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走過
----《你和我》人物回訪(一)
蘇錦程
建行廈門市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助理
刊登時間:2008年4月9日《方法總比問題多》
■ 採訪/撰寫記者 張小雅
採訪蘇錦程,是自己的第一次採訪。他的平和、幽默和睿智一下子就化解了我的緊張。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談國際業務的他,很容易讓人留下“優等生”這樣的印象,但事實總出人意料。當他説出“我讀書時其實是後進生”這句話時的錯愕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從癡迷習武到專心讀書,從班級後進到考進重點,再到後來工作中幾次遇到難題時的應對,説起這些時,他總是笑意盈盈地輕描淡寫,但我想在他的每段故事背後一定有為旁人所不知的艱辛。一個人解決一個問題不難,難的是總能解決面前的難題並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樂觀。
記者:“你們現在的工作狀況和採訪時有無變化?”
蘇錦程:“職務上沒變化,但工作內容上變化很大。”
記者:“那你現在的工作狀況是怎樣的?”
蘇錦程:“自原文刊登以來,我所工作的衍生産品領域發生了很多重大變化,隨著雷曼倒閉,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中國金融市場也受到重大衝擊。不少國內銀行捲入人民幣債務QUANTO交易等高風險衍生産品,造成企業巨虧和銀行墊款,而我領導的廈門建行外匯資金團隊,由於事前正確判斷,主動回避上述高風險産品,因而獨善其身。
此外,由於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我們沿海地區不少外向型企業倒閉,對銀行帶來信用風險衝擊。我們團隊由於完善的風險控制措施,從而免受衝擊,超過40億美元衍生交易無一筆墊款。今天,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廈門市分行資金業務保持健康發展,截止09年11月,分行遠期結售匯業務總量從07、08年系統內排名第二上升為排名第一。”
記者:“你對在客戶版所刊登文章中的哪個細節最有共鳴?”
蘇錦程:“最有共鳴的是記者提到的‘興趣,熱情、求勝心和堅持’。廈門市分行外匯資金交易團隊的成員們都是對外匯資金業務興趣濃厚的年輕人,08年招聘新交易員時,一些客戶經理願意放棄收入相對較高的原崗位來參加交易員競聘,就是出於對資金交易業務的興趣。也正是出於對這份事業的愛,新老交易員們總是對工作充滿熱情,工作中充滿朝氣,好勝心也強,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
另外,説到堅持,我們更是深有體會,08年初金融危機期間,面對艱巨的中間業務增收任務,不少國內銀行寄望于在高風險衍生産品中賺一把快錢來完成任務,而我們則堅守風險底線,追求業務可持續發展。年初在同業由於參與高風險衍生産品而收入大增的壓力下,我們頂住誘惑,另辟奚徑,抓住人民幣升值的機會獲得跨越式發展。而不少同業雖然在年初獲得大量收益,卻在下半年開始由於金融危機的深化而遭到資金損失和商譽損失。這種堅持不僅指逆境中的堅持,而且也是對風險底線的堅持。”
記者:“你對未來的希望是什麼?”
蘇錦程:“希望建行的外匯資金業務乃至其他各項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為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
劉建鋼
建行廣西區南寧朝陽支行行長
刊登時間:2008年4月30日 《從“建鋼視點”到新浪博主》
■ 採訪/撰文記者 余江灝
雖然距離《從建鋼視點到新浪博主》的發表已經一年有餘,但我仍然清楚記得採訪時的那些場景:別具一格的“基金小屋”、圖文並茂的“建鋼視點”,辦公桌旁那張填寫地整整齊齊的時間安排表以及WORD文件裏密密麻麻的電子郵箱地址……
在過去的兩年裏,資本市場的大起大落讓不少人揮淚斬倉、黯然出局,但他依然堅持著自己對基金的那份熱愛,24個月,24篇文章,陪著他的讀者一同從低谷走向希望。《所有的失敗皆因放棄》、《低位,是投資新基金的良機》、《將基金投資進行到底》傳達著他不拋棄、不放棄的投資理念,從《搶反彈買基金應做好7個牢記》、《市場超預期上漲的基金投資優化組合》、《投資是一種責任》中又看到了他獨到的投資心態和投資技巧。現在,我們早已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他那份做事的專注和執著,讓我受益匪淺。
記者:“你現在的工作狀況和採訪時有無變化?”
劉建鋼:“轉眼間,江灝記者採訪我的日子已經過去一年多,但採訪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讓人記憶猶新。目前,我還在建行朝陽支行工作,不過,根據工作需要,在不久的將來,我即將走上新的工作崗位。”
記者:“如果有,你現在的工作狀況是怎樣的?”
