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
從菲律賓的慘案説開去
話匣子topic · 羅劍
在結束一天的工作時,我突然從電視機中看到到了香港同胞在菲律賓被劫持的新聞,一個55歲的前警察為了官復原職鋌而走險製造了一幕慘案,有8名同胞遇難。在為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之餘,整個過程也引起我的反思。
因為有現代的傳媒手段,我們目睹了菲律賓警察的危機處理過程。倖存者和專家指責菲律賓警方在處理危機情況時不夠果斷,行動緩慢,而馬尼拉警方負責人也表示“我們在處理能力和戰術使用、或採取的方案上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我們中國人常説“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相比之前國內若干警察擊斃綁匪成功解救人質的情況,這次危機處理中當地警察表現出來的能力,在很多國人看來相當的業餘,用中國軍人的話説應該是“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最好的反例了。可是在指責別人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呢?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報道,決口的唱凱堤並非是水泥石頭構造,而是土質結構,只有堤壩上面有少量鵝卵石,誰都知道這樣的堤壩很成問題,但它卻是“連續加固了四年”;當年的“隴上桃花源”舟曲因為大規模的砍伐,變成了荒山禿嶺之地,在汶川地震之後,就有專家建議搬遷以避免地質災害,可是因為“縣財政十分拮據”,無力承擔8000萬元的費用而影響了這一進程。
狄更斯的《雙城記》其中有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在經歷了這麼多以後,我忽然發現這句話是那麼的適合今天的中國。我們的GDP已經超過日本,中國也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是如果在“可持續發展”已經不是一個生詞的今天,我們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乏前瞻性的失誤,帶來的可能更多是危機四伏。
也許有人會説,我們的改革開放做的都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哪有可能會前前後後都考慮清楚呢?
的確,改革是沒有現成的案例可以參考的,可是我們以為自己的長遠健康而鍛鍊身體的思維來看,很多東西其實是可以考慮清楚的。
誰都知道堤壩用水泥石頭比土質結構好,可是為什麼加固來加固去用的還是泥土呢?誰都知道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都知道森林對水土保持有好處,可是舟曲怎麼在八十年代還在繼續砍伐那一顆顆粗壯的大樹呢?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經濟食物鏈”中,這個鏈條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我們整體的困境,為了我們自己的長遠利益,我們應該主動去維護這個鏈條的健康。往牛奶里加東西的奶農,看起來當時是讓自己多賺了錢,媽媽們都不再購買國內品牌的奶粉的時候,他們的牛奶還那麼好賣嗎?賣小龍蝦的商販用洗蝦粉洗蝦的時候,看起來節約了時間,讓小龍蝦更好賣,可是當很多人因為吃了龍蝦而出現不適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客戶光顧嗎?
為了我們自己,多為別人考慮一些吧!
等待玫瑰的綻放
體育漫談sport · 楊陽
在以0:3輸給巴西女排之後中國女排最終以2勝3負的成績鎖定了本屆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的第四名。賽後右臂和左腿纏著厚厚繃帶的女排姑娘王一梅一個人靜靜地站在場邊,像一名身披鎧甲的古羅馬角鬥士,渴望戰鬥卻又害怕失敗。有人説今天的中國女排需要女排精神,但看到已滿身傷痕纍纍的王一梅,我知道,中國女排現在還一息尚存的也僅是女排精神了。
