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策略下的全球化圖景
■ 本報記者 劉靜
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4月10日上午在海南博鰲開幕。據了解,年會期間,約40家跨國公司代表第一次舉行了跨國公司中國區總裁圓桌會議,與會嘉賓就跨國公司在華業務的發展趨勢和策略調整,進行了對話和交流,一些中國企業也借此尋找海外發展的機會。
根據國務院部署,從2010年開始,中國將在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生物育種、資訊、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太、海洋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啟動實施一批促進作用強、市場前景好的重大工程和計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10日也在博鰲亞洲論壇上透露,“過度消耗能源和資源製造污染的外國投資我們再也不歡迎了,而高技術的、發展服務業的,有利於發揮中國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外資我們仍然非常歡迎。” 中國這一新興産業發展計劃,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
“跨國公司中國區總裁圓桌會議”召集人、德勤會計師行首席執行官奎勵傑表示:“中國經濟的綠色行動和成長已成為跨國公司的新商機。”微軟全球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總裁張亞勤在圓桌會議上指出,微軟將會改變在華發展戰略,在一些新興業務上加大投入,如醫療、衛生、教育、低碳等領域。中國已成為微軟美國之外的另一個全方位的戰略總部。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各類研發中心已經超過1200家,涉及領域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電子通訊、生物醫藥、交通化工、軟體設計等行業。
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的30年恰恰是跨國公司逐步進入中國的30年,也是中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的30年。據本屆論壇最新發佈的“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2009年度報告”顯示,國際金融危機沒有對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中國仍然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國際直接投資接受地。截至2009年底,外商在華投資企業達68萬家,外商投資總額近萬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480多家在中國落戶。
跨國公司是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于1974年做出決議,決定採用的稱謂。它的出現與資本輸出密切相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隨著資本輸出的大力發展,才開始出現少數跨國公司。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跨國公司在數量和規模上都有所發展,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得到迅速發展。
國外品牌希望加快在中國市場本土化産品開發,更好地融入新興市場的同時,國內企業也在尋找方式借力提升技術、優化管理,開拓海外市場。以汽車行業為例,2004年10月28日,中國國有汽車巨頭上海汽車對南韓雙龍實行收購,這也是中國汽車企業首次並購國外同業;2009年10月10日,通用汽車與四川騰中重工機械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允許騰中收購通用的越野悍馬品牌(2010年2月,悍馬、騰中和通用公司宣告,騰中收購悍馬失敗);2010年3月28日,中國發展最快的汽車製造商之一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福特汽車簽署協議,獲得沃爾沃轎車公司100%的股權以及相關資産(包括智慧財産權)。根據國際投行數據供應商Dealogic3月24日提供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海外並購總額116億美元,與2009年同比增長了863%,創造了歷史記錄季度最高值。
中國産業健康發展和經濟持續繁榮有賴於企業的成長壯大,而中國企業的成長壯大有賴於國企、民企和外企等各種所有制企業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相互促進和相互融合。跨國公司在華發展和中國企業的海外拓展不僅影響了經濟,更為中國留學人員的就業提供了機會。據調查發現,目前海歸在跨國公司和三資企業中所佔的比例達27%。最近幾年,海外留學人員中又出現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業務上跨越東西方的中國國際化先頭部隊,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將他們稱之為“海鷗”。粗略統計,這樣的跨洋隊伍已逾10萬人。在今後中國的全球化進程中,符合國際人才流動趨勢的“人才環流”正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