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
西西弗與愚公
話匣子topic · 于褚
我家樓下有兩棵樹,一棵不是棗樹,另一棵也不是棗樹。
到底是什麼樹我也不清楚,也沒興趣弄清楚;引起我的興趣的是兩棵樹之間突然拉起一條紅色橫幅,上面寫的是“堅決打擊溜門撬鎖”。這標語令我想到,墮落是很容易的。
今年冬天大家一起去滑雪場玩,我因骨傷初愈,只能作壁上觀。我看著人們努力而忘我地向上爬去,然後笑著叫著從上面滑或者滾下來;接著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氣力爬上去,再興致勃勃地用少得多的時間滑或者滾下來……人人樂此不疲,臉上寫滿興奮與滿足。
於是有了兩點體會:第一,墮落比奮鬥愜意得多;第二,長時間努力奮鬥的結果,往往是瞬間的墮落。
但也不僅於此。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然後石頭滾下來,西西弗再不停地把它推上去,永無止境。在加繆的眼中,一位荒謬的英雄誕生了。“西西弗,這諸神中的無産者,這進行無效勞役而又進行反叛的無産者,他完全清楚自己所處的悲慘境地:在他下山時,他想到的正是這悲慘的境地。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識同時也就造就了他的勝利……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裏是痛苦地進行著的,那麼這個工作也可以在歡樂中進行……西西弗無聲的全部快樂就在於此。他的命運是屬於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荒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爬上山頂所要進行的鬥爭本身就足以使一個人心裏感到充實。應該認為,西西弗是幸福的。”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加繆的觀點:西西弗的幸福在於他藐視神明,仇恨死亡,對生活充滿激情;意識到荒謬的同時通過蔑視荒謬而自我超越,於是幸福産生於荒謬。但也不妨從一個更簡單的視角理解西西弗推石的痛苦與歡樂:因為他的工作是永無止境的,所以在他的意識中,推石上山和石頭滾下山都可以作為終極目標。當他把推石上山看作目標時,他是痛苦的;反之他將石頭滾下山看作目標時,他會是快樂的,他用推石上山的痛苦換取了看著石頭滾下山的快樂。
西西弗應該能夠意識到這一點,至少滑雪的人們是意識到了,所以會花錢跑到滑雪場,以百倍的努力爬上坡去,然後笑著叫著滑或者滾下來。雖然我們説重在過程,而實際上意識中的終極目標決定一切。假如人們意識中滑雪的終極目標是費盡氣力爬上坡去,則滑雪場的生意決不樂觀。
西西弗不是滑雪者,他永遠不可能滾下山後打道回府,他只能是個悲劇英雄。樂觀的英雄,那是我們的愚公。
愚公的與山抗爭,源於一個毫不荒謬的命題——山不會再增高而子子孫孫沒有窮盡。因此他是個樂觀的英雄。更重要的是,上帝對愚公的態度與對西西弗的態度全然不同。上帝能夠被愚公感動,派出兩個馬仔替他搬山。愚公比西西弗幸運,否則他的子子孫孫今天仍在挖山不止,並且免不了涉及國有土地資源和林權問題;若是計生幹部盯得緊,勞動力的有效供給也是一大瓶頸。