中國人對女排是有著特殊感情的,29年前,我們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還處於萌芽階段,我們還算不上體育大國,但有這樣幾個姑娘卻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了中國,也讓中國人在電視機前有了期待。中國人在體育項目上一直被別的國家嘲笑搞不了大球運動,1981年的日本女排世界盃,中國人用7戰全勝的成績向世界證明我們的大球和小球一樣精彩。孫晉芳、郎平、張榮芳的名字開始家喻戶曉,女排運動成為了中國人的驕傲,她像一張名片,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頑強拼搏的鬥志。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據父母講,每到了有中國女排比賽的時候,都會被他們抱著還在咿呀學語的我,坐在家裏那個不大的黑白電視機前,陪他們一起歡呼,一起跺腳。也是從那時起中國女排開啟了前無古人的五連冠時期。直到今天,在提起女排時,還有一些人會情不自禁的提起五連冠時期的女排,因為那裏有幾代人共同成長的回憶,同時也夾雜了他們在那個特定年代的奮鬥經歷。女排成為了一種堅強不屈、永不服輸的精神象徵,甚至是一種民族氣節從賽場內逐漸向賽場外傳遞。
女排運動漸漸被賦予了太多作為一項競技體育運動之外的東西,姑娘們也承受了許多成績之外的壓力。在五連冠之後,由於新老交替,體制改革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們的女排從此離開了世界冠軍的行列,這一別就是17年。也許只是巧合,當人們開始淡忘女排精神時,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日本大阪體育館上空奏響的時,當陳忠和和他的女弟子們站在03年女排世界盃的領獎臺上時,許多守候在電視機前的人落淚了,因為他們知道這裡曾經是女排姑娘們夢開始的地方。我們的女排又回來了,在04年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賽場上,姑娘們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在0:2落後的情況下完成了驚天逆轉,時隔20年再次站在奧運賽場的最高領獎臺。而這樣的勝利也遠比一個3:0所能帶給大家的激動要來的多,現在我都清晰的記得在淩晨3點鐘我從沙發上躍起時的樣子,相信在那個深夜很多人有著和我一樣的經歷。
這樣的勝利並沒能維持人們太久的興奮,人們普遍都覺得女排想要重塑當年的輝煌還要有很艱難的一段路要走。很快,又是一輪新老交替,教練組變更,女排的麻煩又來了。09年亞錦賽中國女排在蔡斌的帶領下輸給了要比自己矮一頭的泰國隊,引起了國內一片譁然。而就在剛剛結束的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上,女排姑娘們也是贏得艱難輸的徹底。面對這樣的女排,如果不是資深球迷,相信很少會有人把她們認全。女排到了又一次休養生息的階段,通過這一系列的比賽女排暴露出了後備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老隊員退役新人不能馬上頂替,人才斷檔嚴重。看看我們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這些傳統強項之所以能長時間保持世界領先水準,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它們的發展模式處於一個可持續的迴圈中,後備供給充足。女排想要重回世界前列,靠的不光是體制上的改革和對女排精神的堅守,對青少年的培養一定要納入女排長期發展規劃中。
如果説6年前的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逆轉俄羅斯奪冠靠的更多是實力的話,那麼這次在家門口舉辦的世界女排大獎賽姑娘們交出第四名的答卷靠的更多就是運氣了。女排精神雖作為一種不屈不撓的鬥志被姑娘們在賽場內外傳遞,但它也不可能逃離競技體育的規律,姑娘們可以輸,只是這次希望姑娘們不要讓喜愛她們的人再等上17年。
高溫遊上海
城裏城外emotion · 馬茵
堂妹一家來上海看世博,
上午9點,我們來到位於浦東陸家嘴的環球金融大廈。選擇這個時間上環球金融中心的觀光層,是考慮在環球金融中心觀光大廳俯瞰四週,最壯觀的景色應該是大廈西面的浦江兩岸。此時登高朝西看,看到的建築應該正好是迎著東面升起的太陽,這樣的視覺效果是最棒的。登上建築主體高度達
結束環球金融大廈的參觀,我們乘地鐵三站去位於浦西南京西路的上海杜沙夫人蠟像館。堂妹全家可以跟名人來個“親密接觸”,另外則是這個時間段艷陽高照不合適在室外遊覽。
看完蠟像12點多,不想為了找吃的多走路,就在大廈底層的“林記潮美味”解決。接著我們乘地鐵一站去四川中路一家服裝店,一則這家店有價廉物美的衣服,二則這家店裏有休息的地方可躲避午間灼人的烈日,最重要的是這家店的位置在此次遊覽線路上屬於“途經”,高溫天必須少在太陽底下行走。
下午3點半,我們精神飽滿地踏上下半段遊程。出門不遠就是南蘇州河路,緊鄰被稱為外灘源的原英國領事館建築,左前方是承載著上海百年記憶的外白渡橋。踏上外灘新建成的觀景平臺,歷史感和時尚感撲面而來。這邊的萬國建築群背著陽光顯得格外沉靜內斂,對岸的東方明珠及陸家嘴建築群在陽光照射下分外明麗奔放,不同光線與新舊建築物的內涵竟如此契合。外甥女直喊:太震撼了!
