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玩
編輯手記
玉器行這個圈子並不大,從北京、上海到烏魯木齊,從供貨商、制玉人再到買家,在這條産業鏈上,一提起業內那些有點頭臉的人物,大家都彼此認識或者有過合作。近一年,這個圈子的人幾乎都在抱怨一件事:好料太難找了!太貴了!他們説的好料當然是指産自新疆和田的籽料。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和田白玉每公斤的價格是200多元,現在是50萬元,經過大師之手雕刻而成的,價值可能翻兩三倍,甚至十幾倍。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很多大師由於尋不到好料,或嫌成本太高,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玉雕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玉雕傳承人宋世義告訴本報記者,他現在很少雕刻和田籽料作品,而是轉向成本相對低的俄料(俄羅斯玉)。一年來記者在北京古玩城、新疆等地採訪時,也反覆聽到商家類似的話:多虧過去存了些料,否則像現在這樣的高價,生意怎麼做!而記者從拍賣會上大師的作品看出,凡是用和田籽料雕刻的作品,價格又攀新高。
有媒體説,今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新疆和田的籽料降價了,正是買入的好時機。果真如此嗎?6月中旬,本報記者隨新疆玉商古越(化名)走了一趟和田。
石頭城記
和田人與石頭的淵源,與石頭的密切,與石頭的糾葛……從未見過哪個地方,像和田人這樣與石頭如此地分不清彼此。——記者題記
玩玉的人沒有不知道新疆和田的。和田給了玉石生命,玉石賦予了和田名份和標簽。中國人説,美麗的石頭就是玉。而世界上最美麗的石頭産自新疆和田。
今年6月中旬,記者同玉商古越(化名)開車從庫爾勒出發,行駛1000多公里,橫穿塔什拉瑪幹新沙漠公路,向玉石的朝聖地——和田急駛而去。記者相信,所有與玉石結緣的人都來過這裡,或向這裡。
河床上的“瘋狂”
記者一行剛駛下沙漠公路,遠遠就看見一百多號人和幾十輛汽車,密集地堆在河床,跳下車的人則紛紛朝著一個中心擁著、湊著。記者忙問古越是怎麼回事,他見怪不怪地答,肯定是挖出玉石了。還説在和田,幾乎每天都會有這樣的情景出現:挖玉人如果挖出像樣點的玉石,消息定會不脛而走,和田的大街小巷、村鎮鄉間,所有與玉石有關的人,都會開著汽車、騎著摩拖車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到出玉的河床。古越説,他們當中不都是本地人,有些來自烏魯木齊的玉販,常年駐守這裡,他們腰纏百萬,時刻等待著好玉獻身。
記者和司機師傅都是頭一次見這陣式,要求湊過去。古越不屑地説,你們湊過去幹啥嘛?什麼也看不到!他説這一堆人裏能看見玉石的只有仨玉頭,他們仨從挖玉人手中買下玉石,然後當眾拍賣。通常是十幾人或幾十人合夥拍下,這些人再次當眾拍賣,如果有出高價的買家他們就把賺到的錢當場平分,本次交易即告結束;如果沒有買家,他們只好把玉轉移,等待買家出現。很多時候,由於資金週轉不靈實在等不起,就得低價出手,賠錢的事常有。去年,古越就撿了個“便宜”,他花30萬從維族人手裏買了塊籽料,而這塊料是十幾個維族人花42萬拍來的。
到達和田的當天,記者一行來到玉龍喀什河畔。正值中午,遠遠望見七八個圍坐在河床吃午飯的維族人,他們當中有男有女,年輕人居多。聽同行的當地維族幹部講,兩年前官方禁止大型機械在河床挖玉,但農民的私挖是無法控制的。每年農閒,維族農民就三五成群地出來撈外快。而此時正值農忙季節,他們為什麼不顧家裏的糧田、棉田,忍饑挨餓冒著被抓的風險在此挖玉?
這就是他們的午飯,玉龍喀什河床就是他們的餐桌,對挖玉的美好預期讓他們充滿樂觀。
維族幹部介紹説,近些年挖玉的瘋狂與快速致富效應,讓一些維族農民無心務農,他們自願結組,拿著簡單的工具在河床挖玉,吃住等成本大家分攤。如果挖到玉,賣了錢大家平分,沒挖到呢,自認倒楣。
記者試著走近他們,擔心他們拒絕拍照。維族幹部卻説,他們很友好,甚至喜歡被拍。果然,面對記者的鏡頭他們並不躲閃,紛紛朝記者這邊張望,其中一個臉龐平平、眼睛細長、頭戴小白帽的維族小夥子,高興地向記者揮手,記者在按下快門時大聲喊,“挖著玉了嗎?”同行的維族幹部把這話翻譯過去,小夥子立即回“還沒有呢”。他答話時的表情是那麼興高彩烈。
逛玉石巴扎
這個玉石巴扎不是正規的,古越説兩年前他每次來都能在這裡淘到真正的好貨,現在已不可能。
在和田,只有週末才有大的玉石巴扎(集市)。聽古越講,現在玉石巴扎規模比以前小了很多。在玉石巴扎有一個不成文的法則,就是不要圖便宜,一定要請一個行家。因為近幾年來,許多人見販玉有利可圖,假冒偽劣隨之而起,據當地的有關部門介紹,玉石市場魚龍混雜,很多的所謂“玉石”都不是和田玉,而是所謂的俄羅斯玉、河南玉甚至根本不是玉的卡瓦石、東陵石。
