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的田野
編輯手記
真實是真誠的前提。真誠在內心就是純凈無染,表現于外就是真實不虛、率真自然;如此則自然心懷坦蕩正直無私。《孟子》中較多地議論“誠”,《孟子·離婁上》説:“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而未有能動者也。” 在孟子學説中,關於真誠是道德層面的教義,每個人都應該滿懷真誠,併為之感動。
圖片提供:劉靜 陳秀玉(建設銀行廈門市分行)
■ 劉建鋼
2004年初,我從桂東南一座海濱城市走進了省分行機關,負責全省個人金融業務的管理和行銷。個人金融部業務涉及面較廣,特別是新興的理財業務更是受到市場和客戶的廣泛關注。為了夯實業務水準,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理財知識,我購置了大量的理財書籍和雜誌,及時給自己“充電”。由於理財書籍內容浩瀚,書本也比較厚實,閱讀起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一次休閒之餘,我偶爾翻閱了《建設銀行報》客戶版,“客戶經理之聲”“市場漫談”等各具特色的欄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冬天,我到廣西南寧朝陽支行任職。2007年初,資本市場投資熱情高漲,投資行情持續火爆,每一次與客戶溝通交流時,不論是公司職員,還是政府官員,一聽説我是銀行的行長,就迫不及待地詢問起投資股票、基金等理財方面的事情。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總感覺我説得太專業,不易於理解。此時,腦海裏突然浮現出曾經看過的《建設銀行報》客戶版,那些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理財知識不正是客戶喜歡的嗎。於是,我開始注意收集客戶版有關理財方面的文章,同時,結合自己的投資體會,我撰寫了一篇題為《基金投資的10大法則》的文章,初衷只是想給客戶一些指導性建議,成稿後自我感覺還不錯,便萌生了讓更多喜歡投資的人共同分享的想法,於是,我把文章發給了《建設銀行報》客戶版。沒想到,文章很快便刊登了。這次與客戶版的相遇,打開了我潛心撰寫投資理財文章的思路閘門。從此,客戶版成為我與各位編輯結成朋友的一座橋梁和與客戶交流學習投資經驗的平臺。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忙碌間便來到了2008年。為了讓客戶更多更直接地了解理財知識,我除了繼續關注基金投資市場外,開始有意識地把日常生活小事與理財知識相結合,並撰寫了《逛超市,省錢有方法》等理財小文章投稿到《建設銀行報》客戶版,編輯們對我的文章提出了寶貴建議,促使我一氣呵成,連續寫了30多篇文章,在“客戶經理之聲”欄目陸續發表,在讀者中頗具影響。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2008年,對我來説是一個豐收之年。在《建設銀行報》客戶版編輯的指導幫助下,我先後發表基金投資和理財的文章30多篇,被評為2008年度優秀撰稿人,還有幸參加了優秀撰稿人筆會,這些活動進一步擴展了我的視野,更難能可貴的是讓我明確了今後前進的方向。此外,我發表在客戶版上的理財系列文章,整理為《一分鐘理財》的小冊子也即將正式出版發行。這些成績的取得傾注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心血,但更多的感謝應該留給《建設銀行報》客戶版的領導和編輯們,因為他們給予了我超越自我的收穫,讓我的夢想變為現實!
收穫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過程,它更多的是代表過去曾經走過的路。走過收穫,我們會發現新的希望在期待著!