儘管如此,愚公仍然是我們的榜樣。據有人考證,“榜樣”這兩個字的起源,與牛馬幹活時脖子上套的那類器具有關,考出了“榜樣”與“桎梏”的血緣關係。這考證我並不相信,一來《説文》上並無此種解釋,二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誠然牛馬很有力量,還不至於無窮,只是比較聽從皮鞭的指揮。
悲劇英雄和樂觀的英雄産生於抗爭,和平年代似乎少出英雄與偉人。英雄與亂世同在。每每當國破家亡時英雄便應運而生,乃至於抽鴉片的,吃花酒的,放高利貸的,也可能成為英雄。其實我並沒有經歷過那樣的年代,這些都是電視劇告訴我的。
火到豬頭爛
體育漫談sport · 公孫欠諛
有人對南非的組織工作不滿,説是主體育場外面黃土飛揚,雜亂無章,像個工地。沒有覆蓋綠草,沒有安放雕塑,沒有綠樹成蔭,沒有花的海洋,甚至沒有城管開著綠化車唱著《好人一生平安》來灑點水。
南非世界盃開幕式可以用一個成語表示——乏善可陳。比賽前幾天,精彩場面不多,沉悶場面層出不窮,小喇叭震天響,血壓都吹高了。於是,批評聲又來了,要求國際足聯“叫停”小喇叭“嗚嗚豬啦”,布拉特很曖昧地表態,中心意思是:嗚嗚豬啦以聲波這樣的物理方式可以存在,如果以兵器方式干擾比賽,就將全面禁止,這句話等於白説。
燉肉的味道要到一定火候才會出來,火到豬頭爛,很誘人,對準備饕餮的人來講,不只是吸引!比賽打了6、7天,才聞出些味道來,西班牙對瑞士85年不敗金身成古董,在和瑞士纏鬥了90分鐘後,他們贏得了數據和古董,等世界盃結束後所有的隊員可以到馬德里統計局和文物局工作了。半個月前的歐冠決賽,巴塞羅那就是贏得了數據輸了比分,國際米蘭輸了數據,偷了便宜。西班牙怎麼都這樣,搞不懂!
看完阿根廷與南韓的比賽,我才明白,西班牙就缺乏那種一刀見血,一槍斃命,一棍打死,一錘定音的人物,局面顯示西班牙多次打到對方禁區,面對生鏟隊、緊逼隊、搶奪幫,肢體和精神都很糾結。阿根廷不同,馬拉多納這個神仙,把梅西挂到前腰上,再把伊瓜因頂在前面,叫南韓後衛進退不得,顧此失彼,隨後又用換上自己的女婿阿奎羅,可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至此,梅西、伊瓜因、阿奎羅組成了豪華的前鋒配置,阿奎羅還真不含糊,想老岳父之所想,急老岳父之所急,上場一分鐘就助攻成功,三大前鋒牙口犀利,吃嘛嘛香,場面好看不説,結果也很振奮。相比之下,西班牙,牙不好,胃口也不好!
央視韓喬生老師説“伊瓜因”,應該叫“玉觀音”,我覺得這個不能説,對神不敬,再説了神仙和足球沒關係,馬拉多納除外。
同一個晚上(這個晚上分別屬於17日夜和18日淩晨),“公雞哥哥”從理論上還活著,但肯定看不到天亮,也沒有力氣起來打鳴了。自從普拉蒂尼以後,法國就沒有君子了,自從齊祖以後,法國就沒有漢子了,亨利外型還算硬朗,裏貝裏會和沒有長熟的女孩睡覺,阿內爾卡永久退出國家隊,巴黎不革命不行了!
幾天前被南韓人打破神話的希臘人,又看見了神話世界裏的天使!小勝尼日利亞,這個小組的形勢很影響當事人的睡眠和神經,也為數學家增加一些工作量,例如:要算出大概十多種可能,得出不同的出線結果。對於尼日利亞,我覺得他們除了有一個好的守門員以外,其他沒有什麼可以圈點的。
天亮了,美帝國主義又來勾引我們的意志,NBA總決賽打第7場了,洛杉磯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他們又一次冠軍,波士頓的老人隊伍也準備來一個完美的謝幕。18日上午,答案揭曉,命運再一次眷顧了洛杉磯,波士頓人有些悲壯,體育比賽就是這樣!我看了一下數據,波士頓人有點像西班牙人。
地球的那面,南非睡了,地球的這面,美國醒了,地球的中間,睡著的是中國足球,半睡半醒的是中國籃球,清醒的是中國球迷!
為啥叫“遲塵”?
