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基金理財,從市場低迷時開始

發佈時間:2009-04-08

■ 魯慧民

    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當股市指數在6000點時,人們對基金趨之若鶩,新發行的基金一天能賣1000多億元,還要按比例配售;當股市只有2000點時,人們卻談基色變,新發行的基金一天賣不到1億元。但人們的這種行為與未來營利的前景可能正好相反,如果説股市在6000點投資基金風險很大的話,那麼在2000點時投資基金卻蘊藏著較大的機會。

    投資大師巴菲特説:“在皮鞋匠也熱衷炒股時退出,在市場低谷時敢於進入。”的確如此,基金理財虧損最多的人往往是在皮鞋匠也熱衷炒股時進入的,凡是市場十分蕭條時開始基金理財的人,大凡都有較好的收益。

    經濟週期理論告訴我們,基金理財應從市場低迷時開始。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都有自身運作的週期,經濟學家一般把經濟週期劃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四個階段。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對經濟週期曾經做了這樣的描述:“在繁榮之後,可能會出現恐慌和暴跌,經濟擴張因此讓位於衰退,國民收入、就業和生産下降,價格和利潤下跌,工人失業。當經濟最終到達最低點以後,復蘇階段開始出現,復蘇既可以是緩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榮階段表現為持續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業機會以及增長的國民收入……”這一規律顯示,在繁榮期進入市場,面臨著衰退、蕭條的風險;而在蕭條期進入市場,雖然短期有不確定性風險,但面臨著復蘇的機會,中長期獲得豐厚收益的概率較大。

    筆者前幾年從市場低迷時開始進行基金理財,感觸尤深。2004年,股市比較低迷,大盤在1400點上下震蕩,那時我在某支行個人金融部任經理,銷售基金非常困難,一個支行分配2萬元基金任務,也難完成,只好自己認購。後來,我參加建行組織的基金理財培訓,加深了對基金的理解,2005年底,大盤跌至1000點,市場一片死寂,我的基金跌了15%,許多人紛紛贖回基金,我不僅未贖回,還逐步加大基金投資,完整地享受了2006年至2007年牛市盛宴,到許多人排隊購買基金時,我逐步退出,直至現在仍收益頗豐。

    新的基金理財者,入場的最佳時機是在市場低迷時,因為此時股市已跌到了比較低的位置,再向下有可能,但空間不會像原來那麼大,也就是説即使再跌,哪怕你什麼也不懂,就那麼捂著你的基金,回上來的時間也較短。這個時候還能真切體會到什麼叫風險,培養出較強的風險意識,一旦牛市來臨,收益會很豐厚。數據顯示,在2008年熊市認購新基金的人,現在絕大部分實現正收益了,有的甚至達20-30%。

    從筆者所在分行每天發佈的《理財日報》看,認(申)購基金的投資者依然很少,許多基金髮行了十多天居然沒有一筆認購,人們對基金仍然充滿恐懼。當你去買股票基金時,朋友會“善意”地提醒:“現在怎麼還買股票基金呢?去年跌了60%多,還是買債券吧,債券理財去年收益超過10%呢”。歷史還會重復嗎?如果重復,恐怕也會像黑格爾所言“一次是悲劇,一次是喜劇”吧。

    基金理財要把握別人恐懼的機會,還是巴菲特説的好:“當別人貪婪的時候自己恐懼一點,當別人恐懼的時候自己貪婪一點。”基金理財,就從市場低迷、大部分人恐懼時開始吧!

    (建行湖北省孝感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