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
女人發了昏
話匣子topic · 李莉
“婚”字拆開看,便是女人發了昏,“婚姻”二字可以解釋為:女人因發了昏,才做出的愚蠢舉動。
不是嗎,本來是父母膝前的嬌嬌女,父母寵愛的掌上明珠,凡事不用操心,日子過的悠哉遊哉,突一日,遇到那麼一個臭男人,體內的荷爾蒙便空前活躍,禁不住那男人三言兩語的甜言蜜語,突然間像是變了個人,變得神魂顛倒,發了瘋一樣要跟他走。此時,頭腦清醒的父母稍加勸阻,便成了幾世的仇人,完全忘了幾十年的養育之恩,尋死覓活,寸步不讓。好的,還耐心地做父母的工作,那性急的,早隨那個臭男人私奔了之,讓父母傷透了心,丟足了面子。
發了昏的小女人(或大女人,也有老女人)便急不可耐地奔向了所謂的幸福生活,去做那個臭男人的煮飯婆,老媽子,為他洗衣做飯,生兒育女,甚至倒洗腳水,完全忘了自己的自尊。這時候,發了昏的女人開始漸漸清醒,慢慢地品味婚姻的滋味了。
這世上,十個有九個新娘,蜜月沒出,便懷念起自己做姑娘時的幸福時光,開始反思自己對父母的不敬。你看哪個女人婚後,不是護著娘家?欲回娘家,便個個喜笑顏開,神采飛揚,大包小包地孝敬自己的爹娘。光聽説不孝順的兒子,有幾個不孝順的女兒?
再看那“男人”怎麼解釋,按其本意,即在田裏出大力流大汗的人,養家糊口是也!原來,男人死追猛纏女人,也沒有什麼好下場,不就是給自己套個枷鎖,一輩子當牛做馬不得輕鬆嗎?這小女子也不再像婚前那樣小鳥依人,詩情畫意,變的絮絮叨叨,婆婆媽媽,一身的柴米味兒,若碰到個河東獅,母老虎,男人這輩子就甭想翻身了。所以,婚姻並非只是女人發了昏,男人也同樣不清醒。
若能碰到個肯出大力的男人,那還是女人的福氣,雖然這男人可能滿嘴煙臭,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吐得一塌糊塗,你要捏著鼻子,滿腔怒火地收拾,可畢竟這男人愛著你,想著你,一門心思護著你,心裏也還過得去。若碰上個好吃懶做,吃喝嫖賭的男人,女人這輩子就慘了,家裏整天硝煙四起,戰火紛飛,一刻不得安寧,弄不好,還要忍受拳腳之苦。中間再有那麼幾個小東西,過不好又離不得,再説,就是離了,也不見得碰上個更好的。婚姻本身就是賭博,女人一時發了昏,上了賊船,生死便由不得自己,只能聽天由命。
再看看那個女人迫不及待奔向的“家”怎麼解釋,也就是房下有頭豬。豬嗎,便要吃喝拉撒,稍不經心,便會哼哼唧唧,餓得嘰哇亂叫,讓人一刻不得閒,讓人操碎了心。女人這一生,便交給了這些有形的、無形的豬,熬盡了鉛華。
明明是這等苦差事,可一代又一代的小女子,在荷爾蒙的作用下,義無反顧,前赴後繼,跟著那些臭男人,奔向那些房下的豬,任紅顏褪色,青絲白髮,還強説什麼無怨無悔。
世上也就那麼幾個清醒的女子,看透了婚姻的本質,又為世人所不容,一股腦去了尼姑庵,做了比丘尼,只侍奉佛祖一人,任怎樣出色的男人,不為所動,只修得六根清凈,體內的荷爾蒙固若金湯。
也虧得不是每個女人都大徹大悟,頭腦清醒,思維正常,若世上每一女人都固若金湯,不給臭男人以可趁之機,或者每個男人都對女人有清醒的認識,這人類豈不要滅絕?所以,女人發了昏的結果,是犧牲了自己,造福了人類。
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也讚美這些發了昏的女人吧!
