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之道,以儉為始
宋朝年間,司馬光以家書的形式撰寫了《訓儉示康》,以“有德者皆由儉來也”等流傳至今的名言來訓導兒子司馬康。曾國藩在《曾文正公家訓》中有言:“居家之道維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侈為要義。”也是訓導後代崇儉戒奢的典範。由此可見,古人對子孫的理財教育以儉為始。
故事
新年伊始,春回大地。牛年上班頭一天,同事們開心地分享著春節假期的見聞……
艾寶寶:“老王,囡囡和仔仔過年收的壓歲錢還真不少,我照你的建議,替他們做了主,合理分配了。”
老王:“小艾,這樣不好,最好讓寶寶參與到理財過程中來。”
艾寶寶:“他們還這麼小,學理財是不是太早了?”
老王:“理財得從娃娃抓起,現在起你就要慢慢地引導和培養。”
艾寶寶:“説的也是,不能讓寶寶們長大了以後也當‘月光啃老族’”。
老王:“沒錯,理財要從娃娃抓起,娃娃理財得從節儉抓起。”
點評
對大多數孩子來説,壓歲錢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筆較大的“財富”,能否合理運用這人生的“第一桶金”,將影響到孩子今後幾十年的金錢觀念和消費習慣。
“財商”是繼“智商”和“情商”之後人的又一重要素質。財商可以劃分為兩部分:1.認識金錢,即,知道金錢為何物、金錢的用處以及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2. 駕馭金錢,引用《富爸爸 窮爸爸》中的一句表述就是“讓錢為自己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叢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可以説是“理財從娃娃抓起”的一個典範,他從9歲就走上了財商學習之路。
古羅馬哲學家西尼加説過:“節約本身就是最大的收入。”時代變遷,勤儉節約的美德卻從未過時,現代家長雖不用教育孩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培養孩子“量入為出”的金錢觀卻至關重要。想當年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買房故事曾經如此震撼過國人的消費觀念,然而金融危機不期而至,人們赫然發現原來美國老太太的超前消費存在諸多的不靠譜,還是老祖宗説的“家有餘糧、心中不慌”來得更踏實,“月光”、“啃老”畢竟不是終身之計啊。
孩子財商的培養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早在三國時期,曹操雖為“亂世之姦雄”,在生活中卻“雅性節儉,不好華麗”,他為了教育兒子不能奢侈,便言傳身教,常穿著打了補丁的衣裳。如此“做作”可謂一片苦心。很不贊成自己打麻將看電視卻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埋頭讀書的家長,所謂“言傳身教”,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節儉持家量入為出、合理規劃家庭開支,也許是家長給孩子上的第一堂理財課哦。
(信達澳銀基金 屹杉 儼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