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好原則”選擇基金産品
■ 劉元樹
近期,基金密集發行成了各大財經媒體關注的焦點。數據顯示,僅11月最後一週,在發基金便高達17只,成為8個月以來新基金髮行密度最高的一週。且未來一段時間還將有約400億規模的指數基金進入密集建倉期。如何選擇基金産品再次成為投資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在工作中,我發現中長期盈利賺錢的客戶有較為一致的行為習慣,只要廣大投資者將這些習慣變成自已的行為準則,投資基金賺錢將變得輕鬆起來。
原則一:新的比舊的好 很多投資者並不了解新發基金成立後有最長不超過6個月建倉期的作用,這個規則能使新發基金有效地規避A股市場的系統風險,例如:2008年5月23日成立的博時特許價值基金,當時在市場3000點是政策底的市場主旋律下,該基金試探性建倉10%,約投資了5000萬的股票倉位,沒過幾天就損失1500萬元,虧損幅度達30%,博時特許當時募集約5億元,因此基金凈值僅損失3%。基於市場悲觀的預期,博時特許基金將倉位完全斬倉,股票完全空倉了近6個月,基本上完全規避了市場大幅單邊下跌超過50%的系統風險。而如果申購老基金則因股票基金有約60%的底倉限制,即使基金經理看空判斷市場正確,那麼也無法完全規避市場的系統風險。
反之在市場上漲的情況下,新發基金經理可選擇快速建倉的策略,充分分享市場上漲的行情。例如:2006年11月底成立的華夏優勢增長基金,上證指數達到了當時的歷史高位2000多點,眾多散戶正在猶豫徘徊時,華夏優勢增長基金當時募集超過100億元仍採取快速建倉的策略,該基金兩個工作日就建滿倉快速跟上市場上漲的步伐。
新基金使投資者免去判斷市場短期漲跌的煩惱,這對廣大樂於判斷市場短期波動卻屢屢出錯的投資者,認購新發基金則相對比自己判斷市場要好的多。
原則二:小的比大的好 根據對以往基金規模的觀察,30億元以下的規模往往業績優異,而超過30億元甚至百億規模的基金,挑選出業績良好的基金概率較小。基金規模超大的重要原因一般是市場處於狂熱狀態,此時市場點位也比較高,因此大規模的基金則容易成為市場高位接盤的“冤大頭”,這一點在2007年絕大多數超百億的基金日後表現中可見一斑。
對基金髮行規模在30億元以下甚至不足10億,則具備了成為優秀基金的一個重要條件。例如:2005年和2008年市場低迷時發行的眾多明星基金則是一個有力的證據。當時這些基金的首發規模一般在2億元左右,加上機構認購總規模在5億元左右。明星基金投資建倉時市場點位底、建倉成本便宜,且規模小易於運作。而當明星基金經理名聲在外時也是市場高漲之日,因此明星基金經理的第二隻基金得到市場的熱捧,受規模超大和建倉成本高兩個因素的打擊,投資業績往往差強人意。因此投資基金要儘量選擇規模相對較小的基金,這樣投資者有相對較高的安全邊際。
原則三:分散比押寶好 實證數據證明自2001年發行基金以來,截至2009年9月底,投資者採取平均分散認購主要新發基金取得了超過29%的複利年回報。而廣大採取“押寶”投資策略的投資者,還深陷2007年的投資泥潭之中。
另一個“分散比押寶”好的證據就是基金定投,例如從2007年10月上證指數6124點開始定投,到2009年3月指數2400點就基本開始盈利了,而如果當時採用押寶投資,解套則遙遙無期。(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立場,不構成投資指導)
(建行廈門市分行)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詳情諮詢675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