(建設銀行廣西區朝陽支行)
■ 冰藍
和《建設銀行報》客戶版結緣已經2年,伴隨著我從學生時代走向紛雜社會,想想一路走來,16篇“80後”,幾篇心靈小作,説多不多,但也著實讓我認真回顧和思考了自己的成長。
“80後”從第一個階段的“酸甜苦辣”到後來的成長記錄,再到現在的用我的眼睛看周圍的故事,這個過程雖然不長,但卻融入了許多情感與變化。記得最開始寫這個欄目時,我只有個空泛的概念,但“80後”到底意味著什麼?和編輯反覆討論,她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你就是80後,你的故事就是我們想要的。”於是,腦子裏第一個反應就是:很多人並不理解我們。因此便有了最開始的文章。然而,漸漸地,自己在長大,視角不再如此單一,便也發現,其實並不是別人不理解我們,而有時只是我們不懂得這個社會。當我開始回憶自己的成長歷程時才終於明白,無論多麼幸福的孩子都必然有過辛苦的付出,即便是被父母所迫,但回過頭來卻會用心感謝那些曾經逼迫過我們的人們,他們的良苦用心總會在我們懺悔自己曾經多不懂事時尤為體味。那幾篇連續的成長小記便是我到此為止短短人生的成長縮影,每一次去回憶細節時都不免感謝那段生活給我留下的感受——學會堅持、了解生活。
這一年,和編輯部的朋友溝通顯然比過去順暢了許多,以致于現在要想想我們是否還有過爭執都想不起來了,是吧,經過了一年的磨合,彼此間有了默契,我也終於在一點點的成熟時明白了他們最初的想要的文字究竟是些什麼,生活中的小細節最能打動人,哪怕只是一個眼神的生動、一個動作的描寫都可以引出一段真誠的往事。而當“愛無邊”發表後,編輯部的一位朋友興奮地告訴我寫的很好,我恍然大悟,原來,用自己的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的色彩是種別樣的美麗。於是,我不再沉浸在自己的小生活裏,從那以後的文章我更多地選擇“看”,自己能體會的總有寫完的一天,而用雙眼看到的卻是無止盡的。當我無法確定這樣的文章是否還符合“80後”最初的初衷時,編輯又一次告訴了我那句“你就是80後”,並且説“在從自己的故事寫到別人的故事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你的成長。”
平日總是忙忙碌碌,來不及回頭看看身後踏出了怎樣一串腳印,於是,夜深人靜,對著電腦螢幕敲下故事和心情時方才明白,原來這是一種享受。
不久前,參加了《建設銀行報》客戶版的撰稿人會,當聽到別人叫我“冰
(作者現供職于香港華建)
■ 韋泱
又到年終盤點時。想到去年此刻,曾寫小文《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談的是我與《建設銀行報》客戶版絲絲縷縷的因緣關聯。從那時起,就勉勵自己要擔起“撰稿人”的責任來。一年中,一篇篇“敲字”,到了年底才見報十來篇稿件,平均不夠一月一稿。從量的方面計,似乎是欠收了;從質的方面看,首先自己就未必滿意。自知有的稿件並未寫到位,缺陷與不足顯而易見。然而,客戶版的編輯們看在我“老作者”的份上,對我照顧有加,常常以寬容之心,放我的稿件上了版面。到了年終,還將我的這些文章彙編成幻燈片形式的《韋泱作品集》,讓我歡喜,更讓我感到愧疚至深。
其實,每給客戶版寫稿,感到並不輕鬆。客戶版是建行面向社會的一扇窗口,既向社會傳遞建行資訊,又在社會樹立建行形象,那麼作為建行的撰稿人,真的是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寫作的選題不能隨心所欲,文字組合不能漫不經心。有的稿件,我可以投給社會媒體,那是個人行為,所謂“文責自負”,好歹一個人頂著。然而,給客戶版寫稿,寫什麼怎麼寫,就得掂量掂量,一篇稿子上報,報紙尚未見著,文友已從網上閱讀到,並將資訊告知我。足見《建設銀行報》客戶版的社會影響力。記得那篇《白色花到“七月詩派” 》見報後,文中提到的一些歷經磨難的老詩人,欣喜不已,紛紛通電為之交流。更多的是,客戶通過版面,了解了建行企業文化的訴求。
這年來,寫得較多的還是書話類文章,從一冊冊舊書談到相關的文化老人與軼聞舊事。有點學究氣,或者説多了些歷史的沉澱。然而總顯得文氣有餘,活潑不足,可讀性還差強人意。新的一年,從“悅讀”版轉換成“聊書齋”,一個“聊”字,可以把有關書的話題聊得有趣、生動、鮮活,聊得隨意、閒適、舒展。在不經意中,給人以讀書的享受,知識的廣博,心靈的凈化。
(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
■ 羅劍
又到年關了,現在回首,真的感覺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如果幾年前我沒有從公司業務線條轉到個人業務線條的話,今天的《建設銀行報》客戶版可能還只是我辦公桌上的一張平常的內部報紙而已。沒有了對這張專門給建行的客戶看的報紙的關注,我又怎麼會想到向它投稿呢?
