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
編輯手記
告別7月來到8月時,天氣顯得越發如火如荼,電影院也結束了一兩部大片獨霸檔期和影廳的局面,轉而進入大大小小多部影片“群雄割據”的戰勢。《麥兜響噹噹》、《夜店》、《大內密探靈靈狗》、《竊聽風雲》、《飛屋環遊記》……動畫片、喜劇片、劇情片,觀影人群開始被分流,暑期檔大戰進入高潮,一片熱鬧的廝殺情景。
你選擇享受所謂的商業大片,還是選擇欣賞所謂的文藝小片,或是乾脆選擇沒心沒肺無厘頭地大笑一場呢。電影的選擇也如人生,在去電影院的路上有一個自己的選擇,到了電影院發現情況有變,人流爆棚,自己想看的電影已經沒了票,可來也已經來了,又不甘心轉身離去,於是加入蜿蜒的隊伍中,盤算起一個新的選擇。人生有很多選擇可以一次到位,可有很多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這是任誰也無法避免的遺憾。但重要的是,我們一直都在選擇,即便艱難,也仍在蜿蜒的隊伍中前進著。
最終選擇到了什麼,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選擇了享受人生的過程。
當女孩遇到女孩
■ 布拉布拉
最近看了一部拍廣告出身的男性導演拍攝的女孩電影《花吃了那女孩》,看完後我憤怒了,並非不能接受極端的感情與極端的表現方式,只是為了形式的極端而人為極端的感情實在讓人不舒服。同時腦子裏一下子涌現出很多部女孩電影,以沖淡心中的不爽與憤懣。
粉黑雙色的《NANA》2005年、2006年
當粉色與黑色的NANA相遇,“NANA”的服飾成為一種風格、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潮流代名詞,“我就是NANA”。
這部由著名漫畫改編的電影,請來了中島美嘉、宮崎葵、松田龍平、成宮寬貴、平岡佑太等音樂及演藝界的年輕的帥哥美女連拍兩集。“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不記得是哪個國家的鑒言説,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一生都在尋找它的別一半,找到後他們會合二為一。但也有人説,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和你同樣的名字的人。或許在你們相遇的時候,你們的命運就會交錯在一起。
小松奈奈和大崎娜娜的名字都叫NANA,但她們卻是從性格到經歷都不相同的兩個女孩子。小松奈奈是粉紅色的,天真可愛軟弱無主見,生長于溫室裏的她不懂世故,在小天地裏只有她的男朋友。大崎娜娜是黑色的,來自破碎的家庭,她性格堅強,行事果斷,渴望成為一個搖滾樂手。命運讓這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NANA在生命的驛站中相遇了。
同名的NANA遇到不同的愛情,不同的歡笑與眼淚,不期地相遇讓她倆相依為命地共同經歷面對命運的安排,讓她倆從對方的生活中認識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
孟克柔、林月珍的《藍色大門》2002年
這是之後周傑倫御用女演員桂倫美的成名作。
小女生林月珍莫名地偷偷地喜歡上了陽光帥氣穿花襯衫的青春少年張世豪,但羞澀和靦腆讓她不敢與他接近,只讓她的好友孟克柔幫她傳信達意。一連串的陰差陽錯之後,張世豪居然喜歡上了那個非常“個色”,一點也不女孩的假小子孟克柔,“我叫張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他向孟克柔展開了直接的追求功勢。
