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外匯儲備庫呼之欲出,“亞元”或可期待?
■ 喬萌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亞洲國家加強區域金融與貨幣合作的意願日趨強烈。籌備多年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于近期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年5月3日,中、日、韓三國財政部長在第42屆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上聯合宣佈,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於2009年底前正式成立並運作。
同日,三國財長就區域外匯儲備庫的出資份額達成共識。其中,中國出資384億美元,日本出資384億美元,南韓出資192億美元,分別佔儲備庫總額的32%、32%和16%,東盟10國分攤其餘20%。
籌建區域外匯儲備庫有兩個目標:一是解決區域內的短期資金流動困難,發生金融危機時,儲備庫將以借貸方式向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成員提供資金幫助;二是作為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補充,增強區域危機自救能力,減少各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依賴。
回顧:區域外匯儲備庫誕生之路
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暴發之後,亞洲就開始探索區域內的貨幣合作機制。部分國家和地區提出了模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的設想。
2000年,這個設想演化為中日韓與東盟10國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清邁協議,由簽署雙邊協議的國家之間互相提供短期資金支援,解決本區域短期流動性困難。2007年5月,在《清邁協議》的基礎上,東盟和中日韓財長會議提出了設立共同外匯儲備基金的設想。
展望:亞洲區域性貨幣為時尚早
成立區域外匯儲備庫,加快地區儲備向投資轉化,加強地區間貨幣的政策協調,有利於推動國際貨幣體制的合理改革。亞洲貨幣合作的步伐因危機而加快,區域性貨幣“亞元”的創立離我們又近了一步。
2003年,有“歐元之父”美譽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建議設立由亞洲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亞元”在亞洲地區流通。
美國前總統經濟顧問拉特裏奇認為, “統一的貨幣可以使亞洲經濟避免因美元、歐元大幅波動而受到影響,以‘亞元’給亞洲各國發行的債券定價,能夠減少證券投資風險,美元、歐元、亞元共同構成國際貨幣體系,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陳炳才等專家認為,目前和今後10年內,亞洲都不具備推出亞元的條件,各方對於亞元的推出仍存在審慎態度。筆者認為:
第一,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準參差不齊、差異較大。與歐洲有所不同,在這個區城內,既有日本、中國這樣的世界經濟強國、大國,也有經濟相對落後的小國。經濟上大體均衡是建立“亞元”的基礎性條件,否則“亞元”就無從談起。
第二,區域內缺乏共同的政治意願。由於在歷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上存在很大差異,亞洲國家之間普遍缺乏必要的凝聚力,不具備歐洲國家那種政治上的協同性。如果亞洲選擇了單一貨幣,意味著一種高度的政治整合,而這種整合程度在亞洲地區是很難被接受的。
第三,沒有強大的、能夠被認同引領區域經濟和金融的主導貨幣。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在東南亞已經成為了一種強勢貨幣,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剛剛起步,嚴格的資本管制使得人民幣短期內難以成為亞洲貨幣合作的主導貨幣。
上述障礙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將難以克服,亞元創立的道路仍將漫長。由於亞洲自身情況的特殊性、複雜性,無法照搬歐元的思路和方法。這就需要亞洲各國充分發揮智慧,立足於當前,從區域經濟一體化入手,加強區域內經濟合作;同時,在金融領域注重對風險的共同防範,建立相應的金融危機防範機制,尋求亞洲各國共同穩定發展。(建行北京市石景山支行)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