城裏城外emotion · 李莉
女兒大名“遲塵”,小名是“塵”字拆開:“小土兒”。
見過這名字的人,基本持兩種態度:或堅決反對,力勸改之;或讚不絕口,連連稱是。反對者十之有九,贊同者不足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常使我有天涯知己的感覺。一次,女兒在婦幼保健站體檢,那個護士連連説,這個名字好聽,好聽!當時我真想撲上去,擁抱她。
想起為女兒起名字,確實下了一番功夫。
丈夫姓“遲”,這“遲”同“吃”諧音,吃喝拉撒是件極俗氣的事情,古人就説過“君子遠庖廚”,何況稱名道姓這等大事?丈夫心虛,也懶得動腦子,一開始就把這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我。
想想,咱都是平凡的人,孩子即使青出於藍,也多半平平常常。再説,咱也不奢望孩子大富大貴,平平安安一生就知足了。所以,我先取了個“凡”字。雖説要做個平凡的人,也希望孩子坦坦蕩蕩,有浩然正氣,所以,我又確定了一個字“浩”;“牧”字我一直都很喜歡,那是我對童年生活的一種紀念,這樣就有了兩個備選名字:“遲牧凡”、“遲浩凡”。
回家徵求大家的意見,弟弟大笑:“姐,你真有學問,這名字還一問一答,用威海話説,就是,吃麼飯?吃好飯!”這兩個名字在大家哄笑中,被槍斃了。
我整天都在鑽研名字,一天,我深有感觸地對老公説:“真要感謝新社會,婚後,我還有個名字,如果是萬惡的舊社會,我豈不要叫遲李氏——吃驢屎嗎?”老公大度地説:“別擔心,如果那樣,我隨你,叫驢吃屎!”
不管怎樣説,對這個“遲”字我是越來越反感,便建議孩子隨我姓,法律上都規定男女平等,孩子既可隨父姓,也可隨母姓。老公一聽就不幹了,説大丈夫坐不改名,立不改姓,説姓遲就姓遲,改了沒法向家鄉父老交待。最後,丈夫還刻薄地説,你那姓太普遍了,喊你一聲“老李”,至少有一百個婦女答應,真是一呼百應,俺可不想讓孩子這麼俗氣。
直到女兒出生,名字還沒定下來,婆婆來伺候月子,可能料想到“遲”姓起名字的難處,老兩口在家已準備好了,同尿片一起帶來了:遲蓬生。意思是:咱姓遲,蓬萊人生的孩子。我一聽,也不甚滿意,就説:“這名字也太狹隘了,簡直是地方保護主義,咱都是中國人,不如叫遲華生——吃花生吧!”她老人家大笑,這名字也被否定了。
老公喜歡研究佛,嚮往禪的境界,一日對我説,就單取個“塵”字吧,“塵”字拆開,連乳名都有了。我們向她爺爺作了彙報,老人家連笑兩聲,説“好,好!大名是塵,小名是土,真是塵土飛揚啊!”我一聽,頓覺眼前一暗,黃沙瀰漫,鋪天蓋地而來,真沒想到俺這白白凈凈的女兒還有沙塵暴的效果。
其實,“塵”是佛教用語,指外界的影響,“遲”取意“遲鈍”,不靈敏的意思,“遲塵”的意思是:排除干擾,潛心修行,保持心靈的純凈,意思是一塵不染。
(建行山東省威海分行)
瞬間moment ·世博·等待
“世博會沙特館等待時間已經超過9個小時!”聳人的新聞標題、口口相傳的排隊之苦,讓許多中國人在世博面前望而卻步。據統計,日本世博單日最高入園人數曾達到80萬人次,依舊秩序而快速,而在中國,入園人數突破40萬人次時,等待已經變得漫無邊際。是什麼造成了等待的差別,又是什麼讓等待變得難以忍耐?世博的等待,全中國的思索。項光敬、張霞/圖
當洞察力被神秘的激情奴役
聊書齋chatting · 澹濘
在古代,那些逝去的哲人們的生平事跡全淹滅後,常常只是余留下一些説過的話,被人們記憶、傳頌。這些話似乎替代他們在人世的位置,繼續活著。這些話宛如他們的形象,被人們看見。人們心裏默念到那句話,眼前就會升起一幅這位哲人的肖像。一想起來就讓人笑意浮泛的20世紀美籍俄裔小説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生的思想及所為也刻畫在一句話裏:“風格和結構是一部書的精華,偉大的思想不過是空洞的廢話。”