不過,雖然從2006年我就開始了客戶版的閱讀,我和《建設銀行報》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卻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推遲了一年多。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下了一篇短文——《從房地産談理財》。在寫它的時候,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客戶能因為這篇文章而早日從基金定投開始自己的理財之旅,身為建行人,我更希望客戶可以選擇建行進行基金定投。所以,我最終把它投了編輯部,因為它是一份可以在我們建行的營業廳,在建行的網站就可以看到的報紙。在這篇短文被發表以後,我便沒有間斷過向《建設銀行報》客戶版投稿,慢慢地,我也走上了撰稿人之路。
我要感謝建設銀行給了我一個舞臺,我也非常榮幸地成為貴陽個人理財市場的開拓者之一。雖然現在,因為工作崗位變動的原因,我沒有像前些年那樣近距離地接觸市場,但是之前形成的習慣一直延續了下來。每每被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觸動的時候,我會通過文字的方式將我的所想整理出來,希望能夠和客戶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看法。雖然我的觀點未必就是真理,但真理就是在不斷的淬煉中慢慢顯現在我們面前的。一路走來,到了現在,《建設銀行報》客戶版已經成為我們大家分享的最重要平臺,而我也從這張報紙上得到了很多很多。我切實地感受到,就像報紙曾經使用過的版頭“悅讀”所表達的那樣,我們每一次的閱讀都是“悅讀”。
我想,我們的客戶之所以也會説這張報紙是“悅讀”,除了來自各個業務線條的撰稿人的真知灼見外,我們在第四版能夠看到其他更多領域的東西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現在的人們,忙於工作,常常因為時間的緣故,很少涉獵工作家庭這兩點一線以外的天地。而在這張報紙的第四版,似乎是專為忙於工作的人們提供的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快餐,為我們封閉的心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窗子……如果某篇文章真的與我們的興趣産生了共鳴,我們也可以順著文章打開的方向去找尋自己的所想,我們的努力也不再是漫無目的。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內容。從抒發情感的短文、詩歌到精闢的書評甚至到收藏的精妙……種種種種。
説到收藏,其實真的比較遺憾,雖然我們現在還可以通過網路查詢到第一張客戶版的文字內容,但是,客戶版的創刊號這麼有意義的一張報紙我卻讓它從我們的辦公室溜走了,不知道它現在變成了誰的藏品……
(建設銀行貴州省貴陽市中山支行)
■ 蒲公英
泡一杯茶,閉上眼,坐在地毯上,聽周華健的歌,《孤枕難眠》《風雨無阻》……仿佛一個熟悉的老友在墻角席地而坐,撥著弦,一首一首唱著,生活裏所有的悲傷,喜悅和希望,每處需要慰藉的角落都在他寬厚深沉的聲音裏,想起來,沉下去。
突然,“有沒有那麼一首歌會讓你突然想起我……”傳入耳朵。不曾想到,一貫擅長唱情歌的華健用另一種方式,聲嘶力竭地銘記自己和聽眾走過的所有歲月。
夜深人靜,沉浸在華健的音樂中,無法自拔。每個人都有對過去獨特的回憶,在過去的一年中,你的生活裏是否有這樣一份報紙,有對“我看2008”專欄的記憶,有對蒲公英的記憶?如果有,那麼有沒有那麼一句話會讓你突然想起我?
去年冬日,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在星巴克,我的面前是一杯熱濃的卡布奇諾。“合作一個專欄吧。”之前簡單的合作,讓彼此溝通很直接。我的面前仿佛鋪開一張空白的畫紙,畫什麼,用什麼色彩,怎樣構圖,無從得知。面對未知,編輯和我同樣充滿好奇和期待。
專欄以首篇《2008年,為自己做點什麼》開題後,編輯發來短信:首篇立意還不錯,就叫“我看2008”吧!
之後,鄉土味濃的春節,來我家鋪地板的工人,清明節懷念逝者,都成為我筆下的素材。但很快編輯部就和我反覆溝通,對專欄“小視野、大社會”的定位和角度進行探討。一些熱心讀者也積極反饋,讓我對“我看2008”專欄重新認識。
和編輯部探討後,我頭一次對自己産生懷疑:在一個80後有限的人生旅程中,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我是否真的可以勝任一個理性、觀察家的專欄角色?
