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薄發的成功之道——訪建行黑龍江省牡丹江分行理財中心主任苗冬順
■ 本報記者 張小雅
“怎樣才能到達財富自由的彼岸?”
在1989年之前,對於不到20歲的苗冬順而言,這是個想都沒想過的問題。“我父母都是工人,對錢的概念沒有那麼多,到銀行之後才逐漸對‘富裕’有了概念,那時候連50元面值的錢都沒有,有些儲戶來存7、8萬,覺得就是天文數字了。”
但也正因為年輕,也才對物質渴望有更高的嚮往。當時作為儲蓄所長的他,除了忙於銀行的吸存、放貸和員工管理,也忙於融入客戶的生活中。他身邊的客戶以生意人為主,雖然距離自己的“第一桶金”還遙遙無期,但苗冬順卻樂於幫助客戶淘金。
1989年春天,牡丹江百貨大樓改制後,要將櫃檯出租,3500元一個。苗冬順的幾個客戶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向他諮詢。他了解到這種做法在當時南方已相當普遍,所以便建議客戶租下。有個客戶一下租了5個櫃檯,隔年租金就翻番甚至達到上萬。另外一對兄弟,將平常做生意的錢都存到了苗冬順那裏,陸續攢到5萬的時候,兄弟兩人想做一批四特酒的生意,也來諮詢苗冬順。當時這批酒因為使用汽車運輸,所以比市價低了40%。苗冬順覺得有盈利空間,可以一試。但是等拿到貨後發現不少瓶塞在運輸過程鬆動了。正當兄弟倆決定以降價促銷的方式處理掉這批酒的時候,苗冬順卻堅決制止了,“人家一喝沒有味兒,你説你咋在牡丹江混啊?”他建議再花2000塊錢將每個酒瓶重新密封。在推銷過程中,苗冬順還建議他們直接推銷給酒店。最後,兄弟倆用5萬的成本賺回了12萬。
客戶的信任使得苗冬順在擔任儲蓄所長期間已經“聲名遠播”,口口相傳的好口碑讓越來越多的客戶來到他的儲蓄所。這期間,苗冬順的業績一直非常好,獎金也開始豐厚起來。但離“財富自由”的目標還很遠。
還是1989年,苗冬順到北京出差,偶然在新華書店看到一本名為《儲蓄心理學》的書,本意是想更好了解儲戶心理,從而提高服務,沒想到無意之中卻為他打開了財富之門。書中提到如何從工薪階層邁入富人行列,其中就有“打理資産,對收入進行合理分配合理增值”這一條。苗冬順感覺這種最符合他的現實狀況,便萌生了理財的念頭。
雖然當時獎金不少,但作為投資本金還差很多。在父輩的眼裏,投資並不是正當的賺錢之道,況且這筆錢是“留著給苗冬順娶媳婦用的”,所以磨了三個月,父母才答應借他5000塊錢作為啟動資金。
最初的三年,苗冬順走過很多彎路,既盲從、也激進。大家都買深發展,他也跟著買,但是為什麼會漲為什麼會跌就不知道了。虧的最多的時候5000塊只剩不到2000,感覺虧欠父母的苗冬順就在業餘時間買各種書、報紙,尤其是刊載企業報表數據的報紙天天研究到後半夜。“看庫存、看應收賬款,觀察一段時間再説。”往後每年春節之前,別人因行情不好都減倉的時候,苗冬順就開始研究企業報表,如此操作了3、4年。“當時就這樣選了一個大家都不看好的醫藥企業去投資,賺了兩三倍。”苗冬順的第一桶金就是這樣淘來的。“那時沒有電腦,都是自己畫K線圖,填完單子後送過去,結果回來一看價格又漲了,還得重新畫,所以到現在我對K線圖的感覺都比較好。”
往後的8年,苗冬順的投資都沒有出現大的虧損,但97年的跟頭讓他差點選擇放棄。“我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後可能更注重實戰經驗,理論比較欠缺。遇到大波動時,會發現可供支撐判斷的理論依據很少,所以心裏不是很托底。” 香港回歸,市場普遍認為會有一波行情,苗冬順也這樣認為。但回歸之後,證券市場一路下跌,投資過度的他損失慘重。“我會懷疑自己是判斷失誤還是能力不夠。”這之後,他便買來各種書籍進行理論學習。2006年,總行對客戶經理進行統一考試,作為儲蓄所長的苗冬順也參加了,並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通過。
8年的實戰經驗加上9年的理論充實,17年的準備終於有了用武之地。2006年,牡丹江分行成立理財中心。苗冬順毛遂自薦並順利應聘副主任。對行銷部門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客源。可對苗冬順,這都不是問題。因為租售櫃檯賺錢的客戶,因為四特酒生意賺錢的客戶,全都跟隨苗冬順來到了理財中心。他手裏現在資産過千萬,過億的客戶全都是這些客戶為他介紹來的。這些客戶在2009年,為牡丹江建行帶來了2172萬元的代銷基金收入,而工、農、中三家銀行的總和,也只有1368萬元。
近四年,也是苗冬順自己在投資領域收穫頗豐的四年,尤其是經過08年的洗禮後,之前的沉澱和積累全都得到了回報。07年11月到09年1月,他每天的平均睡眠都不到4小時。一位大客戶在奧運期間的損失達到了2400萬,“這在牡丹江就是一棟不錯的商品住宅樓的價錢”。苗冬順經常想著這棟瞬間蒸發的樓,每天都會分析某只股票和基金漲跌幅的相似度,這讓基金公司的研究總監都“汗顏”。結果,那一年苗冬順所有的大客戶都是正收益!這次動蕩,讓他更注重風險的可控性,也讓他自己的財富呈幾何增長。“當初5000塊起家的窮小子,也早就賺到了‘天文數字’,到達了財富自由的彼岸。”
記者的話: 整理錄音時,苗冬順多次提到“人不能貪婪”,在賺錢上如此,投資上如此,工作中也是如此。他坦言,一個工人家庭的孩子,如果有機會走仕途的話,可能會不顧一切往上走,但是他不會選擇這條路。“人生短短幾十年,在有能力做決定的時候做一些不後悔的事。”我想也正是這些不後悔的事,讓他能夠達到今天的高度,收穫所有的回饋。
- 附件下載:
- 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