超越夢想
體育漫談sport · 鄭和平
2月27日,國際體操聯合會在其官方網站上公佈了對中國體操女隊雪梨奧運會年齡造假事件的調查結果。調查認為董芳霄年齡造假,因此對她做出處罰;而她的隊友楊雲則因為證據不充分,被處以警告處罰。隨著國際體操聯合會一紙處罰決定,再一次激起了國人敏感的神經,也把中國體操隊推到了風口浪尖。
與中國足壇和籃壇盛行的“以大打小”之風不同,中國女子體操隊則被國際體聯“指控”以小充大。運動員把年齡從大改小可以理解,但中國女子體操隊的“以小充大”似乎有些讓人費解。原來在體操比賽中,年齡小的運動員骨軟體輕,身體更加靈活,在技巧性強的體操項目中佔優,而且更容易完成高難度動作。
無論是以大充小,還是以小充大,其本質都是一樣,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惜違背公平競爭精神,不惜違背誠實為本的體育道德,完全置運動員的健康成長于不顧的事件,其根源在於金牌至上的體育競技發展思想。如果我們把體育競技演變成了以金牌論英雄的政績觀,這樣我們就會扭曲體育的本質,將與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和理想信念背道而馳。
國際體聯規定禁止16歲以下的運動員參加體操比賽,目的是為避免尚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運動員遭遇嚴重運動傷害,可以説這樣的限制是人道的規定,完全是為保障體操運動員的健康權益。國際體聯嚴查運動員年齡造假也不只是為確保體育競賽的公平公正,更重要是保障運動員的身體健康,保障運動員的健康權益。國際體聯新聞發言人表示:“在體操各項賽事中,國際體聯把青少年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因為安全涉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這也是國際體聯工作應該秉持的道德原則之一。”
有著“體操靈鹿”美譽的董芳霄,2001年因為訓練中感到胯部疼痛停訓回家休息,可之後的全運會,迫於壓力她打了封閉,帶著傷病和痛楚為家鄉河北代表團出戰,奪得團體和自由操兩枚金牌。就是這兩枚金牌毀了一個花季少女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她因打封閉上場加重傷勢,隨後被確診為股骨頭壞死,幾乎殘疾。最後她不可思議地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病魔,但身體卻留下永久創傷,她的腿一生都不能劇烈運動。董芳霄,這個曾經代表美麗和堅毅的名字,如今卻飽受著身體和心靈的創傷,成為中國體操年齡造假事件恥辱的代名詞。
金牌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導致人本主義的嚴重缺失,公平、公正的競技精神,以及運動員的身心健康都被漠視,董芳霄的遭遇正是這種被扭曲的體育和理念的集中體現。
也許人們對於21屆溫哥華冬奧會還記憶猶新,但記憶深刻的並不是精彩激烈的賽事,而是組委會面對賽事中出現問題的責任與態度。盛大的閉幕式上,在溫哥華冬奧會主席約翰·馬龍的呼籲下,全場數萬觀眾起立,再一次為在開幕當天訓練中意外身亡的喬治亞雪橇選手庫馬利塔什維利默哀。這種飽含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人文主義情懷感人至深。他們在閉幕式上,還對開幕式上點火失誤的第四根冰柱進行了重新點火儀式,當冰柱緩緩升起,聖火點燃的剎那,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更為強烈的心靈震撼。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雖歷經艱辛,但它必將跨越險阻,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是熱愛體育的加拿大人在用他們的堅定、執著和樂觀詮釋奧林匹克精神。