難得一笑的孟克柔,內心深藏著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她喜歡的人是自己的好友林月珍。因為這個秘密,她暗自苦惱不已。她試圖想弄明白自己,但最終發現自己一時間仍無法喜歡上眼前這個善良的男生。孟克柔的秘密與煩惱讓單純少年張世豪初識愁滋味,他想用自己的固執霸道和自以為是征服她,最後卻是他的真誠熱情與執拗幫孟克柔打開了心結。陽光下,兩個嬉笑間互相賽車的少年,他們的笑容是那般的明亮純凈,雲淡風清……
一部陽光明媚的青少年電影,三張可愛的笑臉,淡淡的焦慮與莫名的喜愛,真實的任性與執著……
《渺渺》的蛋糕香2008年
《渺渺》是王家衛澤東公司在台灣製作的首部電影。導演程孝澤説:“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風景,《渺渺》是部讓人會鼓起勇氣去冒險的電影。”
18歲的小璦是個活潑開心的高中女生,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做出美味的甜點但卻屢屢失敗。新來的害羞的日本交換同學渺渺,外表含蓄,卻原來是個蛋糕達人。渺渺教小璦糕餅的藝術,小璦則為渺渺介紹台北,當然包括渺渺未見過的最噁心的小吃雞腳。渺渺常跑去一家二手CD店打發時間,並決定揭開憂鬱老闆悲傷的秘密,當小璦發現渺渺喜歡上陳飛之後,她發現自己對渺渺的友情比她想像的更深。
渺渺感覺到了來自小暖的純純感情,但承載著兩段不在場的感情(渺渺奶奶的愛情、陳飛與他兄弟之間的感情)的渺渺在這個夏天,先於小璦學會了愛與被愛,她同樣也感染了懵懂中的小瑗。屬於少女們的夏天也許已經結束,但她們感情世界的小旅行,卻才剛剛開始。
搖滾的《Linda Linda Linda》2005年
“我唯一所擁有的就是絕對不服輸的強大力量。”
以“賴皮系列”聞名的山下敦弘的《Linda Linda Linda》,一部完全不同於日本青春勵志片模式的影片。影片講述芝崎高校的幾名女生,本來想找椎名林檎的歌,卻無意中聽到已拆夥的日本樂隊The Blue Hearts的 “Linda Linda”,於是決定在校園文化祭上表演這首歌。影片雖然描寫她們日夜排練準備演出,但重點都放在平凡的生活細節上,講述她們在排練過程中如何建立起友誼,一起乘公車到老遠的錄音室練習;半夜三更偷偷潛入音樂室開著手電筒來練歌,一起分享各自的小小戀愛心情。她們慢慢走到了一起,成為朋友,練歌倒是其次。影片沒有強調她們的艱苦奮鬥與天真爛漫,更多時候是拍攝她們在無語、等候、發呆與嬉戲。到最後演出的時候,山下敦弘擅長描寫的人們漫無目的、懶懶散散的狀態表現得更加極致,姑娘們居然因為排練一夜沒睡而睡過頭險些錯過了演出,最後的演出沒有輝煌空前的成功,有的是姑娘們的盡情與釋放……這正是山下敦弘的青春,無需勵志與成功,只要有音樂與曾經的青春……
很多女孩碰到的第一段“相愛的感情”可能是與女孩之間的,只是那個時候我們只有一點點朦朧感覺到而已,我們並不知道那是愛,更不懂得相愛,但那段感情一定是美好的,一定是溫暖的,在你的記憶中一定是帶著屬於它的顏色、聲音與味道……
你,還記得你遇到的那個女孩嗎?
一縷光陰 一生光影
■ 砂時計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回憶像個説書的人,用充滿鄉音的口吻,跳過水坑繞過小村,等相遇的緣分。”當我跟隨我的説書人,跑下緩坡,穿過石橋,站在二十年前那座小鎮影院前時,便聽其攜一縷光陰,娓娓道來一段屬於我和電影的小小緣分。
我在小鎮影院看的第一部,也是我人生的第一部電影是講述莫愁女故事的越劇電影。劇情不外那些傳説當中的曲曲折折,而頭腦裏留下的唯一印象,卻是年少的我看到莫愁用筆筒將自己眼睛挖下時恐懼的心情。也許,內心深處,我本不能認同這樣的故事,癡情的丫鬟和薄幸的公子,不可理喻的堅持和不可避免的絕望。可是,流傳千百年的故事,在大熒幕上柔情輾轉時,總是能觸動人心的。“若負平生意,何名作莫愁?”這樣的情懷,古人今人,大體一脈相承。
