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至上的好管家——訪建行廣東省分行私人銀行投資顧問鄧為民
■ 本報記者 余江灝 晏明
看過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那個有勇有謀的安迪。這部被稱為“永遠的經典”的影片雖然沒有專門講述私人銀行家的職業生涯,但卻從多個角度向世人勾勒出優秀私人銀行家的特質:智慧、勇氣、進取、毅力……
2005年9月,全球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下屬專門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瑞士友邦銀行上海代表處獲准開業,從那時起,“私人銀行”這個起源於17世紀初歐洲的古老金融機構正式登陸中國。隨後,各家銀行開始了對頂級富人的激烈爭奪,各路金融精英也紛至遝來,鄧為民便是其中的一位。
財富越多越要控制風險
十幾年之前,鄧為民是一家期貨公司的操盤手,敏銳的判斷力和果斷的執行力讓他很快積累起不小的財富。“1990年,一個大學畢業生只有82元月薪的時候,我已經拿到1000元了,到了94、95年,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5萬元。”
“那時候覺得賺錢很容易,曾經幫助客戶在一個星期內就營利十幾倍,翻個四、五倍更是家常便飯。”在巨大的財富效益面前,任何人都難以抵禦,鄧為民也不例外,他把自己的積蓄悉數投入到期貨市場,希望也能“狠賺一筆”。然而這個時候,風險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了。“真正操作起來才發現和給客戶做的感覺截然不同,剛開始還略有營利,後來就開始虧損,越賠越多,最後所有的錢都輸光了,只好再回到父母家裏。”説到這,鄧為民的臉上浮現出一種很難用言語描述的表情。10年時間,從風光無限到一貧如洗,這種滋味光想想就讓人心酸。
年輕時的經歷讓鄧為民對風險有了透徹的領悟,這種感覺一直陪伴著他。“錢這個東西很奇怪,來得快的時候,往往去得也快。資産積累到一定程度,首先要去分散風險,想辦法保護資産,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進一步增值。”
頂端客戶的財務管家
做私人銀行之前,鄧為民是建行廣東省分行財富管理中心的理財師,他告訴我,目前銀行的財富服務主要分為網點理財中心、財富管理中心和私人銀行三類。網點理財中心以銷售為主,客戶經理負責向客戶推薦銀行的各類理財産品;財富管理中心以理財為主,理財師要站在客戶的角度去進行資産配置,通過一系列投資組合幫助客戶分散風險、獲取收益;私人銀行的層面更高一級,因為其客戶都是在這家銀行有1000萬元以上金融資産的人。“在建行有1000萬以上的,一般在其他銀行也有不少資産,這類人80-90%資産是過億的,對於他們來説,多賺10%、20%已經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怎麼保持住億萬富翁的狀態。”
中國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為富裕客戶服務多年的鄧為民對這句話感觸頗深。“財富的傳承是國內富豪最頭疼的一件事,大部分富家子弟從小就處在非常優越的生活空間裏,很難有父輩們那種白手起家、敢闖敢拼的精神和膽識,如果子女大學剛畢業,就直接把一個億的資産或者幾個億的資産交給這個小孩,肯定是不科學的。”鄧為民口中所説的問題,在國外已經得到了較好解決。目前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借助私人信託,委託方(各類富裕人群)首先把資産轉移到信託公司,由信託公司代為管理,至於什麼時間可以把資産分配給後代,按什麼樣的比例分,都可以事先由委託方設定條件。“這就是私人銀行要做的事情,我們實際上是頂端客戶的財務管家,為他們個人、甚至整個家族提供貼身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私人銀行在中國還處於探索階段
鄧為民自己感覺,中國私人銀行的現狀和國外還有較大的區別。“就全球化的資産配置來説,外資銀行更有優勢,他們的投行業務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積累了很多經驗。像香港的一些銀行,就可以直接代理股票買賣,有一種混業經營的味道。而中國現在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商業銀行不能直接去作投資,更多的是和其他機構合作,産品的種類也比較單一。而且,國內的法律環境和國外也有很大差別,比如遺産稅還沒有徵收,不少法律法規也不是很健全。“除此之外,客戶自身對私人銀行的服務還要有一個適應階段。所以説,中國的私人銀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的話:
採訪之前,我已經通過一些資料對私人銀行有所了解,但整個聊天的過程中,卻發現大部分時間裏,自己仍舊只是一個聽眾。從金融危機到美國大選,從匯率波動到黃金走勢,很多抽象晦澀的概念從他口中説出來變得非常通俗易懂。鄧為民新名片上的職務是“投資顧問”,44歲的他這樣理解自己的“新身份”,“這個年齡的抗風險能力已經開始下降,不再適合那種在一線‘拼殺’的崗位,私人銀行顧問是一個需要時間沉澱的職業,在這裡,更能發揮我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