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余江灝
“都説基金要堅持長期投資,可這上面説基金過去十年賺的錢去年一年就賠完了,這是咋回事啊?”隔壁的張阿姨拿著一張報紙火急火燎地衝了進來。
記者看到,這篇文章中清楚的寫著,在2008年上半年基金巨虧1.08萬億元的基礎上,按照凈值增長率預計下半年基金虧損額在4000億元上下,全年基金虧損額預計在1.45萬億元到1.5萬億元之間,而基金業在1998年到2007年十年盈利總規模也只有1.4萬億元到1.45萬億元之間,基金業十年營利難抵一年虧損。
早期投資之喜
1998年3月,基金金泰和基金開元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基金業規範發展的開端。根據晨星的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3月27日,這兩位“泰斗”的累計收益率分別為353.23%和465.62%,遠高於同期滬深指數99.82%和121.86%的漲幅。
1個月後,一隻名叫基金興華的封閉式基金獲准發行,11年過去了,該基金以785.75%的累計漲幅在所有證券投資基金中獨佔鰲頭。
2001年9月,國內首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應運而生,經過將近8年的運作,總回報達227.37%。而在這90個月的時間裏,上證指數僅僅上漲了30%。
2002年9月,南方基金推出中國首只開放式債券型基金——南方寶元債券,7年的時間,這只主要投資于債券市場的基金,依然給投資者帶來了153.66%的收益。
如果張阿姨能在上述四隻基金成立之初購買5萬元並且持有到現在,獲得的收益分別為17.66萬元,23.28萬元,39.29萬元,11.37萬元和7.68萬元。
高位入市之痛
“對不起,您要購買的基金已經賣完。”相信很多在2007年購買過新發基金的投資者對這句話一定不會陌生。
2006年12月,嘉實策略增長基金的首發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419.16億份。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記者在晨星上看到了這樣兩個數據,“設立以來總回報2.09%”,資産凈值64.26億元(2008年12月31日)。
2007年3月,證監會下發通知規定,新基金募集期內認購申請超過100億份,則對募集期內的有效認購申請採用“比例確認”的原則給予部分確認。首只有機會體驗新政的匯豐晉信動態策略基金卻因首發規模僅為52.66億元,未能如願以償。
2007年4月,僅發行一天的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就募集到了近1000億元的資金,最終配售比例約為11.10%。截至3月27日,該基金的總回報為-0.72%。
5個月後,紀錄被一隻名叫“華夏復興”的基金輕鬆打破,該基金申請確認比例最終定格在9.711426%,這意味著投資者拿10萬元資金認購該基金,最後買到的還不到1萬份。然而,華夏復興後來的表現並未讓中簽的“幸運兒”感到勝利的喜悅,“-19.00%”,成了壓在他們心中的“一座大山”。
如果張阿姨“有幸”購買到上述3隻基金,同樣5萬元的本金,到目前為止的收益分別為0.10萬元、-0.04萬元和-0.95萬元。
看著記者羅列出的一條條事例,張阿姨恍然大悟:“原來過去一年的虧損主要是新基金在高位大規模入市産生的,而從長期來看,基金的收益還是非常可觀的。這我就放心了,我現在手裏的基金,賺錢的、賠錢的都有,那就再放個10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