這座小鎮上唯一的電影院就矗立在小學母校的邊上。上下學路上,大大小小的孩子,總是流連著張貼在影院佈告欄上的各式海報。少年時的我,在那座小影院中陪《媽媽再愛我一次》哭、和《少林寺》一起笑、看著《省港騎兵》驚嘆唏噓。那個年代,電影,是書本之外,我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夥伴,伴我癡癡笑笑,且任荒唐地走過青蔥歲月。
那一年,小學即將畢業。鎮上到處流傳著電影院即將被拆去的傳言。仲夏的夜晚,夥伴們下了晚自習,打打鬧鬧轉到影院前,我被新張貼的海報勾去了魂魄,海報上一把手槍打出《金元大劫案》五個大字。夥伴伸手拉我,一輛二八大自行車飛馳而過,座上的叔叔眼睛癡癡盯著海報而沒有看我——我鎖骨被撞斷,肩骨脫落。然後,便是臥床一個月。這是,我和這座影院最後的牽絆。待我傷癒複學,再次經過那座影院,已然被嚴嚴實實地圍上了綠網,隱隱露著殘垣。
日子緩緩流過。
我就讀的初中,圍墻外有一片屬於學校的狹長的田地,其間種滿了四季柚。這種四季開花四季結果的甜美果實總是太過於吸引路人,順手牽羊者眾多。學校無奈雇來了看柚人,還在田邊立上告示,只要被看柚人抓住,學校便會對其使用最富校園特色的懲戒——在小操場為師生播放一場露天電影。初二的深秋,我們終於等來了盼望已久的“偷柚賊”。當空曠的操場上投射出那屬於電影的光芒時,當我眼前的幕布上反著出現《火燒圓明園》時,當葉赫那拉蘭兒在花園為咸豐高聲吟唱起小調時,我便明白,只要有這片白白的幕布,只要有一架運轉的投影機,只要有一份完好的電影拷貝,無論是室內還是露天,都將是我的,私人的電影院。是的,家鄉的影院可以被輕易拆去,但是屬於電影的記憶卻是完整安好地住在我腦海深處的。只要有一顆追逐光影的心,無論走到哪,總會有一座,屬於我的電影院,安靜地站在城市的一角,等著我偶然的相遇,等著我悠然地踏進,然後,便任我,哭哭笑笑,恣意癡狂!
我們在電影裏尋找生前,探究身後,追逐漫漫時間長河裏我們無奈錯過的點滴和那浩渺無垠宇宙中我們無法企及的天地。那些本不該屬於我們的別樣時空,那些我們不曾也不可能去經歷的百轉千回,借由電影便可頃刻到達你我的心,然後,輕輕一碰,就渲染。那是怎樣的迷醉,怎樣讓人癡狂。這答案只有在你和電影深情交會的一剎那才能了然。
電影就是這樣,純粹地屬於每一個誠意來訪的人。無論用怎樣的形式呈現你我眼前,我們從來都擁有著電影的全部。你可以這樣理解,你也可以那般閱讀,可無論怎樣的答案都是屬於電影的枝節,而真正的電影的魂靈,早已在我們安然落坐的瞬間,沁入你我的心。無論再怎樣頑皮的心性,當電影院燈光一滅,我們所面對的就只剩下眼前的電影和眼下的真心了。所以,電影,便是自我經由大熒幕而到達真心的一段奇妙旅程。在電影院裏的我們,誰都是無所遁形地面對最本源的,赤裸裸,毫無裝備,絕不矯揉造作的一個自我。這樣的自我,在光影流轉的時空裏,找到的永遠是最貼合心靈的蹤跡。
魔法OR人生
——熱評《哈利波特6》
非“哈迷”
“沒看懂!直到結尾了我還沒回過神兒來——這不還沒完呢嗎?怎麼就結束了!”
“沒有看懂,感覺如果是想作為哈七大結局的序曲,就實在是太長了,太浪費世界人民口袋裏的錢和最要緊的時間了。”
“和《變形金剛2》一樣,真想罵到它臭頭,故事都不好好講……”
“從拍給孩子看成功轉型為拍給成人看之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還是找到了原著之外屬於自己的成功模式——魔幻背景,大大的陰謀,虛虛的boss,純純的愛情,和張弛有道的情節搭配。哈迷們一定會抱怨電影沒有表現出原著裏那些緊張刺激、撲朔迷離、千回百轉的情節。也許,這才是導演想要表現的改編尺度——想要知道個中曲折嗎,請您捧回原著。謝謝!”
