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貼現,華爾街的新玩具
■ 盧芹
9月6日,《紐約時報》一則新聞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注意:華爾街的各家金融機構準備推出基於人壽保險的貼現衍生産品,其中一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購買病人和高齡人的人壽保單,高盛公司甚至已經推出了該類産品的相關指數。
一時間,投資者紛紛猜測是否華爾街繼房貸抵押衍生品之後又創造出了新的“玩具”。
人壽保險貼現,實際上就是保險公司將旗下尚未到期的壽險保單出售,由購入這些保單的金融機構將成千上萬的保單進行捆綁,並打包成風險等級不同的債券。隨後,金融機構將這些債券出售給養老基金、風險投資公司等投資者。?
以一個價值100萬美元,預期壽命70歲,全部保費為5萬美元的人壽保單為例,如果投保人想將保單出售,保險公司的收購價格僅略高於5萬美元。而按照人壽保險貼現模式,投保人將保單賣給投資機構,則能獲得20萬美元甚至更多。如果投保人在70歲前去世,持有保單的投資機構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高額的保費收益;如果投保人在70歲以後去世,那麼投資機構可能略有盈利或出現虧損。
這也是為什麼金融機構青睞病人與高齡人保單的原因。
金融數據統計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美國目前有高達26萬億美元的人壽保單處於有效期。理論上,即使僅有一小部分投保人願意出售自己的保單並最終成交,該壽險貼現衍生品市場規模就將達到5000億美元。雖然沒有2005年MBS(美國抵押貸款支援證券)市場頂峰時期的9000億美元那樣巨大,但足以讓作為美國金融“生命之源”的華爾街彌補一下之前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所遭受的損失。
然而,事實上,人壽保險衍生品的風險也非常高。首先投保人可能因個人情況放棄保單,而保險公司最終不會就保單進行支付,投資者就會面臨無利可圖的局面;其次,新的醫療技術和新型藥物的問世,將延長所有投保人的平均壽命,非常不利於投資者對風險進行評估,因為投資者的獲利基礎是建立在低壽命預期上的。再次,如果奧巴馬政府的醫療改革計劃得以順利實施,那麼人壽保險市場肯定會有一番巨大的改變,其中風險可想而知。
由此看來,華爾街在經歷了近一年的陣痛之後又頑固地回到金融衍生品市場上,必有其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
被“次貸危機”搞成滿頭包的華爾街此番重操舊業,將金融工具進行複雜的再創造,看似推陳出新,實則並沒有跳出當年設計房屋抵押貸款衍生品的迴圈,只不過標的物由房屋貸款換成了人壽保險。或者説,已經被房地産貸款衍生品搞得焦頭爛額的華爾街,已經到了必須且只能依靠此類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倍數放大機制來維持生計的地步了。
對於一心想從衍生品市場上撈回老本的華爾街而言,如果要對衝已有的交易沉量,減少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所遭受的巨大損失,並最終為美元的發行和流通提供便利,就必須在長時間內維持金融衍生品市場一定的交易增量。然而,5000億美元的人壽保險貼現市場總量雖然龐大,但和已經被“玩”癱了的房地産信貸衍生品市場相比,還是相形見絀。況且,當前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沉量已接近於1000萬億美元規模,想僅利用人壽保險貼現實現對衝,難度系數確實有點高。
可以預見,在沒有對現有金融體系徹底改革前,人壽保險貼現業務繁榮一段時間後的結果很可能如“次貸”一般,最終走向崩潰,並引起金融系統乃至經濟體系的連鎖反應。如果真的發生了,面對既沒有了住房、又沒有了養老金的美國人民,華爾街的大鱷們還會製造出什麼樣的新“玩具”呢?(重慶大學)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