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從外資減持中國銀行股票説起

發佈時間:2009-02-04

    ■ 羅劍

    我們看到新聞,瑞銀(UBS AG)以8.08億美元拋出了所持中國銀行全部1.3%的股份,李嘉誠設立的一個基金會也正在配售20億股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而美國銀行也在上月初通過配售方式拋售了56億股建行H股,套現28億美元。身為從業人員,看到近期外資集中減持中國銀行的股票,我不覺心中震——現金為王的時代難道這麼快就到來了嗎?

    瑞銀集團為歐洲乃至全球受損最為嚴重的銀行之一。截至2008年12月21日,瑞士銀行資産減記已近490億美元,規模居於歐洲首位,全球位列花旗銀行和美林集團之後,加之其持有中國銀行的股份比例很低,所以,以“戰略投機者”的角度看,面對今後是否還會有更好收益的可能,自己的現金需求可能更加重要。説瑞銀是戰略投機還有一個證據——在12月連續減持1712萬股富力地産後,1月6日又增持了約167.59萬股富力地産。

    李嘉誠的基金會2005年8月斥資近58億港元入股中行51億股,每股平均成本價約1.13港元,它如果可以以平均2港元的價格配售20億股的話,也算是收回了大部分的投資,另外,我們還看到李嘉誠在數月內三次拋售上海的物業套現,這也與我們通過和記黃埔知道的極端現金策略——“持盈保泰”所暗合。

    美國銀行減持建行的股票也許和李嘉誠減持一樣,並不是戰略投機,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美國銀行在去年11月才增持了建行的股份。如果按照我們的有關法律,行為發生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持股5%以上的股東在6個月內減持,所得收益歸上市公司,在2008年,南寧糖業就用這個和馬丁居裏打起了官司。雖然現在對其法律效力是否可以適用於香港市場目前還有爭論,但對於謹慎的核算人來説,美國銀行這次轉讓的收益也許應該考慮到或有負債裏面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不是説美國銀行是寧可損失很多收益都要拋售呢?

    在擴大內需的政策具體實施的2009年,中國的銀行,特別是國有控股銀行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各級地方政府、各優質的央企、地方政府控股企業將會非常需要銀行這一特殊的合作夥伴,僅3G牌照發放這一項就為我們提升非常巨大的想像空間,更不用説各地的鐵路、公路建設等等項目了。就目前的情況看,現在就減持中國銀行的股票確實是放棄了將來非常大的一塊收益,但是,不要忘記了,金融海嘯還沒有停止,與將來的收益比較起來,現在的存活可能更加重要。

    其實看看新聞,我們也就非常能夠理這些並不是戰略投機的外資了——在我們以為2008年年末的麥道夫應該就是完結的時候,最近又出了個印度版的“安然”(印度薩蒂揚軟體技術有限公司篡改公司賬務)。欺詐之風在我們的證券市場上似乎還沒有停下來,或者説,我們並不知道還有多少欺詐事件還要爆發。而美國本土,在利率已經趨近於零,失業率大幅度上升的時候,信用等級比次貸要高的非優質貸款(ALT+A),甚至是當時的優質貸款(prime),都有可能會因為失業的問題導致違約率高速提升,被同樣證券化了的他們,會不會引起第二輪的抵押貸款災難呢?

    這樣看來,就像王石在去年喊了過冬之後的降價售房,少賺錢其實是為了生存,李嘉誠也好,美國銀行也罷,這樣做,很可能是壯士斷臂,出發點是也應該是自保而不是為了盈利。其實也不是所有的外資都在拋售中國銀行的股票,匯豐雖然也在麥道夫手裏面虧了不少錢,但是這個金融帝國現在看起來還是很強健的,或者説現金流還是比較充沛吧,加上亞太是它非常重要的戰略重點,所以人家就公開表態不減持交通銀行的股票。

    回到我們普通的市民,現在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呢?筆者認為,有能力的市民應該買一點實物投資金條(因為銀行還可以回購),而如果要買理財産品的話,應該投資那些流動性很好的産品,哪怕它的收益低一點。(建行貴陽中山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