劉建鋼:“今年以來,朝陽支行以“ 服務年”為工作主線,大力推進 ‘113工程’,在核電、火電、城市軌道交道和“民本通達”等項目上取得了有效性的突破。”
記者:“你對在客戶版所刊登文章中的哪個細節最有共鳴?”
劉建鋼:“江灝寫的‘在和劉建鋼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這些年在研究基金過程中的不少感悟已成為他的生活哲學。其實,做一件事就像買一隻基金一樣,只要你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實現收益最大化。比如寫部落格,要堅持去寫,經常更新,才會吸引人來看;看的人多了,自然會和你交流探討,給你新的思路,讓你寫出新的文章,這樣下去,就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這段文字最有體會。不是嗎?人生不就是如同買了一隻基金嗎?只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就一定能夠實現價值最大化。”
記者:“你對未來的希望是什麼?”
劉建鋼:“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市場投資已經成為民眾一個投資熱點,投資和理財必將是未來人們變革生活的一個重要手段。工作之餘,我還會一如繼往地把基金投資學習、研究進行到底;繼續把新浪網上的“建鋼行銷”投資部落格寫下去,努力在兩三年的時間內突破100萬人次點擊率;全力推進“建鋼行銷”系列叢書《一分鐘理財》的姊妹篇《一分鐘基金》發行和上市工作;並且繼續做一名建行報客戶版的忠誠讀者和熱心的撰稿人。”
唐莉潔
建行信用卡中心客戶服務團隊貴賓專線運營支援崗
刊登日期:2008年6月4日《我就是客戶的助手》
■ 採訪/撰寫記者 張小雅
在近兩年的採訪中,唐莉潔是唯一年紀比我小的被訪者。很難想像瘦弱的她能夠承受住客服座席強度這麼大的工作。她的聲音柔柔的,我想電話裏聽起來一定很好聽。採訪的近兩個小時我們的話題一直沒有離開她的工作,工作中得到的幫助、獲得的收穫、遇到的困難,受到的委屈——會接到客戶無理取鬧的電話,會挨客戶的責罵。但是她説這一切都讓她迅速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成長起來,並堅信這種成長和付出會讓她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眼神裏透著的堅定讓人不容置疑,也讓我很想知道她現在是不是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了?
記者:“你現在的工作狀況和採訪時有無變化?”
唐莉潔:“有。我從‘客戶的助手’轉變成了‘同事的助手’。現在在從事貴賓服務團隊的運營支援工作,主要負責服務專線系統支援,對外業務聯絡及對內協助督導的管理等。”
記者:“如果有,你現在的工作狀況是怎樣的?”
唐莉潔:“從前臺的一線來到後臺支援,這樣的轉變也令我徬徨過,工作和生活中挫折與困難的頻頻出現,讓我的情緒時常面臨波動,時而高潮時而低谷,時而前行時而徘徊。在這個過程中,領導及同事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去年當我得知父親遭遇車禍時,焦急萬分且手足無措,當時前臺正值年底業務量高峰時期,大家都十分忙碌,但當同事了解到我的情況後還是毅然接下了我的工作,讓我安心照顧父親。他們讓我明白,我所在的團隊是一個溫暖的團隊,沒有一個人是被孤立的,再大的困難都有他們在支援著我。為什麼不把對待客戶的熱情用到現在的工作中呢?我的同事們對我來説不就是‘客戶’嗎?能給予他們最大的工作支援就是我現在工作的意義。我也明白了之前的情緒波動正是我的思想由簡單到成熟,由脆弱到堅強的一個成長過程。”
記者:“你對在客戶版所刊登文章中的哪個細節最有共鳴?”
唐莉潔:“去年4月份,我有幸接受了《建設銀行報》客戶版的採訪,這對我來説是莫大肯定,而且不僅僅是對我工作表現的肯定,更是對我一直所堅持的服務理念的肯定。在我看來,客戶服務絕不只是簡單的‘接電話’,而是一種‘客戶關懷’,這也就是為什麼當記者讓我對客戶服務代表下一個定義時,我心中其實早就有了答案——‘我們就是客戶的助手’。”
記者:“你對未來的希望是什麼?”
