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
1+1>2
話匣子topic · 于褚
一位大學生參加《復興之路》的演出,光顧了人大會堂的衛生間,後來便不無自得地向人説起:“你見過那麼多將軍在一塊兒撒尿嗎?”
我想這話決沒有對將軍不敬的意思,反倒表達出由景仰而生的幸運驕傲之情;只是用以表達的內容有些超乎常規,需要將軍們和我們大家逐步適應。另外我以為這話也包含了一定的哲理性,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量變質變條件轉化等等方法論。將軍固然很了不起,古往今來卻也並非鳳毛麟角,軍人或立下赫赫戰功,或身有一技之長,又或者因為別的什麼關係,當上了將軍,總之是有這麼個群體的。至於人們在一塊兒撒尿,則更不是什麼稀缺資源,到公共衛生間去,便可免費觀看此景。然而那麼多將軍在一塊兒撒尿,誠然就是蔚為壯觀並且難得一見的景象了。這必須具備特定人物、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的諸般條件,還要將軍們一起有內急的需求,缺了任何一個條件,便都有可能埋沒此景;而一旦這些條件湊齊了,效果就是驚人的。
大約這就是所謂的1+1>2吧。比如北京崇文區併入東城,宣武區併入西城,是謂“不要文武,不是東西”,據説其效果就是倍加的。有人説崇文和宣武代表了南城文化,與東西城合併後這文化將不復存在。其實不過改了個名而已,何況舊京故老相傳,北京前三門東叫崇文西叫宣武,於是紫禁城中明有崇禎清有宣統,兩個門就是章魚哥,預測了兩個亡國之君。其名不祥,留之何益?抑且老北京流傳的一句話叫作“東富西貴南賤北貧”,對舊京人口的階層分佈作了描述,其中南城的評價著實不佳。“南賤”的提法,是把天橋説相聲的與八大衚同混為一談了,這反映出舊時代的偏見。不過還有一句流傳的話叫作“卑賤者最聰明”,因此“南賤”雖然不中聽,畢竟智商是高的。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靠了高的智商買房子置地,甚至別墅也要建,一步步的高貴起來;熬到“守得雲開見月明”,為人上者奈何不敬?無奈“高貴者最愚蠢”,由賤而貴,智商卻不免高開低走起來,竟然鬧出與媒體見陣的無厘頭。須知當年梅蘭芳請客,一位名記不在被請之列,不久報端便出現了梅與某軍閥的合影。堂堂梅大師也只有單獨給那位名記另開一席,以贖前愆。
所以梅老闆是特例,高貴而又聰明。意氣用事者跳河一閉眼,天下事有公等,徹底不操這個心也就罷了,可免不了還要顧慮人言後果,結果其實殊難逆料。端午節時大家聚會,有人説,若非兩千多年前的一次跳河,就過不成這個節。於是共同舉杯,慶祝跳河。可憐三閭大夫投河投出這麼個結果,我若在場定當勸阻,不過估計拉他不住。漢代《箜篌引》唱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這是擺明瞭不想活的,“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只是拿他也沒有辦法。卻還有不想死的,同樣也拿他沒有辦法。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説,某公為明末諫官,曾扶乩測壽數,神仙判他某年某月某日死,結果到期未應,還在清朝當了大官。此人於是質問神仙,責其無驗,神仙判道:“君不死,我奈何?”原來那神仙原本測他死於明崇禎煤山上吊當日,也就是説他應該殉主;但是他不死,還在別朝當大官,神仙也無奈其何。一個是墮河而死將奈公何,一個是君不死我奈何,誠所謂要死要活,奈何奈何。文強案一審判了死刑,他的辯護律師説,文強不想死,他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很想活下來。可惜當初他幹的是要死的事,死到臨頭又要活,死去活來的,也只有徒呼奈何了。
雖説要死要活奈何奈何,人命關天的事,總還要採取點措施。我曾提議富士康把廠房和宿舍都改建成平房,從條件上消除隱患。有人卻説,富士康在大陸員工有四十萬,要多少平房才能裝得下?我倒覺得這不是什麼難題,想當初秦將白起一口氣坑了趙國降卒四十萬,這可是兩千多年前的技術呢。
請先學做人,再來比賽
體育漫談sport · 易芳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當功,太極八卦連環掌,中華有神功。
中國功夫聞名世界。注意,這裡要用“聞名”二字,而不是“享譽”什麼的。實在是在筆者看來,中國功夫沒從什麼正面渠道露面太多,反而是在不適當的場合裏屢屢一鳴驚人。
群毆中,勾拳、飛踹、鐵頭,無所不用其極。朱芳雨(多麼詩情畫意還有點女性氣質的名字啊)拳頭正中巴西球員頭部的一張照片裏,那完美的肌肉線條和兇狠到位的表情,簡直讓筆者感嘆,就從來沒見過中國男人這麼孔武有力過!太給力了!
