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總是遠離“買彩票”行為
某日,“股神”巴菲特跟朋友們一起打高爾夫,其間一位朋友提議到,如果有人能夠一桿進洞的話,他就付給那個人10000美金,但是,如果參加這個遊戲的人沒有打出一桿進洞,打球的人就要輸給他10美金。在場的人一聽,興趣都來了:10美金換10000美金,這樣的好事傻瓜才不去試一下。可是巴菲特並沒有頭腦發熱:一桿進洞的幾率實在太小,如果參加這個遊戲,輸掉10美金的可能性遠遠大於贏到10000美金,這種穩賠不賺的吃虧“買賣”他是不會做的。
上述的“確定性管理”,貫穿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生涯。那些願意參加一桿進洞遊戲的人其實跟街頭排隊買彩票的人的思維方式是異曲同工的。
古典經濟學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設之上,但幾十年來的行為經濟學研究表明,人們並不總是做出理性的決策,而總是傾向於給不太可能的事情賦予過高的價值,卻對平常事件賦予過低的價值。就好像有些人欣然地飆車去機場,卻對飛機起飛以後會不會出事憂心忡忡。對博彩的熱衷,也恰好説明瞭這一特點。
帶著這種“彩票心理”的投資者進入股市,通常也會去選擇像彩票一樣的股票作為自己的投資目標,並且也傾向於在股市中進行投機和擇時——總是試圖頂點賣出,谷底買入。德州大學的庫瑪教授曾對彩票型股票做過研究併發現,他們通常具有這樣一些特徵:價格低、波動大、歷史回報率相當反常,比如市場上那些市盈率被放大驚人倍數的熱門股和泡沫股。在美國這樣的成熟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往往會回避彩票型股票,但是個人投資者卻趨之若鶩。而事實上,彩票型股票在美國市場上每年平均收益率比普通股票低4個百分點。
對於堅持價值投資的基金管理人而言,去追逐那些熱門股和泡沫股的行為與買彩票並無二致,因為要想從小概率事件獲益的難度實在太高。2007年股指衝上6000點,那些敢於“刀口舔血”的投資人中可能有百分之一在一週內獲得暴利;一度在市場風光無限的新能源股中,或許有千分之一的企業成為網路行業的百度。但是,在沒有制度和能力去保證自身成為這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前,價值投資者應選擇遠離這些買彩票的行為。
經濟學大師馬歇爾的傳世之作《經濟學原理》開宗明義就寫著“經濟不會飛躍”。財富積累也是同樣的道理。莊稼的成長壯大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循序漸進,否則也不會有“拔苗助長”的中國古諺流傳至今了。(國泰基金)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