作為小説家,納博科夫屬於福樓拜開創的小説藝術傳人。他們把小説視為一門藝術,一門有客觀手藝技能要求的語言藝術。其價值不在於要表達什麼,而在於構造出什麼。他們的小説都達到了詩歌的高度。但與19世紀的福樓拜他們對藝術抱持絕對的信念不同,20世紀歷經革命與戰亂的納博科夫對藝術本身抱有遊戲態度。他認為小説只是虛構,小説家的任務就是如何使用各種手段造假如真。他對各種小説筆法洞若觀火,他的小説中常有很多文體的戲倣。那些最悲傷、最詩意、最嚴肅的主題和筆觸和那些好玩的逗樂的戲倣交織在一起——悲傷中有滑稽,沉重中有輕鬆,極美中有事實和邏輯。最能代表這一點的是他的《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講的是俄國革命之後移居西歐的一對來往不多的同父異母兄弟中生活在法國的弟弟——當生活在英國的作家哥哥塞巴斯蒂安·奈特死後,為了給哥哥寫“傳”而了解到哥哥的生活。這是一部嚴格的真實小説。就是説其虛構是如此的精細,奈特各種生平活動痕跡的材料編織得如此複雜又確切,幾乎可做事實考證。這本小説的敘事框架就是弟弟在追尋哥哥生活的痕跡。這種精細的例子之一是小説中寫到的奈特生活的各個日期。這些日期自然地散佈在整個小説中,既多又準確,如真正的生活一樣互相驗證,可以據此編出一份奈特年譜來。比如1929年,6月奈特去布勞貝格,沒呆夠一個月,去巴黎一週,又回英國。六個星期後,9月又離開英國,第二年1月才回來。這些日期,度量生命的坐標,繁瑣又準確,唯有深愛的人或研究者與愛好者才會如此地孜孜以求。這些日期洩露了敘述者對逝去的哥哥那從未表露的強烈的愛。也洩露了作家艱苦的秘密:不僅是藝術家的語言塗抹,還是數學家一樣精確的計算與規劃。除了這份年譜的編造,他還編造了奈特的作品、疾病。這些作品與奈特的關係以及這些疾病的發展。
在這些可以如遊戲般耍弄的才子才華之外,納博科夫還有著詩人的優美與悲劇家的心懷。比如,小説一開始對奈特出生那天聖彼得堡的描寫,在枯燥瑣碎的歷史考證中,閃出一道詩歌嘹亮的高唱。還有那些製造出來的引文、書信、作品片段。而悲劇是納博科夫一貫的主題:內心神秘難以控制的激情的悲劇。奈特本來愛著深愛他美好的克萊爾,卻神秘地被邪惡可怕的妮娜吸引,而因此毀滅。一個如此聰明,有洞察力的作家,也只能被這神秘的激情奴役。奈特死後,已分手六年的克萊爾竟因悲傷而死,而妮娜聽到消息後,毫無所感,一如既往地尋歡作樂,竟然要勾引敘述者——奈特的弟弟。納博科夫的主題:人們總是屈從把自己引向毀滅的神秘激情。《黑暗中的笑聲》如此,《洛麗塔》也如此。
衡量一部小説的成功,無論是從敘述的完成、從戲劇的效果、還是從整體的結構,從意義的統一與深化來説,予人震撼的結尾都是一個標誌。這部小説,給出了一個最莊嚴、深刻、清晰又如夢一樣的終結,就是奈特的死。它宛如交響曲最後的樂隊齊鳴,讀完之後的沉默中,仍在耳邊繚繞、迴旋。這是一個偉大的總結,體現出多方面的才華,即使在這一時刻,納博科夫還是不忘來一個誤會的插曲——唯有偉大的小説家才能寫出這樣的結尾。
小處大文章(十)
布萊岑海姆的
小小説story · 俞天白