武鬥過後,比賽取消,骨折的骨折,禁賽的禁賽,在剛結束的世錦賽中奇跡般地“被出線”之後排名第16的中國男籃簡直堪比一場民間大戲,只差再給他們一個大鐵球,他們就能在裏面飛檐走壁了!
成績差、能力差,這還是體育和賽事層面的問題,但是不要提體育道德體育精神,在中國運動員身上,屢次三番連做人的基本道德都看不到。在此次群毆過程中,巴西主教練帶領巴西全隊隊員向在場所有的中國觀眾鼓掌。情何以堪。如此被世界奚落的道德素質缺失,讓中國體育界變成了“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因興奮劑禁賽的消息並不少見,但如此匪夷所思的案例恐怕只出現在了中國。而當這樣的消息出現時,我們甚至不願意去辯駁。更願意的反而是説一句“國人百毒不侵”。
很多年以來,我們一直不知道像中國男足這樣的運動群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成績就是上不去。後來我們知道了,知道的先是黑哨假球,然後是那個爛了根的足協,南勇什麼的,陸俊什麼的,慢慢都不夠看了。
以前我們覺得舉國體制底下是運動員的知識水準不高導致了比賽頭腦不佳,現在發現事情還遠遠沒這麼簡單。我們的體育連做人都還沒學會。再説一遍,體育本來是遊戲,但遊戲都要看看是和誰玩兒,誰是耍賴不要臉的都要被大家排斥,更何況當體育成了有頭有臉有國家有體系的象徵以後,誰要和還沒學會做人的二溜子玩兒在一處?
要是從這個層面上被世界體壇排擠出來,那體育大國什麼的,可就真成浮雲一片了。
所以,中國體育,請你先學做人。
瞬間 ·辭青
哈爾濱,10.23,5點 一些植被的葉子上已經結了霜花
霜降是“”的日子,就像是春天到來踏青,領受自然的美麗。10.23-11.6,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冬季的前奏。
中國最南端北緯
杭州細雨綿綿了幾天,公交車站前等車的人們有的打傘,有的正在享受雨露,冬天還遠著呢;而哈爾濱的人們在早上7點多已經在早市開始儲備秋菜了。北方每到霜降便會開始陸續購買秋菜留待冬天食用。
張秀姝 幹雪霏/圖
思維深處的剖析與救贖
——讀楚漁《中國人的思維批判》
聊書齋chatting · 潘啟雯
關於“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探討和關心的話題。那麼,到底哪個因素才是真正導致近代中國落後的元兇呢?收藏家兼探險家楚漁在其著作《中國人的思維批判》(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中指出,近代中國落後確實是由於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因素都對近代中國的落後起了同樣大小的作用,有的原因很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原因。作者楚漁從“思維模式”、“思維批判”等角度探討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人的思維批判》出版問世,正面回答了“李約瑟難題”中關於中國落後的疑問,指出其原因是中國混亂僵化的思維模式,從而為探討近代中國為何落後開啟了一扇別樣之門。作者的口氣一點不含糊:“我們要講的‘思維模式’是人的思維方式,指的是哲學意義上的主體思維方式。學者、專家對思維模式的定義是指思維的一種程式,長久穩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是指思維形式和思維結構中的規律性,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的思維定式和‘內在化’認識運作模式的總和。某種思維模式一旦在人群中形成固定的、主流的思維習慣和框架,就能成為人們的主體思維結構。”
從哲學層面理解,批判是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是思想性的而不是知識性的。批判一個對象,其目的並不是全盤地排斥它,更不是將其歸之於意識形態上的對立面並將之打倒或根除,而是弄清其真相,即將其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可取之處和不可取之處顯現於世。因此批判是反思、質疑、創造等思維環節中最核心的一環,批判為反思指引方向,為質疑提供方法,為創造鋪平道路,批判貫穿著人類思維活動的全過程。現在中國的很多管理者、專業人員、工人等並不是不想把事做好,而是由於思維的惰性和僵化,很難把事做得很精細。