一個古老民族,一個泱泱大國,在新時代的世界和諧發展中,應當大有作為。而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作為承載和傳承民族精神和大國風範的體育競技運動,無疑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和神聖的職責,理應成為加速這一歷史進程的助推器和催化劑。
金牌是我們的夢想,而超越這個夢想,才是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負責任大國的胸懷和風采。中國體育,任重而道遠。
開心現實版
城裏城外emotion · 成冬梅
剛開始在開心網上種植簡直是一樂事,你想想吧!只需到虛擬商店裏買些種子,撒在自己的黑土地上,過不了多久桃花開了,高粱抽穗,香蕉成熟,人參從地裏立出人形來,荔枝綴滿枝,西瓜鋪滿地……最快樂的莫過於像個小地主般往倉庫裏搬自己收穫的果實,從好友那裏偷來的更讓人有不勞而獲的快感。剛開始玩的時候,很敬業經營著我的一畝八分地,熱血澎湃向周圍的人宣講著我在開心網上有塊田。終於有人對我的行徑表示不屑:“嘁,開心網在宣揚什麼,互相偷來偷去的分明是人之初,性本惡啊!所以説未成年的孩子一定要遠離開心網,成年人也要小心,一不留神習慣會成自然。”
歸隱田園是我的終極夢想,一直夢想著那麼一個庭院,門前是花香滿徑,屋後是鮮蔬繞籬。當夢想和現實離得很遠的時候,就想著在自己的周圍努力發掘出可以種植點東西的地方,還好我家是住一層,樓前樓後的綠化帶,因為物業的長期懈怠而被一層的住戶們一塊塊的蠶食變成了屬於自己的小花園和小菜園,見這種情形,心裏極端不平衡,連忙劃地打圍整出一塊屬於自己家的地來。接下來就是和鄰居暗戰,彼此較勁,這家種絲瓜,那家種葫蘆;東家的颶風葡萄遮蔭,西家的馬奶葡萄繞架;左鄰種的荊芥齊刷刷的,右鄰種的紫蘇壯實實的;前捨得薔薇蔓爬成花墻,後捨得木槿花朵綴滿枝頭……實在比不過鄰居們,我出奇招:俺種北方不常見的月月桂可惜長年不開花,種的梔子花開過一次花後轉年後一直在靜養,種的竹葉蘭基本上是趴在地上,石榴樹腕口般粗葉片油光錚亮就是一朵花也不開,毛櫻桃樹今年才結了五個小果,我嘗了一個其他的不知所終……今年園主感覺很失敗,特別是見到鄰居家的園子枝繁葉茂,花果飄香,羨慕得哈喇子直流。直到有一天晚上,婆婆正做水煮魚,提起在美國探親時,把女兒家園子裏種的霍香放在魚裏提味,那叫一個香,她覺得對門家那畦小苗就像是霍香。一聽霍香的名字再加上婆婆形容,我覺得哈喇子在我的口中直竄,突然腦袋裏竄出個主意來,推開房門一看:月黑風高夜正好行動,我撥開半人高的地蕾花叢,見鄰居家那畦綠油油的小苗在半遮半掩的月光裏閃著誘人的光芒,慌亂中亂抓了一把,這一刻我知道現實版的開心網上演了。後來遇到對門的鄰居總覺得有些做賊心虛,沒想到在若干天后這種心緒被漸漸磨平了,在閒聊時一下子走了嘴:“你家種的霍香放在水煮魚裏,那味道簡直沒治了。”她一聽疑惑地將眉頭擰成疙瘩,我忙捂住嘴,她見狀會意的笑了,眼角露出狡黠的光芒,“你家的毛櫻桃也真好吃,可惜我種的不是霍香是荊芥。”
大家眼睛都瞅著自家園子外面,認定了都是鄰居家的東西好,東家拽西家點大蔥,西家摘東家點辣椒;左鄰掐右鄰的南瓜花炸著吃,右鄰擼左鄰的金銀花泡水喝……後來漸漸地體會到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遵照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資源共用,各取所需。當然啦!得適度。這開心網菜園篇的現實版讓我感到有些溫情脈脈,雖然大家口中時時處處回避著“偷”字,私下裏彼此偷著卻充滿了溫馨感,一如在開心網上好友之間偷菜,剛一偷完就彈出一個小方框來,裏面寫道:“不怕你偷,就怕你不惦記。”(北京市鐵道支行)
瞬間moment ·春日民俗·社戲
社戲,攝于浙江省新昌縣大市聚鎮後高梁村。春天,村民們在祠堂裏觀看新昌越劇團演出的新年平安發財戲《青雲嶺》。這是村裏花錢請來的戲班子,連演兩天,周邊村子的老老少少都來看戲。這樣的習俗,在當地農村代代相傳。幹鐵泠/圖文
