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個人資産的又一提升窗口
■ 益智
2010年1月8日的一則消息“國務院已原則同意開展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和推出股指期貨品種”似乎昭示著2010年一定發,且不管此消息是否屬於“狼來了”性質,很多人又歡呼“中國股市將真正迎來做空機制,20年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單邊市將宣告終結,證券市場的營利模式將徹底改變”。但我一直認為,中國“證券”市場從來就不缺乏做空機制,許多人對由三大期貨交易所支撐起來的商品期貨熟視無睹,老盼著股指期貨來承擔做空的責任,真有些放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味道。
可能金融投資邊界的討論有些學究化,即使大眾輿論在訴求過程中有些誤差,也是推動制度演進的助力之一。由上海中大經濟研究院策劃的“中大期貨杯”期貨與股票實盤投資大賽就是想在實踐中糾正大眾的投資習慣和理念,倡導把商品期貨作為證券市場對衝的風險管理工具,如果股指期貨推出,只是在已有的工具中又增加了一件利器。
2007年的經濟繁榮,2008年的跌入谷底,2009年的復蘇之路,相伴的卻都是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通貨膨脹就是商品的價格不斷在攀升。上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其家庭資産抵不上現在許多白領一個月的工資,而當時的萬元戶很牛的,記得我中學時候寫過一篇作文,説某某同學雖然是插班生,讀書成績不好,但下雨天還穿著一雙嶄新的旅遊鞋,萬元戶就是萬元戶。要知道我當時讀的是杭州最好的中學(現在也是,前些日子炒得很熱的可以校長推薦上北大的就有這所中學)。那位萬元戶子弟同學讀了不到一年就因為跟不上又轉學走了,我因為輔導過他,當時還難過了一陣。現在我明白了,他能進入我們中學也一定是萬元戶的威力。如果他離開中學好好創業投資的話,現在身價不好説了。因為2009年浙江首富黃偉上世紀90年代初在杭州以2萬元起家,通過股票認購證、股票、期貨、房地産、實業等一系列理財運作,成為坐擁300億財富的中國胡潤百富榜的第五位。我的萬元戶同學,即使你沒有150億,也希望來看看我……
懷舊過後,我們一方面知道了通貨膨脹對個人資産的巨大危害,也知道還有各種理財手段對付它甚至遠遠超越它。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間,我國居民個人凈資産躍升有過3次明顯的時間窗口,一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存款資産,許多百姓通過勞動致富,從原來的赤貧到有了一些存款積蓄,當時萬元戶就是這方面的榜樣;二是上世紀90年代上半葉的股票資産,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後,許多百姓成為投資者,股民一詞出現,個人資産開始以百萬計,楊百萬等變成了榜樣;三是上世紀90年代末至2000年後,我國開始實行商品房政策,福利分房制度不斷退出,房産成為個人財富的重要標誌,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居民只要自己有標準商品房,就一定是百萬富翁,即使他的現金流只能吃低保。在這三次時間窗口沒有及時轉化自己的財富載體者,其個人資産一定會被通貨膨脹所吞噬。如果某人1997年通過炒股賺了50萬,他絕對是個當時的富人,可以在上海市中心買一大套房子,現在至少值四五百萬,但如果他變現為存款欣賞,那麼現在這50萬在上海市區只能買個廁所加過道了。
如今我覺得2010年又進入了一個商品配置的時間窗口,只是需要更多的金融技巧和知識來達到,因為商品的配置還有一個放大10-20倍的期貨制度,現在身價千萬的人,如果能夠合理運用期貨工具來規避風險,那麼其股票房産等常規資産就可以更安全地成長。我一個大學同學,2009年初極度不看好經濟前景,所以股票市場投資很少,而為了保值避險,他配置了一些黃金期貨,結果雖然沒有享受到去年股票市場大漲的成果,但黃金的少量配置由於杠桿效應也獲得了預期的收益;所以錯失前幾次資産躍升時間窗口的朋友們,也可以關注期貨的杠桿作用,抓住使自己資産幾何速率成長的機會,不管是商品期貨還是未來的股指期貨、利率期貨乃至外匯期貨。21世紀10年代是一個期貨年代。(上海中大經濟研究院)
(文中觀點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指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