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人生
----——訪建行北京私人銀行個人客戶經理吳雪徵
■ 本報記者 劉靜
2002年,就讀于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的吳雪徵即將面臨畢業,他把19份簡歷投向了政法系統,手裏的最後一份簡歷不想再帶回家,就放在了建設銀行的招聘展臺上。建行規範並富有誠意的考試,最終讓他選擇了這裡。錄取後,吳雪徵被安排在行長辦公室做一名法規人員,按照他的話講,“歪打誤撞卻非常對口”。但就在4個月後,吳雪徵毅然決定轉崗。
實際上,銀行的法律案件主要以外包形式解決,也就是説,當出現訴訟案件時,銀行法規人員只是負責前期資料的整理,訴訟階段的事務都交給律師事務所負責。吳雪徵8月份進入建行,到12月份的時候,他已經搞明白了一家國有大型銀行經營管理上的特點。“成為一名‘出色的銀行法規人員’,這樣的提法是沒人認可的,我必須轉換到銀行的核心業務中來才能取得成功,我是指個人成功,而不僅僅是找份工作。”吳雪徵特別強調了“成功”一詞。
認同“幹一行,愛一行”的吳雪徵對不再涉足政法系統並不遺憾,“畢業那年,政法體系和律師隊伍都已經相對強大和成熟了,如果想在這兩個領域成功,成本很高。”在銀行系統,他發現了另一個機會。在吳雪徵看來,銀行的核心業務是金融服務,具體到崗位就是計財和客戶經理。“我是文科生,數理化較弱,首先放棄了計財;客戶經理又分對公和對私,對公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而02年,國內第一批銀行理財中心陸續成立,這裡就像一塊處女地,如果我比別人早一點做好準備,我就可以分享到在這個領域中成功的果實。”吳雪徵一邊用筆畫著簡單的符號一邊向記者説明,“我是從個人成功角度去分析的,在追求個人事業成功的過程中,也要講求投入産出比。”
按照自己的分析判斷,吳雪徵開始著手為做個人客戶經理而準備。從2003年1月份開始,他即積極向單位申請轉到個人理財崗位工作,同時利用晚上和週末補習相關的課程,自費報名參加了南開大學金融學的在職研究生課程,並自學考取了金融領域的多項從業資格,包括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證券從業資格和期貨從業資格。他了解到,國際上理財行業最認可的牌照是註冊財務策劃師協會的CFP資格,在2004年,中國還未加入協會,但香港已經成為其會員區域。當他一看到作為合格培訓機構的香港理工大學將在北京開班,能夠讓大陸培訓者去香港參加考試取得這個香港牌照時,馬上就自費報名參加了。於是,吳雪徵成為了這個組織在北京落地第一批報名、第一批參加培訓、第一批去香港參加考試的人之一。06年10月考取牌照後,他成為了建行系統內首批擁有香港CFP的客戶經理。邊工作邊學習的這段日子對吳雪徵來説很輕鬆,每天最晚不過11點就能去休息,他説:“知道要學什麼,學習就變得快樂了。而且事事相通,白天的工作與晚間的學習是有聯繫的,金融業各領域的知識也有關聯性。要有方法,要講求效率,而不是熬時間。”
到2004年,吳雪徵最終在入行兩年後轉到支行理財中心成為了一名個人客戶經理。2005年6月,北京市分行成立了首家財富管理中心,第二年吳雪徵就被調到該中心做客戶經理;2008年7月,建設銀行第一傢俬人銀行在北京掛牌,通過部門內的競聘選拔,他成為了行內首批服務千萬級個人頂端客戶的客戶經理。面對如此的工作崗位變換,吳雪徵説起那段經歷顯得非常平靜:“我只是提早發現了這個行業的機會,並比別人更早的擁有了這些知識儲備,當機會真的出現的時候,餡餅掉在我的腦袋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是機緣巧合,而是順理成章。”
學生時代就是學生會和社團活躍分子的吳雪徵最喜歡與“志同道合”的客戶交流,“客戶在尋找跟自己談得來、能夠建立信任的理財服務提供者,我們也在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特點、認同自己見解的客戶。這是一個雙向選擇、互相認可的過程。這樣,活在自己的眼中與滿足他人的需求才不會矛盾。”銀行理財“不是沒有邊界的創新”,受過法律合規性、邏輯性熏陶的吳雪徵很自然的就能在條條框框下做文章,“口若懸河,更要言之有物。一個好的財務規劃應該是個性化的、科學的並可以實施的。”
已經成立小家庭的吳雪徵剛剛調整了家庭保障計劃,一方面是和愛人互為保險的受益人,另一方面是將自己的壽險保額提高到了400萬。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吳雪徵已經很清晰:“高端理財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前景遠大,通過結識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理財師自己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財富人生之路。”
記者的話:吳雪徵告訴我,他高考時一心想當一名軍人衝鋒陷陣,但身體條件讓他退而求其次的要去當一名法官伸張正義。我問他,如果你在政法系統會是怎樣,吳雪徵自信的回答,會成為一位出色的法官。他很認同“行行出狀元”,但關鍵是要做好長遠打算並付諸行動,那麼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
- 附件下載:
- 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