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投資:痛並快樂著——訪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國泰金鹿保本(二期)基金經理陳強
股市的熱鬧賦予了人們太多的激情,當這些喧囂佔據雙耳時,人們很難想起理財市場中還有保本基金這類産品,這或許和它“穩重”、“寵辱不驚”的投資理念相關,但是當一切喧囂歸於平靜,多數投資者資産縮水近一半的時候,人們才發現,原來“保本”才是理財的第一步。
保本才是硬道理
1983年,由伯克利大學金融學教授HayneE.Leland和Mark Rubinstein創始的投資組合保險技術首次應用於Wells Fargo Investment Advisors、Aetna Life、Casualty三家金融機構的投資管理運作實踐中,形成了保本型基金的雛形。此後,該産品憑藉著“首先保住本金,再博取收益”的理念,在海外迅速風行。
根據歐洲投資基金聯合會(FEFSI)的資料,截至2002年7月,歐洲市場上2229隻保本基金規模已達到1250億歐元;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的數字顯示,到2005年3月為止,香港零售市場出售的保本基金數目共309隻,佔整個基金市場的17%,資産凈值184億美元;然而在我國,2008年底的數據僅為7隻保本基金,資産管理規模147.27億元。
對於這一現象,身為保本型基金經理的陳強略顯無奈。“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財産品,在牛市的時候它可以將一部分資金投資于股市,分享牛市帶來的盛宴;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時候,它又可以將主要資金投資在債券、票據等風險較低的工具上,增強投資本金的安全性。理財雖然有很多種方式,但必須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才能執行下一步的投資策略。不過,前兩年市場的過度火爆,把人們的眼球都吸引到激進的投資産品上,而忘了風險的控制,所以保本基金這類産品沒有受到投資者太多關注,這其實是一種投資理念不成熟的表現。”
風險控制是第一
不論是當初做分析師還是後來成為基金經理,陳強基本上都在和債券打交道,他坦言自己的一生可能都離不開債券,十多年的證券從業經歷也印證了這一點。他甚至開玩笑的説,做債券時間長了,連性格中都有“債性”了。
問及其中的原因,他談到:“這可能和個人的性格有關,我是絕對的風險厭惡者,風險控制對我來講永遠都擺在第一位。中國的證券市場起步較晚,還處於快速發展、不夠成熟的階段,比較容易受不確定的因素影響,引起震蕩和波動。而債券市場相對來説比較成熟,有參照物可比,一般來説,短期債受基礎利率和流動性影響較大,長期債受通脹影響更大,受比價關係的影響,基礎利率調整的同時債券利率也會跟著調整,而利率和通脹是由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決定,因此,把握住這個脈絡,債券的中、長期趨勢就基本可以預測。”
正是這種對風險認識,金象保本基金到期收益達到97%,金鹿保本(一期)到期時帶給了投資者超過50%的回報率,很快,金鹿保本(二期)“應勢”而生。
理財要尊重市場
作為新興的資本市場,中國讓所有的投資者都充滿了激情,但是激情並不能沒有限制,尤其在市場調整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尊重它的運作規律。
對於現階段的理財投資,陳強説出了自己的看法:“整個市場的理性和效率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我們仍然認為恪守長期投資是正確的道路。只有對宏觀經濟和市場整體發展的大趨勢有清晰的判斷,同時兼顧到市場的波動漲跌、潮起潮落的規律,才能到達投資成功的彼岸。如果你想從這個市場上獲取更多收益,懂得堅持自己的觀點還不足夠,尊重市場、順應市場,並根據市場的變化積極調整是又一大考驗。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一己之力和一時判斷有時是很可笑的,根據市場變化及時作出調整是一種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最好的投資方案往往不是死板的方案,成功的投資某種程度上就是不斷適應市場變化而不斷調整的方法和過程,最終還是要學會尊重市場。”
記者的話:整個採訪過程中,陳強給人的感覺就一個字,“穩”,不論是分析市場還是解讀産品,都不緊不慢、不慌不忙,這和以前接觸過的幾位偏股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形成了鮮明對比。然而,正是這種性格讓陳強和債券結緣,按他的話説,“在債券中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坐標”。做基金經理之前,陳強是一位標準的“驢友”,但目前繁忙的工作讓他不得不放棄自己對旅遊的愛好,對於這種取捨,陳強並不後悔。在普通投資者眼中,基金經理總是有些“神秘莫測”,其實,這種職業生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的,掌管著上百億元的資産,既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不斷賺取收益,又要承受凈值波動時的質疑,他們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陳強告訴我,自己回到家,時常疲乏得不願意和家人寒暄説話,也很少有精力去運動,晚上經常是坐在電視機前機械地換著頻道直到困極了睡覺。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基金經理的辛勞,但僅僅停頓了片刻,他又堅定地表示很喜歡現在的職業,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