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希望

發佈時間:2010-05-12

    去年10-11月,我們曾經推出過黃河壺口瀑布和王家大院的攝影專版,意想不到的是,竟有眾多讀者喜歡這個版塊——“像一雙眼睛豐富了我們的視野鏡頭語言比文字更有震懾力希望以後會有固定的攝影專版。正像這位讀者所期望的,今年5月,攝影專版再次與大家相見。不同的是,我們以新聞視角為大家呈現這些攝影圖片。開版第一期,我們選擇了北川。震後兩年,這個曾經聚集過13億人目光的城市,依然牽掛著我們的心。4月底,《建設銀行報》記者余江灝和建行綿陽分行卿烈海抵達正在建設中的新北川,對於這座城市和這裡的人們來説,也許過去發生什麼已經不再那麼重要,那段記憶會被以各種方式埋藏在心底。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能看見未來的樣子,並抱以憧憬。

 記者手記

    車輛從綿陽市出發,向西北方行進直奔安縣,腳下的遼寧大道早已全線貫通,道路平坦而寬闊,兩旁仍有不少在建項目趕著最後的進度,到今年底之前,這裡的大部分援建項目都要完成,援建隊伍也要按時撤出。不遠處,新北川縣城的部分輪廓清晰可見。

    為了拍攝新北川縣城全景,我們一行爬上了即將完工的北川廣播電視中心大樓,聽説是做震後兩週年的選題,施工方非常配合。站在5層樓頂的平臺上向下眺望,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彰顯民族風情,一條條筆直的街道寬闊平整,一部部吊車緊張有序的左右來回擺動,一張張樸實的臉龐洋溢著歡樂和希望。

已經完工的新北川縣城居民樓,新建房屋的外形結構突出了羌族建築碉樓和石砌房的特色。

    車輛繼續北行,慢慢駛入山區,隔不了多遠就會在看到一個羌族村寨,這些村寨都依山而建,地震中損毀非常嚴重。但不到兩年的時間,這些寨子全部煥然一新,從外觀上已經看不到地震遺留的痕跡。吉娜羌寨位於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跨過寨前的小河,就是通往北川老縣城的必經之路,這裡原是安縣與北川縣的交界,很多到北川老縣城祭奠、考察、旅遊的人路過都要走進去瞧一瞧。震後,當地的居民搞起了民俗旅遊,每人平均收入整整翻了一番。在石椅羌寨,我們與幾位地震中失去親人和家園的老人攀談起來,他們租住在政府提供的過渡安居房中,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待著搬進新家的時刻。

修繕一新的石椅羌寨寨門。

吉娜羌寨裏的羌族姑娘們開心的織著羌繡。現在旅遊業已經成為羌寨的支柱産業。

羌族的羌寨中幾種不同字體的“羌”字。傳説因為被羊吃掉了經書,所以羌族人沒有文字。但又有一種説法,説失傳的羌族文字其實沒有失傳,那些經文早被心靈手巧的羌族婦女想出織腰帶的方式巧妙地保存下來,係在親人的腰間祈求平安祝福,因此而代代相傳。可惜傳到今天,只記其形,不識其意,只能辨識個別字符了。

羊頭是羌族人的圖騰之一,在羌寨隨處可見挂在墻上的羊頭。

坐在家門口編竹簍的這位老人今年70歲,因為堰塞湖險情搬到了政府為他準備的臨時安置房中,地震中,他唯一的兒子遇難了。聊天中,他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的新家就快要修好了。

這位老人已經年逾八旬,地震中失去了6位親人。但他告訴記者,這裡是自己的家,生活還要繼續。

    第二天,我們來到綿陽市南街小學,看到了震後由建行全體員工和共青團員捐資360萬元修建的新教學樓。上課時,教室裏讀書聲瑯瑯,下課後,操場上歡笑聲連連。每天中午,校園廣播裏會準時播出應對突發災害的注意事項,學校還會定期組織緊急疏散演習。校長告訴我們,學校裏有不少來自重災區的孩子和老師,目前他們心理已經基本恢復正常。

綿陽市南街小學始創于1906年。地震後,建行全體員工個人和全體團員捐款360萬元援建的綿陽市南街小學新教學樓,是目前綿陽市抗震等級最高、建築最牢固的教學樓之一。目前共有6個年級,3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100余人,在職教師97人。他們中有一部分來自“5.12”地震重災區。

     還記得去年到老北川縣城採訪,目力所及範圍內全是殘垣斷壁,碎石破瓦,場面令人內心異常震撼。此行過程中,無論是採訪還是聊天,我們都在刻意回避那段痛苦的回憶,但沒想到他們反而顯得更加灑脫,淡然的拋下一句那些都已經過去了,日子會越過越好的。回京前,朋友收到一位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親發來的一條短信,我的孩子下個月就要出生了,短短幾個字,流露出生命的堅強,明天的希望。

即將完工的新北川中學全景。

 本版文字/余江灝   攝影/余江灝 卿烈海(建行綿陽分行)

因版面需要,本期空間版塊將順延至519刊登,敬請讀者諒解。

 

附件下載:
4-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