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人利益重於泰山——訪建信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江先周先生
■ 本報記者 余江灝
23年前,東北財經大學畢業的他來到建設銀行,開始了自己的金融生涯;
9年前,他去建行基金託管部任職,逐漸嘗試從管理到經營的轉變;
6年前,他發起了對“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的首次研究探索;
4年前,他的設想終成現實,由建行聯手美國信安金融集團、中國華電集團組建的建信基金作為首批銀行係基金公司順利成立;
1個月前,我有幸採訪到了這位建信基金的“掌門人”。
探索
2003年,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開始啟動,上市後的商業銀行將迎來綜合化經營的時代。
在資本市場成熟的國家,以基金為首的機構是證券市場上的主力軍,但當時中國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東以券商居多,發展時間短、抗風險能力低、缺乏規範管理,廣大散戶對基金公司的認識和信賴也遠遠不夠。如果讓擁有雄厚實力和良好社會信譽的商業銀行入主基金公司,既可以吸引客戶資金、提振市場信心,又能推動基金行業規範、持續地發展。在那一年,已經有不少國外的商業銀行通過設立合資基金公司,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
基於上述分析判斷,江先周明確提出,應當允許商業銀行發起設立基金公司。
眼界
江先周坦言,建信出生在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2005年,正是中國股市最低迷的時刻,A股已經連跌4年,上證指數跌破千點關口,比建信稍早成立的另外兩家銀行係基金公司發行的首只基金紛紛“破凈”……市場上無數雙眼睛都盯在這個“新軍”身上。
2005年11月7日,建信發行了第一隻産品——建信恒久價值基金,並以62億份的募集規模創下當年股票型基金髮行時間最短且發行規模最大的記錄。
“如此低迷的市場條件下卻取得這樣優秀的成績,是不是和建行的股東背景有關?”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
“市場上流傳著‘銀行係基金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説法,有一定道理。”江先周的態度非常明確,“銀行係基金公司在基金髮行和銷售上有天然優勢,這是客觀的,但這種優勢並不必然形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對‘大樹’的態度是依託但不依賴,把建行作為主要的銷售渠道,但並不是唯一渠道。我們不能整天躺在‘大樹’下,而是要不斷耕耘它,澆灌它,做好渠道服務。建信從去年開始將陸續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設立四個分公司,從總部一個點擴展到幾個核心區域,把銷售和服務做得更深、更細。只有不斷提高投資業績、做好各項服務,取得客戶信任,才能真正把這棵‘大樹’用好。”
江先周告訴我,作為公司的管理者,他自己並不是特別關注單只股票每天的價格變動和單只基金每天的凈值波動,而是“跳出基金看基金,跳出股市看股市”。“高度上,主要關注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廣度上,要把握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勢;深度上,要把視野放到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探尋投資的本質規律和基金行業的發展規律。”隨著交談的深入,我發現他有很多先進的投資理財理念,“長期投資、輕鬆理財”、“在牛市裏要有熊市思維,在熊市裏要有牛市思維”、“評價一隻基金的業績好壞,應該主要與招募説明書裏的比較基準比,而不是同類別其他基金的業績”……這些精闢的語言讓人受益匪淺。
責任
在建信基金的網站上有這樣一句話,“以建設財富生活為使命,以持有人利益重於泰山為完成使命的核心原則”。對此,江先周坦言:“基金公司的存在就是幫老百姓理財,讓他們的財富保值增值。基金公司和基金持有人之間是一種純粹的信託關係,客戶完全是出於對公司的信任,才在沒有任何抵押的情況下把資金交給我們,如果不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怎麼對得起他們的這份信任。”
2007年下半年,股市的賺錢神話讓投資者對基金狂熱追捧,不少基金公司借此實施“增肥”計劃,通過高比例分紅或拆分實現基金凈值歸“1”,隨後,通過持續行銷吸引場外資金進入,讓資産規模得到爆發性增長,短短數日內基金份額翻番者大有人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鉅額資金追捧的“肥基”、“超肥基”,先是在上漲過程中表現平平,後又在股市下跌中傷痕纍纍,令投資者怨聲載道。在這輪狂潮中,我們卻幾乎沒有看到建信的身影。
2008年,A股市場直線跳水,偏股型基金凈值隨之大幅縮水,平均跌幅接近50%。然而,建信旗下的恒久價值股票型基金卻逆勢兩次分紅,每10份共派發紅利3.60元,在寒意甚濃的熊市裏送出了豐厚的“紅包”。
建信的這些行為,有的或許屬於市場巧合,但巧合多了,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在這種習慣裏,流露著江先周和他的團隊對持有人的那份責任。
記者的話:第一次看到江董事長,是在一本雜誌的封面上,照片中的他給人沉穩與睿智的感覺。面對面的交流之後,不但驗證了當初的判斷,更讓我欽佩的是,身為管理者的他還對市場有著獨到見解。整個採訪過程中,江先週一直保持著不緊不慢的語速,唯獨談到“持有人利益重於泰山”時,他的聲音有了明顯提高,於是,我用這句話作了文章的標題。從那之後,我時不時會登陸建信基金的網站,或去基金排行榜裏找找“建信”的名字,這不僅僅是工作的需要,更多地,是像一位普通基金持有人般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