唐莉潔:“對我來説未來無論面臨怎樣的工作變動,我都會以嶄新的面貌去迎接,一如既往地擁有一顆誠致服務的心,同樣我也相信無論在哪,都有我需要服務的‘客戶’。這樣才無愧於大家對我的關愛,無愧於自己心中一直堅持的理念。”
王葉毅
建行浙江省分行行長助理
刊登時間:2008年6月18日《做事情不能靠“拍腦袋”》
■ 採訪/撰寫記者 易芳
在中小企業貸款越來越為社會關注和聚焦,各類消息和産品層出不窮時,記者總會想起王葉毅。早在記者採訪他的2008年,他已經把自己負責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做的獨具特色,頗負盛名。記者對於王葉毅關於中小企業貸款的先進理念感到欽佩,更一直記得他談起自己事業時的那份神采飛揚。那份讀書人的堅持和金融人的大膽,在王葉毅身上成為了一股強大的氣場。王葉毅力推的業務現在發展的怎麼樣了,他又和哪些高手過了招,他關於職業的野心版圖又擴大了幾分,都是記者想要再次一探究竟的。
記者:“你現在的工作狀況和採訪時有無變化?”
王葉毅:“變化的是職務。2008年12月,我的職位變化為浙江省分行行長助理,除兼任網路銀行業務部總經理外,還分管小企業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新的職務要求更高、壓力更大,要求‘工作中要兢兢業業,決策時要有一流眼界,思維上要培養大智慧,方能做好工作,不負組織的信任和培養’。”
記者:“你現在的工作狀況是怎樣的? ”
王葉毅:“雖然職務變了,但創新激情和研究精神是不能變的。也可以説是‘網路銀行’所取得的成績堅定了我把創新工作深入推進的決心與信念,僅兩年時間,‘網路銀行’已累計向1500多個中小企業發放貸款37億元,今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中小企業最佳融資方案’。當然,創新也總是比沿襲傳統投入更多、風險更大,過去的兩年,也付出了大量的艱辛,克服了大量的困難,但隨著創新的深入和各方關注度的提高,‘網路銀行’面臨的困難一定會更多、局面一定會更複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團隊文化和工作宗旨變得尤其重要,我們要建設一流眼界、激情創新、自主平等、和諧穩健的創新文化。既要按銀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也要按網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只要我們做好了這兩點,就能把創新工作做好。”
記者:“你對在客戶版所刊登文章中的哪個細節最有共鳴?”
王葉毅:“文章中的一段話特別令我感慨,‘創新銀行業務,必須要有先進的理論,整體方向才不會走偏,才會具有持續性。有了系統的研究和嚴謹的分析,走到哪我們的團隊都是有底氣的,面對任何對手和客戶都不害怕。’現在我更是對此堅信不疑,但是只向‘網路銀行’這個新瓶裏裝傳統銀行的老酒是不行的,這些理論成果不僅有利地指導了業務,目前更是提升到了社會應用的高度,一個月前,我帶領的‘網路銀行’創新團隊與浙江大學、浙江省工商局、阿里巴巴公司合作,經過激烈競爭,成功獲得科技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網路交易市場經營者信用綜合服務支撐平臺研發》課題承擔資格,顯示出了‘網路銀行’區別於傳統銀行的‘模式’本質。”
記者:“你對未來的希望是什麼?”
王葉毅:“希望‘網路銀行‘創新早日做大做強,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銀行模式。”
本版人物排序以原文刊登時間為準
自2008年1月2日起,我們在2版推出“金融人”欄目 (2009年,《金融人》欄目更名為《你和我》) ,以文章配人物圖片的形式展現行內不同工作崗位的管理者和員工的精神風貌。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近百位人物的採訪。 在兩年的採訪中,每位被訪者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故事不管跌宕或平凡,每一次回想起還都深深打動著記者並給他們以激勵。對於一個年輕的採訪集體,這些別樣人生的精彩也伴隨著我們和這個欄目的成長。 在兩年的採訪中,我們還持續收到過很多讀者的反饋,“他們好就好在鮮活,有個人獨特味道”、“每期都有固定的主題,很耐讀”、“不枯燥也不流於形式”、“報頭醒目的彩色照片很奪人眼球,會吸引我讀下去。採訪人物的層次還挺豐富,有客戶有員工,十分契合‘你和我’欄目的用意所在”這些反饋正是我們期望中的反饋,他們對欄目的呵護和喜愛除了讓我們對欄目不斷做出改進和完善,並也促使我們在之後的日子裏不斷想起欄目兩年來所走過的路和那些因這個欄目而結識的人。終於在今年年底,我們決定對那些幫助過欄目成長同時給讀者帶來精彩故事的人們進行一次回訪。但因版面所限,遺憾的是我們不能對所有被訪者一一回顧,只能對部分被訪者進行回訪。就像其中一位記者所説的,“在這樣的歲末,只是想輕輕地問候一聲,千里之外的你們,現在過得還好嗎?” 而以後的每一年底,我們都會開闢出這樣一個專版,來回顧那些曾經陪伴這個集體、這個欄目和我們的讀者共同成長的人們。並對他們致以我們和讀者誠摯的問候和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