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工作在繼續——訪建行四川省綿陽市分行李駿、李競
■ 本報記者 易芳
震後一年,記者在四川省綿陽分行採訪的兩位對象遇到了很多個巧合——同是對公業務,同為客戶經理,同姓中國第一大姓“李”,甚至連名字聽起來都相似到容易混淆——李駿和李競。
“X”型裂縫與九洲集團——公司業務部客戶經理李駿
建行重點客戶九洲集團,是在地震前就提出貸款意向和需求的。地震發生後的5月15日,綿陽分行即恢復上班,李駿和同事們意識到,九洲集團可能會有更迫切的用款需求,當即與集團財務取得了聯繫。對方表示款項越快到達越好,並提出了具體的金額和範圍。李駿和同事們立即著手工作,在5月15日當天放款4700萬元,5月16日放款4300萬元,合計9000萬元的貸款。
“當時大震剛過,余震不斷,在辦公樓裏做事還是有點提心吊膽的,大家就相互鼓勵著,堅持著把款放完。”
地震後,所有人都住在廣場上不敢回家,一直到六月政府建議可以回家住時,人們才陸陸續續搬回家。在這期間李駿全家也搭著帳篷住在廣場和路邊。在忙九洲集團的貸款項目時,李駿家甚至連帳篷還沒有住上,因為當時各方面的物流都比較緊張,帳篷沒有那麼快到達,李駿和家人就拿幾把椅子坐在外面,夜裏其實是睡不了的,就是靠著休息一下。地震過後的一週裏都是這種情況。就是在這幾天裏,李駿和其他同事一起完成了九洲集團的貸款項目。
“我家裏的填充墻已經拉裂了,到現在都有一個‘X’型的縫隙,也一直沒有時間去顧。我是學工業建築的,地震後我回家看時,家裏的填充墻已經裂出‘X’型縫隙,經過評估之後,這堵墻需要拆掉,雖然一時垮不下來,但已經不能作為長久居住之用,有大的震動還會倒下來。但是直到現在,那堵墻還是那樣。”
李駿很平和,談起這一年,表情、語調都波瀾不驚、慢條斯理。但慢中不失條理,講起業務來邏輯非常清晰,有一種紮實的可靠感。這次地震過後,李駿説,自己對親情更加看重,對生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希望能更多地陪家裏人。但若計算起來,地震後分配給職業和工作的時間反而比震前還要多了一倍以上,地震後,李駿很少有時間休息,總是在加班。對於這種想法和現實的矛盾,李駿卻看的平淡:“只要加倍努力地把工作都做好,更快地完成,自然就能省出更多時間給家裏了。”
“你還好嗎?”——高新支行行長李競
“地震後大約晚上七點鐘我才聯繫到自己的家人,真的很著急,但是沒辦法,我不能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不是説自己有多麼高尚,而一個職業人工作多年後自然的反應,就是不能走,沒有任何別的想法。”5月12日,正是李競去高新支行報到的第一天,這之前李競在綿陽分行公司業務四部負責中小企業業務。
地震發生後,綿陽建行業務恢復的非常快,一直保持櫃檯正常運轉。援建單位一到,李競和同事們就立刻展開工作。“作為災區內的人,看到援建的單位和客戶時,發自內心的感激,有一種親切感。我們一家一家賓館去跑,挨門挨戶地聯繫援建單位。在不斷的余震中,不能説是不害怕,但是心裏卻告訴自己,這是一定要去做的,這是我的職責所在。”
5月13日通訊恢復後,李競收到許多客戶的電話和短信,上來第一句就是問:“你還好嗎?”李競特別感動,“我覺得,這就是對我個人和建行的一種最大的肯定。在這種大災大難面前,你會感到人與人之間最本源的關心,自然而然就來了。這就是和客戶交往中以前沒有感受到,但其實一直存在的感情交流和積累。原來我們客戶經理和客戶之間一直建立著除了工作關係之外的感情,只是在災難面前,我們才倍感珍惜。”
地震後,李競的客戶遭遇各有不同,對得到發展機遇的客戶,李競會為他們制訂新的信貸政策;對於受災嚴重的企業,則要對這些客戶的貸款期限進行調整和幫助。
“在地震以前,我感覺客戶對我們沒有這麼百分百的依賴和信任,但在地震後,銀行和客戶之間的感情加深了,建立了一種更深層的信任。”李競95年畢業後就分到建行,在經歷的多個崗位中,她最喜歡的是客戶經理。“客戶經理讓我接觸到了很多的人和事,工作當中有很多新鮮的挑戰,成功的時候真的感覺非常滿足,很有成就感。我喜歡這種感覺。”
李競起身和記者道別時,記者看到她顏色漂亮的七分褲和船鞋,幾分時尚,幾分俏皮。地震奪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但沒有奪走這位四川姑娘愛美的心和永遠向前的目光。
記者的話:
綿陽分行“二李”的故事看起來很平常,他們説,自己沒有做什麼,也不是救人救災的英雄。但在記者眼中,在災難中,努力繼續生活和工作下去的人,才正是構成社會基石的平民英雄。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