再比如,西方以探索主觀思維和客觀世界為目的,進而把求知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思維方式作為工具。注重思維工具的打造,把思維工具作為發明的發明,這就是西方的智慧。歸結起來,西方的智慧講究的是處理人和物的關係,把求知的科學方法作為智慧。那麼中國的智慧是什麼?中國的聖人們主要致力於教育人們正確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其結果必然講究“謀略”,所以中國發展成了一個謀略大國。思維的特徵不同,對整個社會的影響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楚漁在研究中還發現,僵化的方法來源於僵化的思維定勢,而僵化的做事方式和方法,必然與實際發生矛盾,進而導致中國人不講原則。同時,這種僵化的思維定勢和僵化的做事方法又導致中國人總以為別人都在按照他的想法行事。這又進一步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正是中國人“窩裏鬥”的特點造成了中國人“一盤散沙”、“不團結”的現狀。中國人總以為西方人看不起自己是因為中國落後,西方人對中國有偏見是因為中國經濟不夠發達。或許確有這些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中國人的“狹私行為”和“不團結”。
在日益標準化、一致化、單一化的寫作世界裏,到處都是狂歡、喧囂、享受和成功,而這部《中國人的思維批判》卻發出了一種不同的聲音,這個聲音“裸露”了中國社會的另一種現狀,既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表達了一種獨立的寫作態度,也表達了以批判思維牽引寫作思路的審美態度和生存態度,為中國人思維模式的救贖奉上了一劑良藥。
想念總在秋
城裏城外emotion · 冰藍
每到秋季,心頭總是被莫名的想念勾起。有時是一屢似曾相識的陽光,有時是某個午後的街道,甚至只是一陣風揚起的一股熟悉的土的味道。
或許我過往的人生大多與學校有關,陌生的人總在秋季相遇在陌生的地方,而今,心中涌上的想念在這收穫的季節也總是能讓我感到別樣的幸福。
離開大學校園已經5年,畢業後幾次回到學校,總是匆匆走過,拿出相機拍照仿佛“到此一遊”,直到那天……
深秋的季節,和同學相約中心花園,手挽著手漫步在兩側教學樓的小道上,似乎在找尋曾經的感覺,那時,我們不就是這樣一遍又一遍的走在這條路上傾訴著心事嗎,然而,路依舊是這條路,只是,那時我們暢言著一輩子要怎樣,現在我們説著升職、加薪還是另謀高就;那時我們説著誰誰誰是個帥哥,現在我們説著嫁給他會不會幸福。看著來來往往腳步或急或緩的人,猜測著他們是大幾的學生,這時,真有一副過來人的感覺,在某一個瞬間有些優越感,但更多的還是對自己曾經來過的想念。
時至中午,我們迫不及待的奔向食堂,腦子裏全是那時鈴聲一響飛奔著去搶位的場景,不過是為了能在比較早的時候佔到個乾淨的位子並且保證在食堂開門不久大師傅的勺子比較仁慈時獲得的瘦肉多於肥肉,然而,食堂已經被裝修成“禮堂”的模樣,以前滿地油花花的舊貌已蕩然無存,條件好了,我們卻有些悵然若失,乘扶手電梯上到2樓,以前在路邊窗口賣的小包子進駐了豪華的食堂,味道依舊是那個味道,只是少了那時捧著熱乎乎的包子一路小跑著去上課的感覺。
吃完飯去找我們熱愛的珍珠奶茶,原來的地方已經改成超市,問問現在的學生,人家一副沒有聽説過的樣子,摸著周圍轉了兩圈,終於找到一個賣奶茶的地方,可是,珍珠沒了。
總以為物非才讓我們感到陌生,然而,那依舊保持著寧靜的教室被我們推開一扇自習室的門,找個位子落座,從包裏拿出一本書,一支筆,和朋友在紙上隨意的寫寫畫畫,似乎什麼都沒有不同,卻有種周身不自在的感覺,看著旁邊佔座的書本,周圍的人看著高數、四級、經濟學,過了幾分鐘,我們站起身,走出了教室。
