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融危機,如何“明哲保身”
■ 李宏生
“明哲”之一是好好自我評估 建立家庭風險保障體系 投資理財是讓錢為我們“生”足夠多的錢,從而提高生活品質,讓錢為我們打工而不是我們為錢打工,因此,我們一定要清楚明確自己的“需要是什麼”、“有多少可投入”、“時間多長”、“能承受多大風險”,全球經濟步入寒冬,對於我們,特別是承擔家庭重負的社會“中堅”人士來説,建立完善的家庭保障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把家庭的需要金額、時間化為理財目標,制訂短、中、長期理財規劃,再將家庭資産進行“水閘式”管理,後面的水池是家庭基本保障的“蓄水”,前面的水池是用於投資提高生活品質的“活水”,如果前面的水池需要追加投資,並不是需要追加多少就從後面水池放多少水過來,而是後面的水池放多少水過來不會對我的家庭基本保障造成影響。
“明哲”之二是擺正心態 詭異的市場讓很多人容易變得患得患失。如果不買,萬一漲上去就錯失良機?要不就擔心買了這個,萬一我看好的另外一個表現更好就太冤枉了。心態擺放不正,這樣容易影響投資決策,投資僅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目標。危機下,投資理財還是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降低預期目標,按照個人能承受的風險能力,構建適當的理財組合,保持現金流,以使得自己資金方面有較大的主動性。
“明哲”了就需要“保身”,建議大家不妨也來個“望聞問切” 一是“望”。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各國政府都忙著救市,沒有人知道這輪金融風暴到何時會結束,可預見的是未來一到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放緩。在眼下降息週期內,綜合考量投資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注意不要隨著市場的波動,隨意更換投資品種,務必看清産品的投資方向。對於境外理財市場或是投資境外的理財産品還是“多看少動”,而金融危機必然引起外幣匯率的劇烈震蕩,對於手中持有的外幣建議也不要頻繁進行轉換。
二是“聞”。投資理財需要靈敏的“嗅覺”,長期投資是應對市場波動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長期投資並不是“捂”著手中的投資組合不放。市場不斷地在變,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需求也在不斷地變,我們需要及時根據市場和自身狀況檢視我們的投資組合,結合績效情況定期調整我們的投資組合,做到“因變適時適量而動”,這樣理財將更有效率。
三是“問”。理財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種技巧。面對風雲莫測的市場,面對複雜多樣的産品,聘請專業的理財團隊作為自己的“理財顧問”已成為一種趨勢。專業的理財師最大優勢是中立性,可以為您進行量身定做個性化服務,幫忙找到適合您的理財方式,選擇真正符合自己利益的金融産品。
四是“切”。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我們選擇理財産品時,不妨把握“穩、快、短”。求穩,就是不碰風險超過自己可承受範圍的産品;求快,就是只投能迅速見到收益的産品;求短,就是只投期限較短的理財産品。
投資理財的魅力就在於它對不確定性,經濟環境向好時過度樂觀,經濟環境向壞時過度悲觀均是不可取的。危機下,如果您覺得開源太難了,不妨注意節流,掌控好自己手中的資金,做好長期投資的打算,積極穩妥的理財,我們也能生活得很愜意。
(建行廣東省汕頭分行)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