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責任≠公益捐贈 “每股社會貢獻值”給出量化標準
一則公開新聞顯示,在千名女工罷工和公眾輿論的譴責之下,某國際知名內衣品牌旗下公司終於承諾無條件給每位女工發放年終表現獎。但是,眾女工又提出按所在城市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加班或放假要進行補貼等新的條件,雙方仍未能達成一致。按照此前有關NGO(非政府性公益組織)公佈的標準,該公司的行為可以歸入“血汗工廠”之列。但這樣的企業在面對社會公益時未必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這個例子至少説明一個事實: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絕非只是統計公益捐贈的數額那麼簡單。如何量化這些企業的社會責任,是社會責任投資者必須走出的第一步。
目前公開的資訊批露尚不足以衡量國內上市公司對社會的貢獻,其中重要的原因在於企業公開披露的指標中並不包含公司對社會貢獻的內容或量化數據。這不僅限制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性,而且也增加了社會責任投資者的個股篩選難度。
為此,上交所2008年5月公佈《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通知》,倡導計算並公告“每股社會貢獻值”,並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除了傳統觀點認為的上市公司為社會公益的付出之外,“每股社會貢獻值”的計算還強調了企業盈利為股東帶來的回報、納稅為社會帶來的回報、支付利息為提供融資方帶來的回報以及解決就業為推動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計算上市公司“每股社會貢獻值”的時候,在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礎上,增加年度內公司的上述支出,並扣除公司因環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會成本,以反映公司為其股東、員工、客戶、債權人、社區以及整個社會所創造的真正價值。
這些與“每股社會貢獻值”相關的要素中除了“社會成本”之外均是公司定期報告中的公開數據。2008年10月,建信基金管理公司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專家開展《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貢獻評價體系》課題,明確提出社會成本等於現有環境支出減去未核算環境成本。完善後的社會成本估算方法,能夠更準確的體現上市公司的“每股社會貢獻值”。
上證社會責任指數強調上市公司的社會貢獻度,其考核體系不局限于公司盈利指標,擯棄了傳統公司盈利指標過分關注凈利潤、每股收益的缺陷,綜合反映上市公司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統計顯示,2008年度上證社會責任指數100只成份股平均每股社會貢獻值為2.42元,較上證公司治理板塊的平均水準高62.34%。
(以上稿件由建信基金提供,建信基金獲授權開發上證社會責任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