王琦與木刻舊籍
聊書齋chatting · 韋泱
曾在舊書店淘得王琦先生所編《法國木刻選集》舊籍,我便想到,法國木刻對我們尚顯陌生,這可是當年一本及時介紹法國木刻的珍貴畫冊。此集大十六開,封面上的書名及編者以書法體紅色套印,十分醒目,中間是一幀木刻小品,整個裝幀清麗、雅致。一九四八年七月初版,又于一九四九年三月再版,一九五一年七月三版,每次印數均二千冊,總計為六千冊。
近日,當我在北京王琦前輩的寓所與之敘談時,才恍然感悟:王琦編選斯書,還有一段不凡來歷與緣由呢。抗戰期間,王琦在重慶陶行知為校長的育才學校任繪畫組主任。抗戰勝利後,他接替梁永泰,在駐華法國大使館新聞處(簡稱法新處)工作,主要負責把法國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圖片,配上中文説明,在街頭路旁的櫥窗裏陳列展覽,或發到渝、京、滬等各報刊上發表。在此期間,他接觸到大量法國藝術家的資料及木刻等畫冊,感到法國木刻“人才輩出,頗極一時之盛”,他們“先作為一個畫家,具備了一手優秀的繪畫技巧,然後才從事于版畫的製作。由於他們對於繪畫基礎修養的到家,在作品的形式上卻顯出表現技術上的優越來”,而“法國木刻版畫,在中國很少有人介紹”。這樣,王琦開始注意蒐集法國木刻作品。當編成《法國木刻選集》之際,他已從南京到達香港從事木刻運動。在香港,他為這本集子寫了序文《法國木刻版畫》,從作品的總體風格到主要木刻家的介紹,寫得詳盡備至。又在《後記》中説“好久以前就想把身邊蒐集得來的材料編成一本有系統的集子問世,可是在出版界遭到空前不景氣的今天,在讀者購買力十分困難的今天,確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這計劃也只有暫時擱淺了”。然而,“為了遷就出版的便利和顧到讀者的能力起見,只好先編印了這本薄薄的冊子獻給大家”。這就是這本僅有二十幅作品的《法國木刻選集》,編印斯書之難由此可見一斑。然而,這卻是民國以來我國出版惟一一種法國木刻家的作品集,它的出版,受到讀者的歡迎,三年中連印三版。
王琦生於一九一八年,係四川人,一口川音未改。一九三七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之後赴延安魯藝美術系學習。他長期從事木刻運動,先後當選為重慶“中國木刻研究會”和在上海改名後的“中華全國木刻協會”常務理事。早在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不久,王琦隨“法新處”從重慶到南京。雖暫居南京,他卻頻繁往返上海,與郭沫若、馮乃超、《文匯半月畫刊》主編余所亞、三聯書店的陳原聯繫甚多。之後他萌生在上海舉辦抗戰八年木刻展的想法,得到了野夫、李樺的支援。他們以狄思威路(今溧陽路)東洋街三號為聯絡點,召開了第一次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理事選舉會,王琦、李樺、野夫、陳煙橋、麥桿、楊可揚、邵克萍等選為常務理事。接著,大家投入到抗戰八年木刻展的籌備工作中,王琦任編輯組長,將從重慶帶到南京的一千多幅作品中,選出八百九十七幅,在上海寧波路錢業公會預展。
一次,王琦陪許廣平參觀後,許廣平對他和周圍的人説:“你為木刻運動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令人欽佩。”受木刻協會委託,王琦寫了“告全國木刻同志書”——《木刻工作者在今天的任務》,經李樺、余所亞、陳煙橋、楊可揚同意後定稿,四千多字全文刊上海《文匯報》和重慶《新華日報》。經四個月籌備,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八日,展覽如期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畫廊開幕。當天為配合畫展,趕印出來的《抗戰八年木刻選集》,向觀眾銷售發行,盛況空前。此書共選了七十五位中國知名木刻家的一百幅優秀作品,由葉聖陶先生作序,他稱木刻選集“表現著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既是‘工具和武器’,又是‘藝術品’”。展覽會臨將結束時,周恩來在馬斯南路(今思南路)中共代表團辦事處接見了王琦、余所亞、李樺、野夫、煙橋、丁聰等,為抗戰八年木刻展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寓大於小,寓高貴于平凡
