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生活——訪建行廈門市分行陳秀玉
■ 本報記者 薛潔
陳秀玉曾在部落格中寫道:“音樂是天地間的風水,而文字是上蒼的真知灼見。”面對面坐在鼓浪嶼海邊,和著大海的輕柔拍打,陳秀玉告訴記者,她與文字心有靈犀,甚至能聽到文字的“濤聲”:有時覺得自己與作者面對面交談,更多時候,文字帶著她的心飛得很高很遠……
覺
畢業于廈門大學財政金融係財經專業的陳秀玉,卻對散文情有獨鍾。大學時,已將許多台灣散文大家的作品讀完,張曉風、林清玄、席慕容都是她喜歡的散文作家。她説,台灣作家的散文,很符合人性,意境很美。大學時代一本台灣散文集《隔海説文》,已經整整伴隨她20年,“現在還在不停地看,總有新的感悟。”她記得那時讀過席慕容的一段散文,大意是,有一天夜裏她突然醒來,發現一絲青灰的光亮照在床頭,溫暖而清晰……她感慨道,多少年來月光都是如此,只是她渾然不覺。
一天晚上,陳秀玉在校園靠山面海而坐,那是她在廈大第一次認真地諦聽濤聲,此時一輪明月臥在山崗上……她忽然覺得席慕容描寫的那輪明月就在眼前,此時她怦然心動,仿佛一下子讀懂了當年作者的心思,其實大自然的恩澤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沒有能力去發現、察覺。
從那一刻開始,她覺得自己比別人多了一個心境。“如果我們只顧著眼前的忙碌,眼界就只有那麼一點點,就看不到上蒼賜予的很多好東西……”
積
如果把一天分成十份,陳秀玉會讓工作佔五份,家庭佔三份,留二份給自己。她説女人一定要經營工作和家庭,同時又必須經營自己。
讀書、寫作對她來説,是件非常重要和快樂的事。她説,書一輩子追隨她,不離不棄,這一點連父母都無法做到。“書讓我的內心變得像一股清泉,讀得越多,涌出的越多。”
她常常感謝上蒼,讓她有文字表達的能力。大學起,她的散文就開始見諸報端。近些年,她專心“養博”,07年,她在博聯社開博。每天晚上11點之後,她就開始享受自己的時光——寫部落格,把自然、生活、親情等細小的感受寫下來,把最真實的內心交出來,寫的過程,心與文字交融在一起,文字讓心靈昇華。
96年,陳秀玉師從同事陳勇鵬,開始學習攝影。她在香港買來當時最好的相機。她不停地拍照,每次都把“滿意”的作品洗出來,拿給師傅看。如今,無論在廈門,還是出門遠行,她都要背上相機,在各種風景前停下腳步。十多年來,她的作品曾入選全國攝影大賽,還舉辦了專題影展。
她喜歡收藏,收藏曆史已有20多年。郵票、錢幣、壽山石刻版畫、印章、瓷器、影像、亂針繡等,門類繁多。收的最多的是壽山石刻、印章。當年,為了給女兒刻一枚章,陳秀玉找到我國著名的壽山石刻版畫家孫煌先生。廈門最好的印章都出自孫煌先生之手。十幾年前工資只有幾百元,而孫煌先生每個字收40塊,於是她攢夠刻一枚章的錢就去刻一枚。12生肖刻完了,又刻“惠安女”、“藏書票”……孫老先生的代表作品她差不多收齊了。孫老先生説,“女孩子做事這麼專注、認真,實在難得。”
通過收藏,她覺得自己非常渺小,“在那麼多好東西面前,我只有敬畏。”
悟
有一次,陳秀玉在常州學習,便順著自己的心意,在週末一個人往返于常州——上海之間,到上海博物館看英國皇家收藏家與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青花瓷器展,到金茂大廈音樂廳聽挪威鋼琴家、大提琴家的個人演奏會……
進入中年以後,她有了每年雷打不動的私人旅行。她説,個人旅行最大的妙處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山水間走來走去,可以忘了時間,可以忘了身處何處。“特別是在我端起相機的一剎那,所有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已煙消雲散,被定格為對歲月一腔的悠悠情懷和對生命深深的眷戀。”
“人到中年的我已如泊在沙岸邊的那一葉寧靜的扁舟,與周圍豐潤的水草、瀲艷的波光、和諧的蟲嗚融在一起,成為了自然萬物中的一縷如夢的詩行,一個曼妙的音符!”
“原來好生活是可以選擇的,但前提是我已具備了足夠的能力。”
記者的話:
秀玉喜歡紫色,處女座的她,生性敏感浪漫,喜歡整潔有序,做事極其有條理。她認為,有條理、積累、專注和投入就是效率。
她的孩子曾就讀于廈門市最好的小學,小學畢業時被評為學校唯一的一名市三好生,老師讓家長提供材料。秀玉第二天拷了一張光碟拿給老師。幾年來,她把孩子參加各種比賽的作文,平時寫的日記,都按時間順序整理、錄入。她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包括管理支行。她説,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是提高生命效率和品質的最好辦法。
在我看來,生活的本質是瑣碎的,而詩意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