“哈迷”
“編劇擅自部分篡改了原著,導致這一部與第五部沒有什麼連貫性,不太成功。也就是視覺效果還不錯。”
“改編《哈利波特》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小説為電影,本身就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原著的構思和邏輯太過完整,導致哪怕是一點微小的改編都會破壞劇情的平衡。哈六電影之失,就在於將幾個非常重要的情節省略,比如伏地魔的身世及成長;反而將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表現得過於拖遝,比如羅恩和拉文德的肉麻胡鬧。這些佔用了寶貴的篇幅,拖慢了電影的節奏,使整部影片結構失去平衡,沒高沒低。但導演追求的那種憂鬱灰調子是我喜歡的,能表現出哈利隨著不可逆轉的命運洪流生存下來的那種韌性。另外最最失敗的就是金妮,最早挑選演員時可能沒有想到金妮到了後期會是一個這樣重要的角色,延用的這個金妮演員完全沒有書中漂亮聰明火辣的影子,從頭到尾就是窩窩囊囊沒有氣場的樣子,讓人沒法明白哈利會喜歡她什麼,著實失色。”
“作為看過前5部電影和讀過7本原著的哈迷,我非常不願意給出失望這樣的評價。即使裏面有期望高的因素,但我覺得從來沒有像這樣既失望又失落過。將原書50萬字的著作搬上大銀幕對於任何導演來説都是挑戰,何況還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書,而更加不可饒恕的是改編劇本竟然改編的亂七八糟,導演擅自加大的愛情主題甚至成了全劇最雞肋的部分,本應是全書也是全劇高潮的鄧布利多之死放在了影片結尾,處理的倉促又粗糙——這個橋段處理的就像港片火拼一樣——一群人圍著一個人,正要擼起袖子幹活,這時兇手突然冒了出來,不説一句話‘啪’一聲就解決了對方!真是讓我為鄧布利多這樣在銀幕上的‘就義’越發不平。現在只能祈禱 7大結局不要被大衛·耶茨再次糟蹋了,不然真是要引起全球人民的公憤了!”
海報賞析
本期主題:新娘
月曆翻到8月,週末一排紅色8號、16號、22號這樣的“好日子”顯得特別搶眼。又是婚禮扎堆兒時啊!80後們已經進入了成家立業的高峰時段,各大飯店的婚禮排期都是滿滿噹噹。結婚是人生大事,在各個國家,各個種族,各個年齡,婚禮這一天都是大日子,當上新娘,也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一天。因此,電影人們一直以來也都非常熱衷拍攝表現以結婚為主題的影片。
而這些電影海報的主角,當然幾乎都是美麗的新娘。在本期的海報賞析裏,我們可以在海報上看到各式各樣的新娘,千奇百怪的姿態。曲折的婚禮和艱苦的愛情都蘊涵在這些新娘的形象下。不過我們也可以發現,無論再怎樣新奇搞怪,海報的底色依然清一色的選擇了純潔的白色、清澈的視覺效果。這可能也是所有以結婚作為主題的電影想要傳達給我們的——縱然好事再多磨,愛情仍是永恒的美好。
新娘靠邊閃(27 Dresses)
美國(2008)
導演:安妮·弗萊徹
主演:凱瑟琳·海格爾、詹姆斯·麥斯登
簡已經做過26次伴娘,對結婚的渴望已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簡的妹妹泰絲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並且妹妹釣上的金龜婿正是自己暗戀多年的公司老闆凱文。於是,簡這次決定再不為別人“做嫁衣”,讓第27次伴娘經歷變成自己的新娘之旅……海報中,本該純白的禮服上寫滿了數字“27”,第27件禮服會是伴娘服,還是如願以償地成為婚紗?
