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要區分“閒錢”和“急錢”
2008年年底前後,隨著大盤持續暴跌直到2000點上下波動,股票、基金凈值跳水,股民基民們紛紛聞風喪膽、談“股”色變,市場上出現了大量資金回流儲蓄的情況。而隨著節後大盤的一路走高,很多曾經被套的投資者又開始“蠢蠢欲動”、躍躍欲試。兩相對比,可以看出,仍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心態不好愛走極端。當市場行情看漲時,這些人盲目跟風,籌措所有資金,甚至不惜借高利貸入市,結果可能被套牢,導致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當市場震蕩走低時,又迅速調轉船頭,空倉割肉,“永世”不再“入市”,從而形成惡性迴圈,誤入可怕的投資怪圈。這種現象必須引起投資者的注意。那麼,百姓手中的錢到底是應該儲蓄還是應該投資于股票基金等理財産品?應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投資預期收益及風險承受能力各異;因錢而異,每個人手中的錢都有閒錢與急錢之分。總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筆者以為,投資理財首先是要區分手中的錢是用作短期的花銷還是長期閒置。對於使用時間不確定,用錢可能比較急的投資者,手中的錢除了用於活期儲蓄之外,還可選擇通知存款、貨幣市場基金、短期債券基金及其他短期理財産品。例如:活期存款利率0.36%,而通知存款利率1.35%,不應忽視兩者間收益差;貨幣基金被稱為“準儲蓄産品”,不投資股票,而投資于短期債券、央行票據等貨幣市場工具,免申購、贖回費和利息稅,因此風險較低、流動性好、收益穩定。其平均收益率一般遠高於活期存款收益;而為了滿足投資者對資金流動性強、收益率高於活期利率的需求,多家銀行紛紛推出了一系列短期理財産品。如:建行的“利得贏”,工行的“靈通快線”,招行的“日日金”等等。它們以天、以周、以月為週期計算單位,最短週期甚至僅為1天,而收益率一般都高於活期利率,即使非保本保收益型産品風險也相對較小。
而對於長期不用的積蓄,則可以選擇長期的理財品種進行組合投資,如國債、保險、基金、股票等等。即使是選擇定期儲蓄,其中也有學問。比如:許多人都習慣於把長期不用的積蓄存到銀行,定期一年,到期後再轉存一年,這樣週而复始,卻從未計算細帳。其實這絕非明智之舉。目前定期存款一年利率2.25%,而三年利率3.33%,三年期國債則更高,累計收益將相差不少。當然,投資者如果有一些承擔風險的能力和心理準備,還是應該購買一些收益更高的信託、基金或業績良好的股票,這些産品將可能給長期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即使在目前情況下,筆者仍認為可以用一定比例的資金介入市場。比如:可以靈活運用定投法將長期不用的資金逢跌分批擇時介入。或在局勢不明朗時購入新發行的債券型基金,當市場轉好時再轉換為股票型基金,而不要因為曾經投資受損,就因噎廢食,全身而退,甚至萌生永不涉足資本市場的想法。筆者以為,市場震蕩時虧掉的只是一時的物質財富,但從中獲得的經驗財富卻能讓投資者變得更為成熟和理性,受益終生。
説到底,投資理財既不是該不該參與的問題,也不是行情好與壞的問題,最為關鍵的是應該區別對待“閒錢”和“急錢”的問題。
(建行江西省德安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