回到曾經伴隨了我們4年的宿舍門前,什麼都不曾改變,本想著混在一幫學生中往裏走,保安卻上下打量了我們一番,一伸手,把我們攔在了門外:“不是學生,不登記不能進。”我笑了。忽然明白,這裡,永遠都只是我們記憶的青春殿堂了。
擁有時並不覺得它的美麗,然而在畢業後無意看到的黑白雪景照片把中教的流線勾勒的如此動人時,不由得開始遺憾當初怎麼沒有用心去欣賞過它的溫柔。
當記憶被血管中流動的想念一點點掀開,依舊新鮮,依然感動。
“從頭管到腳”的日本
小小説story · 俞天白
從頭管到腳,往往是貶義的。到了日本,就會覺得是展示政府負責與效力的體現。
我是1994年應日本經濟新聞社出版局的邀請,攜夫人到日本訪問的。那時,不必深入家庭、學校或企業,就會感受到政府管理上的人性化與效力,一是行駛中的各種汽車,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鳴喇叭;二是上下地鐵乘滾動式電梯,左行右立,無人不執行;三是人行道上的盲人線,要是深入一觀察,這種從細微處對人的關愛,無所不在,而且是在繼承、保護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展示出來的。
比如,城市改造。離天皇皇居不遠的東京的金融街。日本興業銀行、東京銀行和三菱電器公司等有名的大銀行和大企業的總部,差不多都集中在這裡。在這條堪稱日本的華爾街上的“東京銀行協會”所在的大廈,是頗為特別的建築。其特別處是她的底下兩層,赭色清水磚墻,鑲以白色的門廊和窗框,她朝北的正大門,突出四樓的高度,聳立起一隻和上海和平飯店一樣形狀的綠色尖頂。然而,這一切只是整幢大樓的“底盤”,她主要是為了托起十八層的完全佈滿了芝加哥窗框的高樓。猶如一隻烏龜,背負著高高聳立的一幢大廈,綠色小頂正像它高高仰著的腦袋。從整體上看,這底座,這大樓,無論是色調還是建築風格,都屬於兩個迥然不同的建築流派。前者是折衷主義“凈化”的結晶;而後者屬於芝加哥學派。這幢赭色的兩層樓,是原來的建築,具有相當歷史價值,要在此擴展建築設施,但又想保存她的原貌,於是出現了這樣一座由小烏龜背負大廈的新舊混合建築。她以其獨特的結構,向世人敘述著日本城市建設的步伐;貝爾拉格的清水磚墻,檐部、柱頭、門、檐周邊的種種白色的鑲飾所營造出來的“似羅馬建築”所特有的中世紀遺風,刻意地讓同時代的兩種風格的建築,拉開了整整幾代的距離。分明是以獨特的匠心,向世人表明,在嚮往現代化的時日,對於傳統的尊重。
如果説,這聰明的組合,是管了“頭”,那麼,在東京淺草,我卻領教他們如何管腳了。
那是訪問京都、奈良、大阪回東京以後,日本經濟新聞社出版局的負責人,請我們夫婦和拙作《大上海沉沒》譯者一橋大學折敷賴興先生到淺草宴飲。到了日本,獨怕在榻榻米上盤腿而坐。這對我這個擁有一隻頗引人注目的將軍肚的人來説,是相當不好受的事。尤其是面對講究禮節的日本朋友,在矮桌邊坐上一兩個小時,什麼山珍海味都會索然無味的。可想不到,塌塌米當中,長方形的矮桌子底下,構築了一個與桌面同樣大小的低坑,一落座,正可讓一雙腿腳安放下去,成九十度的坐姿,其舒適度和坐八仙桌相同,冬日的暖氣即從這裡發出來。這種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國的客人既能領略日本傳統風味,又不致受當地生活習慣之累的改良,卻別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
然而,管頭管腳,管理細到了讓人吃驚的,是管到了鞋底材料標準!
如果説,16年後,我對盲人線、乘電梯的左行右立已不覺新鮮的話,對於我們無人不用的鞋底的材料,卻像16年一樣如聽天籟。生活在當代,住的是水泥建築,行的是柏油馬路或水泥路,穿的也離不開化學纖維織物。於是,城市人經常會感到不適,頭暈,煩躁,缺乏食欲,睡眠不深甚至失眠……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有相當數量來自於腳底,腳上所穿的鞋的鞋底,是橡膠或者塑膠的絕緣材料,使人的身上積累了很多靜電無從釋放而形成的。在中國城市,凡懂得這原因的人,總是隔三差五地赤了腳,到泥地裏走幾趟,讓靜電從體內導出。日本,卻針對這個問題,作出嚴格規定,鞋底材料,不許絕緣材料製作,尤其是少年兒童的鞋子!
原來,細微處,不僅體現著民族的精神,更體現著民族的健康!
- 附件下載:
- 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