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漲了我們怎麼辦?
■ 羅劍
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應該都是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並至少是略有盈餘的,不然也不會經常吃豬肉了。
對大多數人來説,不管做什麼,目的應該都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在“豬”再次成為焦點,通貨膨脹預期出現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畢竟,口袋裏的錢,來得可並不容易。
其實,“豬”是否極泰來的又一次展示,很多養殖戶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因為流感的原因,感覺快要支撐不下去了,因為大家談“豬”色變,豬肉賣不出去,養豬根本不賺錢。
沒想到在以往是淡季的夏天,豬肉價格卻漲了起來,從6月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上漲,到了8月27日,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加強居民生活必須品的價格監督,這也説明價格的上漲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我想起了王石的第一桶金,也是源於一場疫情——香港的一場雞瘟。王石斷定中國人很難因為雞瘟而徹底改變吃雞的習慣,所以才會下了大注。而吃豬肉的習慣,可能比吃雞肉的習慣更根深蒂固,所以,豬肉價格上漲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需求量如此巨大,當初沒有堅持下來的養豬人,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在後悔呢?
市場就是這樣,供過於求的時候,價格下跌,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自然上漲了。雖然農業部公佈的存欄數量有4.5億頭左右,但是其中大豬和中豬比重偏低,也就是説能馬上拿來賣得比重偏低,在忍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禁肉”後,這樣的供給情況自然而然的會導致價格上漲。
這樣看來,價格的變動,其實也是一個心理學範疇的東西,購買力的第一條不就是“原意購買”嗎?要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好,首先應該從自己的“心理”需求開始,因為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出發點,商品的價格是因“需”而變的,我們手上的各種資源,也是因“需”而用。
需求是可以引導的,在市場上沒有一成不變的商品,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來用來填肚子的蕨菜現在已經變成了飯桌上的美味佳肴。
説到這裡,我們應該明白“通貨膨脹”這四個字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我們已經找到了更重要的東西,其實,發改委的通知已經告訴我們,類似豬肉之類的生活必需品暫時還不會有9月3號的股市那種漲法,就算是漲,應該也是比較溫和的,因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會去干預。
好多年前,我還在讀書的時候,看過搶購商品潮,幾年前也看到過搶購板藍根,事後再看看,那些事情真的不算什麼,沒有參加搶購的也沒見有什麼損失,反倒是搶購的人,自己需要慢慢消化那一堆的“寶貝”。
買東西應該遵循一個原則:該買的,把它買下來,現在還用不到的不管人家怎麼説,最好不要去跟風。
我覺得這種態度也應該應用到投資上,今天早上,有一位朋友忽然問我手上的黃金賣掉沒有,我説,沒有呢。他告訴我,一晚上每克漲了5塊錢呢,你還不賣嗎?我沒有賣,因為我覺得買黃金是一個資産配置,是一種預防措施,追進殺出的投機並不是我要的,何必在意那一點點的波動呢,錢不用的話,不過是一個符號!
投資品就是用來投資的,投機賺的那些錢和自己的心情比較起來哪個更重要呢?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