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
美國(1999)
導演:加裏·馬歇爾
主演:朱莉婭·羅伯茨、理察·基爾
瑪琪三次和準新郎踏上紅毯時因為婚姻恐懼症而逃婚,紐約時報記者艾克將這個話題寫成了專欄,並加以冷嘲熱諷。正準備與第四任男友步入結婚禮堂的瑪琪,因為這篇報道大感難堪,再度逃婚。瑪琪於是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艾克展開報復行動。老牌經典落跑新娘令多少人至今仍津津樂道,海報上身穿婚紗卻腳蹬“波鞋”的朱莉婭羅伯茨笑容燦爛,將浪漫愛情喜劇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結婚大作戰(Bride Wars)
美國(2009)
導演:蓋瑞·溫尼克
主演:凱特·哈德森、安妮·海瑟薇
麗芙和愛瑪是彼此最要好的朋友,她們各自的男友幾乎在同時向她們求婚了,一切似乎都很美好,牧師的錯誤卻導致她們不得不在同一天舉行婚禮。於是全紐約每個新娘都夢想舉辦婚禮的地方——PLAZA HOTEL成了兩人矛盾爭奪的焦點。最好的朋友為了她們的新娘夢幾乎反目成仇,敵對的情況在婚禮那天達到了頂峰……海報中兩位美麗的新娘“刀叉”相向,效果顛覆傳統,形成了一種別樣的惡搞浪漫。
我最好朋友的婚禮(My Best Friend's Wedding)
美國(1997)
導演:保羅·霍根 P.J. Hogan
主演:朱莉婭·羅伯茨、卡梅隆·迪亞茲
朱麗安與邁克爾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在同一家報社工作,兩人相約28歲就在一起。沒想到邁克爾卻結識新歡金米。離邁克爾和金米舉行婚禮日期還剩下四天,朱麗安接受了金米的邀請,同意做她的伴娘,並開始秘密實施奪回心上人的計劃。海報將新朗新娘做成蛋糕上的奶油人偶,新娘人偶被伺機報復的女主角捏在手中,這個婚禮將會變成怎樣?這樣浪漫的危機讓人放心不下。
廣角
廣角鏡頭除了在深焦的內景鏡頭中有很大的使用價值外,用在外景中無疑也很合適。廣角鏡頭攝取寬廣的遠景鏡頭的能力使其在室外的交代性鏡頭中不可或缺。在簡.坎皮恩的影片《鋼琴課》中,用廣角鏡頭來拍攝紐西蘭的海岸線。然後,和其他很多場景一樣,坎皮恩強化了廣角鏡頭的敘事功能。坎皮恩把人物安排在廣角鏡頭最廣角度攝取的遠景畫面兩邊,以此來表現人物關係的變化。廣角鏡頭以這種功能攝取畫面,而且還被用來推進故事往前發展。
片例:《鋼琴課》
在此場景中,主角艾達説服一個當地居民帶她到放著她的鋼琴的海灘。當我們第一次看到他倆在海灘上,凱特爾站在畫面最左邊,亨特在右邊。這個廣角的遠景鏡頭能夠在他們倆之間空出很大的距離,映射著他們之間關係的狀態。然而,在這場戲結尾,我們知道他們的關係變了。凱特爾朝亨特走去,每一步都逐漸縮小了他們之間的隔閡。
《鋼琴課》場景回放
藍藍的天上飄著些長條形的雲彩。三個人的聚會在仍然放著鋼琴的寬廣海灘上開始了。這裡並不是沒來過人。沙地上留著些腳印,幾塊木板已經被扯掉了。
艾達經過貝恩斯身邊,急迫地朝鋼琴走去。一會兒後,艾達拆下了幾塊木板,抬起蓋子,鋼琴。貝恩斯留在遠處。艾達因能夠再次觸摸到琴鍵而感到非常高興。她整個人情緒都變了。她活泛起來,興高采烈、激動。弗洛拉戴上海藻假發,在濕沙地上狂亂地跳著她自己發明的舞蹈。她跳完舞后,就在沙地上玩沙了。
貝恩斯奇怪地看著她們,然而他有些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放任的女人。他的注意力放在艾達不受拘束的傾情演奏上,看著看著,他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靠近了。
當貝恩斯收拾木板的時候,沙地上拖著長長影子。艾達和弗洛拉正嘗試雙重奏。艾達注意到他拿著木板向她們走來,很明顯是暗示她們該離開了。她的情緒頓時低落下來,弗洛拉已經停下來了,但她還固執地繼續彈著鋼琴。突然她停下來了。她無精打采地戴上帽子和披肩。貝恩斯被這突然的變化震撼了,他邊安裝木板,邊看著她,像被催眠似的。
元素運用解析:
通過對兩個人物之間的距離及其反面——接近——進行編碼,廣角鏡頭從視覺上暗示了情緒的變化。
根據《電影化敘事》一書編輯整理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