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真正的創業板還有待培育

發佈時間:2009-10-28

 

    ■ 益智

 

    10月23,我在致公黨中央主辦的武漢建設兩型社會發展論壇上提出,武漢城市圈應該利用政策的優勢,著力發展特色場外交易市場,實現私募股權投資中心與新三板市場的融合發展,通過資本之手實現“兩型”社會發展。

 

    而就在這一天,我國創業板的開板儀式也正好舉行,這意味著我國資本市場2008年期待的兩件大事:股指期貨和創業板中的一隻鞋已經落地。可能為了表達對另外一隻鞋的期盼與信心,滬深股市的期貨概念股也爆炒了一把。

 

    我們創業板的投資者是重新經過登記的,即聲明知道這個市場具有很大風險,並且自己簽字畫過押的。但是從我國創業板公司上市條件來看,其實沒有太本質的風險。請看:創業板公司IPO後總股本不得少於3000萬元,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一千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於五百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五千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百分之三十,發行前凈資産不少於兩千萬元;而主機板、中小板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發行後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最近一期末無形資産佔凈資産的比例不高於20%

 

    所以我們現在開板的創業板實際上是迷你版的中小板或者主機板,在實際操作中只是在發行時市盈率更高些罷了。與曾經培育過微軟,網易等公司的美國創業板——納斯達克完全不同。

 

    不過話又説回來,由於納斯達克市場的門檻和監管經常在變,我們只是在目前的歷史階段學到了現在已經變種了的納斯達克市場的部分特徵,才有了我國現在的創業板。實際上,在1992年前納斯達克是做市商制;2007年後納斯達克是交易所制;中間有15年是過渡時期。前納斯達克的門檻很低,當時有一則廣告:任何企業都能在這兒上市!硬性標準最初只有一個:擬上市企業要持續存在12個月以上。從1971年開盤到1992年克林頓入主白宮,納斯達克市場30多年表現平平,指數在絕大部分時間內低於千點。其後來是在網際網路産業化與資訊高速公路的驅動下崛起的:1996年強勢突破千點大關;而後3-4年狂飆突進,指數像過山車一樣越過5100點後,18個月跌回1200-1300區間。在此期間,監管越來越嚴,門檻也越來越高。到200710月納斯達克升級為交易所之後,監管標準與紐約交易所就相差不多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與主機板、中小板差不多監管標準的中國創業板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創業板畢竟是以扶持創新型企業為己任的,微軟就不提了,納斯達克當初讓新浪上市的時候不但沒有利潤,而且甚至沒有銷售收入,上市以後多年新浪才找到了自己的盈利點,成長為一家著名公司。過去黃金十年裏,納斯達克幫中國孵化了一批高科技、高成長的創新型企業。如今開板的中國創業板,以如此苛刻的條件是否能夠挖掘出真正的創新者?抑或只是支援一些小企業呢?我們對創業板的期望是創新,而不應該關注它的盈利性和穩定性。

 

    所以,現在我認為更應該大力發展新三板市場,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模擬納斯達克的成長歷程,與此同時也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創新性的小公司。如今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場外交易市場,我國三板市場建設正處於不斷“擴容”階段。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有望擴大試點,逐步推廣到其他52個高新區,成為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在此過程中,一些有特殊政策支援的區域的確可以研究相關傾斜措施,抓住真正的創業板發展契機。(上海中大經濟研究院)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