小處大文章(四)
小小説story · 俞天白
在流行名牌、精品之類的炫耀性消費的時下,都認為高級的精品、名品,和“小”呀,“普通”呀,修修補補、改頭換面呀不相干。可是,對於那些真正領會“小”字的神韻,“小”字價值的人,卻從小處看到了豪貴下面的普通,至尊下面的平凡,奢華下面的質樸,將所有的人,還原為平等的人。
老范就是這樣一名生活的體驗者。
他是一位修鞋匠,張著一雙眼睛,在人來人往大千世界裏,關心的只是人家的一雙腳,一整天和破鞋舊靴打交道,聞著皮革味、嗅著橡膠臭,從灰土堆裏找飯吃,在太太小姐面前,不能不帶點自卑。忽然一天,這些腳蹬名貴鞋子的太太小姐,卻對他待如上賓了。
事情開始於姚家嫂子的一次諮詢,她是一個很樸實的女人,平時穿的皮鞋底磨壞了,總要請他來修的。那天她送來的卻一雙嶄新的靴子,是她嫂子送她五十歲的生日禮物。説穿在腳上總不舒服,不穿吧,上千元的名牌,又是人家送的,不穿,既是對人不恭敬,過了時便算浪費了。問他毛病出在哪兒。老范拿起一看,主要是鞋底太薄,角度設計不夠合理,不僅不上腳,而且容易磨損。他説,我幫你改一改,就舒服了。
他動了動手術,果然讓姚家嫂子十分滿意。
誰料,這一改,改出一個大商機!
他的攤頭的對面,就是高檔住宅區,進進出出的,穿的全是這種價格高昂品牌名貴的鞋子,他想肯定許多太太小姐姐和姚家嫂子有共同感受,只是不好意思來光顧他這個修鞋攤,怕掉身價。他就寫了一幅廣告:調整皮鞋設計角度,幫你既享受名貴名牌,又能享受生活的舒服!這廣告真有用,當日即來了幾位女士,手裏提的也是一袋袋名品皮鞋、皮靴,都是很新的,每雙價值都在千元以上。
一位女士説出了真心話,現在很多鞋子價格很貴,動不動上千元,都是名牌呢,可是穿起來不一定舒服。拿去修吧,不怕人家笑話我買到了假貨,也不説是否修得好,光是站到修鞋鋪門口去,就覺得掉身價。丟掉吧,又可惜,只好把它擱在櫃子裏。我家櫃子裏堆著一大堆哪!改一改,穿起來就舒服,哪能不來改呀!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一個月不到,范師傅的修鞋攤門庭若市。
老范的修鞋攤,很快變成了修鞋鋪,再從小舖子發展變成了連鎖鞋行,所謂“行”,除了修鞋,還增加了製鞋、售鞋。當然,將新鞋改舒服,只是業務中的一小部分,主要學問,是做在維修上。穿了多年的鞋子,難免會變形掉色,有些版型和顏色,還要過時,於是為鞋子洗鞋之類的美容服務也擴大了,比如為鞋子“整形”, 使鞋子返老還童,煥然一新就是其中一項,就是給鞋修飾除臭、加底、墊跟以外,還可以把尖頭鞋改成圓頭鞋。
姚家嫂子那個小區裏,居然興起一陣鞋子整形熱!
一個靠街頭修鞋攤謀生的鄉下人,對於身穿名牌服飾,腳著名牌皮鞋的老闆,太太、小姐,本來是可望不可及的,總認為他們手氣闊得很,可以一擲千金,就像垃圾桶邊經常看到的,好好的沙發、椅子、電器之類給丟掉一樣,可是通過一雙鞋子,卻看到了這一群給金融機構稱為“高端財富人群”的上等人,和普通人一樣,既不是暴殄天物者,也不是富得流油,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普通百姓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如果掌握到這一點,就能走進這個富人的世界,從他們手裏賺取更多的財富。
范師傅從一雙鞋子上得到啟發,他還想進軍別的商業空間。目標是什麼?他沒有説。不過,從鞋子的故事裏,人們能夠推想得到。
- 附件下載:
- 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