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兩個人都患上了頭痛發熱之症,於是一同去找“神醫”華佗。華佗給兩人號脈之後,分別跟他們開了瀉藥和發汗的藥。這兩人覺得很驚訝——明明症狀相同,為何不開相同的藥。華佗解釋道:“你們倆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像,病因卻不同,我當然得對症下藥了。”果然,這兩人服藥後沒多久,病就全好了。
故事
某日早晨,辦公室的讀報時間,艾寶寶仔細地讀著某債券基金的發售公告,隨後自言自語道:“一隻基金還分A、B類,有什麼區別啊?”
小劉興奮得幾乎蹦起來:“我知道,B類就是申購贖回費全免,比A類便宜。”
艾寶寶:“真照你説的這樣,那A類還會有人買嗎?”
老王:“小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吧,B類要收取銷售服務費的。”
小劉那個沮喪啊:“老王,別告訴我這回我又買錯了……”
老王:“那要看你的‘症狀’啦,買基金也講究對症下藥哦。”
點評
華佗因治學嚴謹、兼通數經而被尊稱為“神醫”,從他身上流傳至今的“對症下藥”也成為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謂對症下藥,就是要區別不同的情況,正確地處理各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不僅治病救人需要如此,投資理財也需謹記。
除根據投資對象分級外,市場上許多債券基金的分級還體現在費率支付方式上。A、B兩類基金份額,不管投資哪一類,基金的投資對象相同,但基金代碼、基金凈值都是不同的。A類份額收取認、申購和贖回費,但不收取銷售服務費,希望長期分享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或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可以投資于A類份額,這樣付出的總費用較低。;B類份額則恰恰相反,每日計提銷售服務費,免認、申購和贖回費,希望短期投資于債券基金的投資者可以投資于B類份額,這樣有利於降低投資成本。
表面上看,A、B類份額並無大異,甚至投資B類顯得更實惠,但投資者只要仔細“號脈”,便可知其潛藏的“癥結”。以信達澳銀穩定價值債券基金為例,如果持有該基金少於3個月,則無論資金量多少,B類份額的預期收益都勝過A類;而對於眾多投資額在50萬元以下的普通投資者,只要其持有長度不超過20個月,則選擇購買B類份額可以為其提供更高的投資收益率;但對於一個投資金額在200萬至500萬之間的投資人,如果其預期投資期限長于9個月,則應該選擇A類份額,投資期限短于9個月則應選擇B類份額來降低投資成本、提升投資收益。
無論面對病痛或是投資品種,都不宜只看表徵而不究其因。行醫者開方治病,唯有對症下藥,方能直擊病灶、使患者藥到病除;投資者規劃理財,同樣要對症下藥,方可節省交易成本、使資産保值增值。
(信達澳銀基金 屹杉 儼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