純凈的天色,壯觀的景色,讓我們全然不覺高溫。在外灘金融廣場看了新落成的“外灘金融牛”後不知不覺已5點多。乘外灘觀光隧道的觀光車再次來到浦東,東方明珠近在咫尺。濱江大道沿黃浦江而建,可以遠觀萬國建築群。6點半,落日余暉將江面染成一片金黃,暗紅夕陽襯托著外灘萬國建築的剪影。在濱江大道喝著咖啡,欣賞著每分每秒都在變幻的落日景色,我訝異自己第一次發現上海的落日也是如此美不勝收。天色漸暗,微風吹拂,對岸的“萬國建築群”逐漸被燈光點亮。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海關大鐘準點報時,悠揚的東方紅旋律和著輪渡的汽笛,浦江夜色百倍動人。
位於陸家嘴中心地區的環形天橋——“明珠環”成為遊程的最後一站,當天行程也如環形回到原點,不同光照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截然不同。高溫下的上海一日遊,結束于我們在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夜色中的身影。
(建行信用卡中心)
瞬間focus ·心望
九月是開學的季節,是某種一元復始的起點。學生們升入新年級,而孩子們邁進幼兒園這第一道社會的門檻。在北京明天第一幼兒園門口,家長們目送著自己的孩子,第一次離開自己的雙臂,踏進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裏。對孩子人生第一步的殷切,將孩子初次向外推出的無奈,在放手中化為了初秋裏的第一縷風。張霞/圖
目送,與生命和解
聊書齋chatting · 洪麗霞
獨自出行,至昆明轉機時不經意間邂逅了龍應臺的新作《目送》,欣然攜之同行。候機時翻閱書序《你來看此花時》,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躍入眼底——“我喜歡走路。讀書寫作累了,就出門走路。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個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要真正的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約會。”不禁會心一笑。
在他鄉的初夜,捻亮燈,攤開書,靜讀放置篇首的同名文章《目送》,作者敘寫自己送兒子華安去上學,一開始手牽著手穿過幾條街,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兒子往前走,不斷地回頭;待到華安十六歲赴美去做交換生,卻已是很明顯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了,一直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再往後,兒子就讀她任教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乘母親的車。此種落寞,讓她回憶起自己當年由父親送去任教大學報到,直到小貨車轉彎不見,她還站在原地;多年後,父親在醫院的最後時光,她默默看著輪椅上被護士推走的背影;直至最後一次深深地凝望,目送父親的棺木緩緩滑入火葬場的爐門。
文中和文尾兩次使用了同樣的段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兩次“目送”,前一次是成長,後一次是永別,3頁清淺的文字,卻讓我的情緒無法安置。
這本書一直陪我在路上走,每個夜裏總不忍釋卷,卻又不捨看下去,怕看完就沒有了,這是久違的讀書感受。踏上歸途的那日,讀到《山路》,“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心間的孤單和憂傷一點點釋然。儘管與龍應臺先生存有近20歲的年齡差距,當我步入四顧蒼茫的年齡,遇見《目送》,溫婉、沉靜,聽一個柔情百轉的老師娓娓講述“生死大課”,何其有幸。
龍應臺先生的早期作品《野草集》關注社會公眾領域,“字裏行間充滿了濃重的歷史深度,兼有胡適的感性與魯迅的理性”。近作《目送》關注的是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但處處都有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書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龍應臺承認《目送》在她年輕十歲時是寫不出來的,而我也承認在我年輕十歲時是讀不出《目送》中蘊含的思想深度與情感濃度的。周國平先生曾説“讀書是與大師的靈魂進行交流”,我以為讀書要達到那樣的境界,讀者理應同樣具有時間的歷練和反觀人生的靜思。
