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説房子
■ 羅劍
如果説安居才能樂業,那麼房子就是家的基礎。很久以前,房子只是父母工資條上一條寫著“房租”的記錄,只要工作努力,單位效益好,隨著資歷的提升,自然會有更好的房子換給你住。在外出求學之前,我住過四五套房子,換房子住並沒有什麼負擔。可是,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推進,父母所在的三線單位終於從山溝裏搬遷到縣城之後,我感受到了房子的份量,因為房子,我們家第一次向銀行借錢,我也聽到了母親對父親的抱怨——當初要是留在省城工作哪至於現在要跟銀行借錢買房子?
若干年以後,當我準備在省城買房子的時候,除了自己幾年的積蓄,也是由我的父輩東拼西湊才完成了那必需的首付,而開始按月歸還銀行貸款之後,房子終於成為我的負擔。又若干年後,我發現,房子雖然還是負擔,但它已是成家的基礎。我曾經笑問我女兒的媽媽,“當初要是我沒有房子你還會和我結婚嗎?”,孩子他媽想也沒想就告訴我“還結婚呢,談都不跟你談!”
現在回想起來,我算是幸運的,因為趕在房價還沒有瘋漲的時候就買了房子,安了家,否則的話,《蝸居》的有些情節也許會發生在我身上。在我看來,只有先富裕起來,人們才能談論“居者有其屋”,經濟的繁榮必然伴隨著房地産市場的繁榮,他們應該是因果關係,可是如果我們的市場出現了因果倒置苗頭呢?
政府也看到了這個問題,09年末,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提出“加強市場監管,穩定市場預期,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稍晚一些的時候,溫家寶總理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也談到了房價,他提到政府要維護房地産秩序,打擊捂盤惜售、佔地不建、哄抬房價等違法違規的行為,但是也明確政府要穩定房地産的價格。為什麼最後還是用“穩定”一詞呢?這也許正體現了政府對房地産的投鼠忌器心態。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幾年的確存在著原材料漲價、工人薪金上升帶來的房價推動力,但是,我們看房子的價格時,有沒有關心過那塊地的價格?根據中原地産的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1月1日至12月22日,土地出讓金收入前5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杭州、天津、廣州,總金額是2007年的2倍。而根據國土資源部發佈的一份針對全國620個房地産項目的地價比重調查數據,統計所得全國地價佔房價平均比重高達23.2%,土地價格的飛漲恐怕正是房價飛漲的主要動因之一。但是單單控制這個動力,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國稅地稅分稅制的體制不變,作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預算外收入,要降低土地出讓價格恐怕很不容易,而要改變分稅制,這牽涉的問題可能更加複雜,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有結果的事情,這自然就成為了一個難題。
最近中國人壽認購遠洋地産58億港元股票,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遠洋地産在12月4日超出底價467%以48.3億元拿下了北京亦莊地王。説起來,中國人壽與遠洋地産都是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這樣的決策絕對不是腦袋一熱就能做的——對內,投資虧損意味著國有資産沒有實現保值增值,會影響決策者的政治生涯;對外,因為上市公司要對萬千股東負責,投資虧損,股東可以結束決策者的經理人生涯。而中國人壽,作為國內第一大壽險公司,其投資風格向來穩健,房價到底能不能降,我看由此就可以推導出一個大致了吧。
那麼房價引起的民生問題真的就沒有辦法解決了嗎?其實解決的方向,溫總理也是談到了,那就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的改造”。在我看來,這似乎就是通過政府直接投資來增加針對中低收入者的房地産市場供給,雖然這件事情做起來也會牽涉方方面面的事情,但這樣優勢非常明顯,因為在成本中一方面沒有了那23.2%的土地成本,另一方面,因為是政府投資,自然也不必考慮房開商的“合理利潤”。有了這樣的房子,房開商在制定房價的時候,怎麼可能還有底氣漫天要價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建行貴州省分行)
(文中觀點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指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