布萊岑海姆是德國萊法州州府美茵茨市的一個社區,在萊茵河畔,離歐洲交通樞紐法蘭克福和歐寶汽車總部都很近。在佈局上,她具有歐洲城市的基本要素:教堂、廣場和市政廳以外,也有普通城市的中心格局,即一個頗具氣派的十字街口,四週擁有銀行、郵局、超市、藥房、書店、麵包房、肉鋪以及咖啡屋。櫥窗裏展示著商業時尚,霓虹燈點綴著夜色;寬敞舒適的有軌電車、公共汽車按時到站;在上下班高峰,款式各異的小轎車可以將城市感覺延伸到十字街口那一端:綠蔭掩映下獨院式洋房內靜謐而安寧的生活節奏。但駐足仔細看看沿街的建築,想想與獨院式洋房相連接的大片平整的田野,就會聞到一股逝去不遠的鄉村氣息,聽到了十字街口後面歷史的回聲。沿街的都是兩層樓房,款式雖然各具個性,但有兩個特點是相同的,都有一個裝有兩扇大門的小院,小院旁邊都有一幢與居家不同的建築,陡峭的坡頂上,立著一兩個煙囪似的透氣囪,立面上開著小窗子。如果走進去觀察一下,就會明白,這院子本來是拖拉機的停放處;旁邊的房子,原先是封閉的糧倉!
原來,若干年以前,布萊岑海姆是農家聚居的自然村落。她的原生態,至今還能在那十字街口附近不期而遇:一些大門上,一塊塊臨時懸挂的木牌,上面寫著:馬鈴薯、洋蔥、雞蛋、卷心菜……及其單價。
我們旅德期間,便住在這兒。房東是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是一位農民的遺孀。她把農家房子改造後,租給了不同國藉的三個房客,其中包括我們一家。不過,她絕非我們印象中的老農婦。不是因為生活富足,家庭設備現代,而是她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透露出她十分自覺的現代城市居民必須具有的公民意識和法制觀念。這一點,我夫妻一到,在此住了多年的兒子,就關照我們許多規矩,這些規矩,對我們來説都是小事,並沒有真正放在心上。可是,她就讓我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那天,我們吃完晚飯,照習慣,把所有垃圾往馬夾袋裏一裝,丟到院子裏塑膠垃圾桶裏就算完事了。不到一個小時,卻聽到了叩門聲。原來房東老太太找到府了。她提著那只垃圾袋,哇哩哇啦地對我們説什麼。我們聽不懂德語,但從神色上看得出來,是嚴厲的,問題就在我們丟的那只垃圾袋上。直到隔壁兒子過來,才明白我們沒有按規定對垃圾分類!
本來,我以為規定歸規定,做歸做,反正是丟進垃圾桶的東西,誰會去計較?在中國不就這樣的嗎?都習以為常啦。可是,丟進了垃圾箱的臟物,她偏要到府來計較!
我們只好一再向她表示道歉,然後把垃圾袋收下重新分類。
從此,我注意起她的行蹤來了。發現她經常親手打開擺在小院子裏的垃圾箱,甚至將上半身探進去,檢查房客所拋的垃圾,是否按照垃圾管理辦法分了類,然後,就像對待我們這樣,殺到府來,不厭其煩地指點房客如何對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塑膠和玻璃嚴加區別。對她來説,向環保公司矇混過關,哪怕一次,也是十分可恥的。
應該説,對這些生活瑣事,她表現的,全是一個市民的自覺。如果一涉及到法律,她便服從法律,絕對放心地交給了法律去處理。有一次,我們用電爐炒菜,滾燙的平底鍋將地板燙壞了。這是必須賠償的。在德國裝修居室費用高得嚇人,裝修一個衛生間,光是工資就得五千歐元,相當於五萬人民幣。房東老太當然不會輕易放過,好在我兒子早就買了保險,她一聽保險公司會來處理的,就毫無爭議地認可了。應該説,她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從農婦轉化成城市居民的一個典型。這和眼下中國情況有頗多相似之處。
這是歷史性的大轉化。而這種轉化,正是從這些“小”事體現出來的。
- 附件下載:
- 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