讀完《目送》,幾乎過了整個夏天。帶著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龍應臺先生能用冷靜隱忍的筆觸,以真摯樸素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心路,分享生命中私密、深埋、不可言喻的感情。讓身兼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我們逐漸明瞭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堅定前行,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與生命和解。
小處大文章(十四)
酒店裏的地牢和皇宮前的大風車
小小説story · 俞天白
羅馬夠現代化了。但駕車在羅馬馬路上行馳,總會在一群漂亮的現代高樓之間,兀地聳立起一大堵殘破的紅色磚墻,僕僕風塵,卻驕態可掬,説不定是某古建築的殘垣或古羅馬輸水的高架渠道。走進店家,也會與古跡不期而遇。就説拿沃納廣場附近奇特納小街的奇特納酒店。在羅馬,這並不是有多少身份的酒店。它就憑藉它的古老,讓顧客陶醉。它開張于1732年。在羅馬,資格不算老。不過,你如果有此雅興,老闆會在你用餐之前陪著你,拿更古老的歷史讓你一飽眼福,過一過尋古探幽之癮。先看地下室裏的地下室。那是七八個平方米的一個小間當中的一眼井。有井臺,井臺上有鐵銹斑駁的井架,此井鑿于西元四世紀,至今不枯。據説美國迪尼斯公園裏有一個童話,就取材於此。進口處裝有鐵欄柵門。原來,這裡還曾經充當過地牢!三、五級臺階之上,就是地下室酒店的店堂。因是古跡,更因為過於潮濕,如今僅供展覽。酒桶、酒甏、餐桌,都是古物。甚至給客人撒尿的陰溝洞洞口,至今仍保留得完完整整的讓人觀賞。它依舊可通臺伯河。墻上有彩繪,色彩僅能讓人朦朧辨認,卻拒絕耗資耗力去整新。鑲著多塊大理石,鐫刻著此店的歷史,使用的,竟是早已無人可以讀懂的古羅馬方言!充分使所有顧客心滿意足,認定在此丟下這一筆錢財是值得的。
如果説,奇納特酒店是為了招來顧客,那麼作為普魯士驕傲的發祥地菠茨坦一些景觀中的細節,則給了人太多的感慨,太多想像的空間了。
對於一般人而言,波茨坦的聞名於世,是因為曾經決定德國命運和二戰走向的波茨坦會議,就在這個小城舉行。如今,已成為一家農莊的會議舊址,依然完整地保存。如果佇立在二樓那一間會議室裏,可以憑你想像,去遙聽蘇聯的史達林、莫洛托夫,美國的杜魯門、貝爾納斯,英國的丘吉爾、艾登和艾德禮……這些決定德國和世界命運的巨人的聲音;然而,對於我,在普魯士的這個發祥地,卻被享有“北方的凡爾賽”之稱的這座古城的一些細節所震憾,讓我強烈地感受到普魯士民族崛起于歐洲、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那是一座昂然挺立於無憂宮入口處,與無憂宮表示平等氣派的老磨坊,還有那架巨大的,刻意把老磨坊風姿展露無遺的大風車!
無疑,無憂宮,作為威廉皇帝的行宮,是奢豪的,搬用“金碧輝煌”“盡善盡美”等成語,都不足以説明當年普魯士統治者的富有,不足以説明他們權威之無所不能、無所不盡其極。就像今天的中國,什麼都是以進口為優一樣,宮大門以及宮內主要地方的文字,都是用法文書寫的;無憂宮也是古老的,不説別的,就説座落在林木深處的一座“中國屋”裏那些用黃金打造的中國男女形象,就可知他們對於東方之國的一無所知。讓今天中國人看了發笑。在建造這所宮殿的時候,皇帝威廉一世覺得附近這一座磨坊太煞風景,太影響它的形象了,便開出了高價,要收購它,然後把它拆掉。誰知被老磨坊主一口拒絕了!威廉一世大怒,下令強制拆老磨坊。老磨坊主同樣怒目以對,一紙訴狀,將威廉一世告上了法庭,其時,威廉一世正授予司法獨立審判權,法院自然公正地判決了老磨坊主勝訴!於是,這一座老磨坊,就這樣虎口脫險,“恢復”了“原貌”,至今仍在轉動的這架大風車,就成了德國司法公正的一個象徵,成為不管手握多大權力、擁有多麼巨大的財富,都必須敬畏法律、堅守法治和尊重民權的一個縮影。
面對著它,人們完全理解,勃朗登堡門上的駿馬所負載的飛輪,始終嚮往勝利女神柱,因為他們堅信這個傳統的力量:始終敬畏大煞無憂宮風景的這一座大風車!
勝利女神站在高高的紀念柱上,張開一雙金翅,迎接的,正是他們!
- 附件下載:
- 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