黨內外職務;
如果在以前,沒有視頻、沒有網路,這事也就佔據報紙上社會新聞的一角,過段時間可能就不了了之,銷聲匿跡。可這次,短短幾天,事情有了出人意料的進展。這讓人充分見識了人肉搜索的力量。
人肉搜索是一種問答式搜索。每個遇到困難的人在網上提出問題,向五湖四海的網友發出求助,有這方面知識或者線索的人就主動會提供解答、分析。“人肉”並非喻指被搜索的人,而是喻指幫忙參與搜索的人“肉”志願者們。
在資訊社會,依靠手機、網路等,每個人都能是目擊者、親歷者、記者、偵探……這場搜索中,沒有組織者,沒有管理者,但網友們快速有效的目標定位,高效率的身份驗證,強有力的民主監督,使林嘉祥之流嘆為觀止。網路使公眾話語權和知情權空前擴大的同時,也見證了一個成長中的市民社會是如何形成並逐漸發揮作用。
該澄清的澄清,該披露真相的披露真相,該給説法的給説法——這是一個逐漸走向開放透明的社會。任何人都需要監督,誰能違背洶湧的民意?
慶倖這個勝利時,卻不得不重新審思,諸多網友提供的資訊中,雖不乏真相披露、真知灼見,但也難免魚龍混雜。這就需要披沙瀝金、求“真”務“實”。
林嘉祥在網上被熱炒後,與他一同在場的白衣女子也受到網友關注,並被揣測為林的情婦。有人公佈了她的手機號碼後,不少網友打電話“情婦你好”“你和林嘉祥什麼關係啊”……想不到的是,這個號碼持有人為深圳一名無辜男子。面對應接不暇的騷擾電話和短信,這位陳先生嘗試報警、求助司法、向論壇索取IP地址等多種途徑後,都無法解決尷尬的困境。
由此看來,網路上宣泄的一些極端民意,正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侵犯他人隱私,給他人帶來不安全感和傷害;一些網友意氣用事,無限放大事情的好與壞,最終掩蓋事情的真相……如果借著網路上真假難辨的事實,社會良知一旦脫離了理性、包容的韁繩,其危險正如伏爾泰所説,“人人手持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
是懲惡揚善還是危及無辜,這個命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肉搜索使用者。人的解放和生産力的解放是現代性社會的標誌,對人的基本尊重和對文明社會公正的期待,正在考驗使用者的自身道德底線,更是向政府提出了法治對社會行為規範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