和田不愧為玉石之鄉,沒到過這裡的人根本無法想像,玉石對當地經濟生活産生的巨大影響。玉石産業到底能拉動當地多少GDP?記者在和田政府網站沒有查到相關資訊,但在幾天的採訪中,卻能強烈感受到玉石給當地人帶來的巨大財富。這裡的商店幾乎家家賣玉,價格高得驚人,一粒品相不錯、略大於蠶豆的籽料要價六七千元(巴扎則便宜得多)。開玉石商店的維族人居多。據同行的維族幹部講,這裡每天都有玉石商店開張,同時也有關張的。
玉石一條街大大小小的玉石商店。像這樣的小籽玉,品相好的要六七千塊一個,僅在幾年前,相同的籽玉買一堆才幾百塊錢。
玉石交易,和鹽、鐵一樣,過去一直受國家控制。現在我們在玉石巴扎看到的興旺場面,也就是近百年來的事情。在和田的三天採訪中,記者逛了當地一半以上的玉石商品與大大小小的玉石巴扎。在玉石巴扎,只見人人腋下都夾一個小皮包,並不講話,湊過來先從包裏掏出一塊,神秘兮兮地向你兜售,你看不中,他就再拿出一塊更好的。
與記者同行的古越是烏魯木齊人,漢族,30多歲,別看他年齡不大,卻是新疆玉石界的“人物”,他在這行已摸爬滾打了十年,常年遊走于烏魯木齊——和田——北京三地,這次是他幾個月內第二次來和田,第一次空手而返。只見他在各種石頭面前看來看去,對那些有“資格”入眼的石頭,才問問價錢。偶爾眼睛會亮一下,從對方手裏接過一塊石頭,掂在手上看看。他告訴記者,這兩年好石頭越來越難找了,住上十幾天,不見得等上一塊。前些年玉石多的時候,每次來和田,他都要採購幾百萬的原料,2004年挖玉高峰時,他一次採購了上千萬的籽料。而這次他恐怕又要空手而歸了。
抵達和田的當天,輪留不停地有維族人拿著各色石頭,來到古越住的房間,任他挑選。第二天、第三天亦如此。一次,他倦怠地説,“都看煩了”……在我們同行的幾天中,他連一塊石頭都沒看中。
玉石專家古方曾説,“和田玉雖説出在和田,但是現在要找到一塊真正的和田籽玉,那簡直是比沙裏淘金還難”。這次採訪中,他的話令記者體會頗深。
採玉人:亞生艾山江
亞生家的院子在鄉里算中上,他説有了玉以後,他們的生活變好了,在城裏買了房子,還有存款,但進了城花銷大。他還説,一定讓他的孫子孫女上雙語學校,以後玉越來越不好挖了,讓他們到內地做生意。
到達和田的第二天,古越帶記者去和田恰哈巴格鄉採訪一位維族採玉人亞生艾山江。還補充説,亞生的弟弟因採玉發了財。
亞生今年五十多歲,祖祖輩輩都在和田,採玉已經有30年了。他不會説漢語,同來的維族朋友一句一句當翻譯。他説20年前採玉的人並不多,因為採玉發不了財,那時
幾十年來,亞生和親戚、同鄉每年七八月都去黑山(崑崙山脈)採玉,眾所週知,玉石就藏在海拔5000
2003年開始,亞生不再去黑山採玉,因為當地政府允許人們在河床挖玉。那一年開始,和田的挖玉行為到了瘋狂的地步,本地人、外地人都來“淘寶”,有些維族大巴依(有錢人)甚至買上百台推土機日夜不停地在玉龍喀什河床挖玉。亞生也從鄉里買了十畝地,開了玉石礦,所謂玉石礦就是在河床挖大坑。一畝地4500元,一畝地挖出的土要堆三畝地,這些堆土的地也要交錢。另外,亞生花了70多萬買了三台推土機,雇了幾名司機。一台推土機每天的油耗是800元,還有工人的吃。這樣算下來,除了前期投入,一個月的成本是4萬,一年就是48萬。“06年我挖出一塊3公斤籽玉,賣了46萬。”兩年前國家下令禁止掠奪性開採玉石。今年4月鄉里也不讓挖了,誰挖就罰誰。不得已,亞生賣掉推土機,又開始務農。“哪天國家讓挖了,我還去挖,這個月陪錢,下個月陪錢,但總有掙錢的時候……”聽得出,亞生對挖玉充滿信心。
令記者萬萬想不到的是,眼下這條乾涸的、滿目瘡痍的、塵土飛揚的河床,就是那條充滿詩意的、令無數人朝思暮想的玉龍喀什河!為了得到玉石,這些河床被無數堆土機“無一漏網”地翻過千遍萬遍。
亞生説,挖玉人七成是賠錢的,他説自己算幸運的。“要信命!”有一年,他的五六個鄉親合夥挖出一塊玉石賣了570萬,一人分了100多萬。還有的鄉親借錢買地、買機械,卻連一塊玉也沒挖出來,老婆離了,人也跑了。
“以前玉石便宜,那是農民自己撿的,現在挖玉的成本多高啊,玉石能不貴嗎?!”亞生很認真地説。
連結:
和田玉可以分成三大類型:籽料、山流水和山料。籽料又名籽兒玉,指原生礦剝蝕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的玉石,通常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分佈于河床及兩側階地中。籽料的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因為長期搬運、沖刷、分選,籽玉一般品質較好;山流水的名字本是由採玉和琢玉藝人命名的,它是指原生玉礦石經風化崩落,被河水衝擊至河流中上游而形成的玉石。山流水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棱角稍有磨圓,表面較光滑。第三類山料又稱山玉,或叫寶蓋玉,指産于山上的原生礦,山料塊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狀,良莠不齊,品質常不如籽玉。因此,按照和田玉的等級來説,籽料最為貴重,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