波瀾壯闊的2008給我太多思索和素材。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大地震讓我體驗了悲痛和感動;奧運會的召開,讓世界重新審視一個全新的中國;謊言拆穿後的周正龍固然無恥,但他背後的小社會卻發人深思;無數家庭恨之入骨的三聚氰胺,敲響我國品牌在市場中的誠信警鐘;神七發射成功,但科普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大眾;網路上沸沸颺颺的人肉搜索,就如一把“雙刃劍”,該何去何從;改革開放30年,究竟見證了怎樣的思想力量?…… 整個2008年,我在思索中前行,也許我的文字還露出些許稚嫩,想法不盡成熟,難免激進,難免偏頗,但背後透露出一個專欄作者跌跌撞撞的前進,一個編輯部費盡心思、字字求真的努力和付出。
有多少難忘的事,有多少意猶未盡,大喜大悲的2008終究過去。感謝讀者和編輯部的包容和反饋。我在開欄首篇中曾寫道,希望這一年每個人為自己做點什麼,留下紀念。如果我有一篇文章,抑或一句話能給你任何一點啟迪或思考,那就是我2008年最大的收穫和紀念。
(作者現供職于新華社)
■ 潘煥成
斗轉星移,我——一個愚鈍的耕耘者與《建設銀行報》客戶版這塊田野相伴了三年,我播種了,我耕耘了,我不知道我的種子是否優良,我不知道我的耕耘是否有力,我只知道,這塊土地接納了我,這塊田野包容了我。於是,我與這塊土地一起辭舊,與這塊田野一起迎新。
肥沃的田野。雄壯的理財大軍在這塊田野上領略到了如何打理財物的啟蒙、啟發與開導,腰包鼓鼓者欣喜若狂,財産損失者萎靡困頓。面對迷惘與困惑,我就對田野説,讓我來試著播種理財的內涵,我對土地説,讓我來耕作生活的意義吧,也許膚淺,但能敲鑼叫醒昏昏然的閱讀者,能和理財大軍一起體會理財如何把握恰如其分的度,一起感悟生活不全是物質財富的打理。於是,《理財先要理人》、《走出理財的誤區》、《理財不等於發財》、《豐富我們的財富傳承觀》……一粒粒種子撒在了您的田野上,也躍入了閱讀者的視野,他們會和播種者一起思考: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共同打理才是生活的全部。
富饒的田野。您教給了遊走的閱讀者豐富的理財內涵,您要求播種者為理財大軍成功打理財物奔走呼號,於是,有了《讓理財為改善民生服務》的出爐;您要求耕耘者能與閱讀者共同打造理財的金鑰匙,於是,有了《學學名人理財之道》;您更著急老年理財者要守好自己的財富門,於是,有了《把住自己的生命線》、《老人理財要嚴防‘啃老族’》;您多麼渴望理財大軍能同時充實心靈的財富,於是,有了《別樣的白領女》、《讓人敬仰的財富觀》……哦,點點滴滴都展示了您的博大,您的慷慨;浸透了您的關愛,您的善良。
田野啊,有了您的博大、您的慷慨,才引來無數的播種者的耕耘;您凝聚起了這麼多風格迥異、目標一致的播種者,使您的田野年年肥沃、年年富饒,理財大軍在您的田野上盡情收穫,盡情享受。您卻只是婉爾一笑,嫣然轉身,帶著播種者和理財大軍一起走進新年月。
那是怎樣的新年月啊,萬木蔥籠,萬象更新。您告訴我們,您的田野,縱橫阡陌會重新規劃,寬闊泥土會重新翻整。作為您忠實的播種者,我將精心挑選您需要的種子,銘記您的囑託:不要悠然自得,更不能高枕無憂,要懂得,播種者的每一次懈怠,都將把田野的肥沃一點點流走;播種者的每一個懶惰,都將把土地的富饒一層層剝去。
有這樣的田野,該是播種者怎樣的幸運啊,有這樣的土地,該是收穫者怎樣的雀躍啊。
(建設銀行上海市閘北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