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師手記
■ 孫朋莉(建行濟南財富管理中心首席理財師 )
作為建行濟南財富管理中心的首席金融理財師,也是國內較早系統學理財、幹理財的第一代人,孫朋莉接觸了眾多的客戶,她把日常遇到的情況作了記錄,與大家分享個人觀點,在本欄分兩期刊登。
客戶往往指定要買哪類産品,卻從不考慮這些産品是否合適自己。
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客戶,他們來到銀行非常自信,往往指定要買哪類産品,但問起是否適合這類産品的風險承受卻沒有答案。提起理財,一些人就會想到,投資理財不就是將100萬元如何變成1000萬嗎?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不少人在股市神話、郵市神話和匯市神話的誘惑下,做起了一夜暴富之夢。結果可想而知,一種是來了好運氣,初涉市場便中了頭彩,從此便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最終很可能輸個精光;另一種是,下得海來,即被海水嗆了個夠,投入的資本大幅縮水,非常後悔,從此小心翼翼,不敢輕言投資。因此,對投資者來講,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高回報必然伴隨高風險,期望自己獲得高收益的同時,需要明確自己是否能承擔高風險才行。
理財的最終目的是消費,不然錢的多少也只是個數字。
投資紀律就像做事原則,是需要堅守的。簡單來説,投資紀律就是,該做什麼的錢一定要放到該做的事情上。比如,理財的目的是什麼?有人説是為了發財,這是不對的。理財的最終目的是消費,不然錢的多少也只是個數字。從時間上看,理財的長期目標是實現財務自由,中期是子女教育金、父母養老金的儲備等等。一條很重要的投資紀律就是:千萬不要將自己的生活備用金用於風險型投資。
2007年的時候,由於長期壓抑的百姓理財需求和市場需求的集中釋放,很多人的投資熱情都爆發出來了,導致很多不理智的投資者進入市場。曾經有一對老夫婦,多次來諮詢基金,當時我是極力勸阻他們購買風險高的股票型基金,並且建議如果非要購買,一定要控制在總投資量的20%以內。就我看來,老年人最主要的財務目標是保證晚年生活不出現大的經濟波動,我的建議是,年輕時身體健康、事業再生能力強,無牽無挂,在個人投資的安排上盡可大膽往前走,做個進攻型投資者。到中年時,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重,正是事業和財富的收穫期,應做攻守兼備型投資者。等到老年時,已進入賺錢的低谷期,同時進入被動消費(日常生活消費、醫療保健消費)的高峰期,應做防守型投資者。如果不遵守投資紀律,一生中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養老錢、看病錢,丟到風險投資市場很有可能就不見蹤影了。
閱讀提示:本欄目在今年陸續刊登了“巧用信用卡”、“社會責任投資”、“見證全球機遇”專欄,第四季度將繼續“客戶經理之聲”專欄,主要為理財理念的傳播和銀行産品服務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