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VS加息預期
■ 尹宇
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最新經濟數據顯示,10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4.4%,比9月份漲幅擴大0.8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5%,漲幅擴大0.7個百分點。面對高企的CPI數據和隨之而來的通脹預期,中國人民銀行罕見地在一個月內連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國務院與發改委也連續下發文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抑制市場商品價格的連續上漲。然而,面對即將洶湧而來的通貨膨脹,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有通過加息這種貨幣政策方式才能徹底地解決問題。
貨幣學派代表人物弗裏德曼曾經説:“通貨膨脹是個純粹的貨幣現象。”現階段,我國所面對的“蒜你狠”、“糖高宗”等等生活生産資料的漲價只有很少一部分因素來自減産以及供需關係的大幅變化,主要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市場遊資炒作,商家囤積居奇的影響。尤其是自美聯儲實施“二次寬鬆”的貨幣政策以來,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立刻應聲上漲,這不僅僅影響了中國,而且波及到世界各地。“金磚四國”的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十月份的CPI漲幅分別達到了4.4%、5.2%、7.5%和9.8%,大大超出各國預設通貨膨脹目標。此外,南韓、越南、伊朗、阿根廷等國家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
一般來説,對付通貨膨脹,較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貨幣政策手段來減少貨幣流通量。而在貨幣政策工具中,加息不僅意味著貨幣當局開始收縮貨幣流通量,而且釋放出減緩經濟擴張速度的信號,並以此調低市場對通貨膨脹未來的預期。如果一次加息的效果不佳,那麼貨幣當局便有可能繼續進行加息並在市場上形成與之對應的加息預期,直到通貨膨脹及通脹預期得到控制為止。從當前的經濟形勢看,大多數市場人士認為CPI指數仍然會依靠慣性在高位運作一段時間,11月份和12月份在4%以上的可能性很大。於是,持續加息的呼聲日益高漲,不少學者坦言,年內二次加息不可避免。
在當前這種由於美國的寬鬆政策而導致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中,通脹預期並不會隨著我國的貨幣政策變化而改變,因為産生這種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來自於世界主要貨幣的惡意濫發。如果僅僅是為了控制這種輸入性通脹預期,防止形成資産泡沫而動用加息工具,甚至由此形成加息預期,不但起不到相應的政策效果,而且會擴大不同貨幣資本之間的利差,加劇熱錢向本國經濟涌入的速度。10月份新增外匯佔款創新高,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卻沒有顯著變化,便是熱錢大量流入的最好證明。
熱錢流入是要換成人民幣來使用的,也就是央行必須拿出相應規模的人民幣投放來對衝這些被寬鬆出來的美元、英鎊、歐元。如此天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放出來,通貨膨脹及通脹預期不一定會大幅上漲,但肯定會維持在高位運作。這樣一來,加息政策便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一旦再次遭遇世界主要貨幣的“三次寬鬆”甚至於“N次寬鬆”,通脹預期勢必會重新到來。
對於目前的中國經濟來説,進入加息預期後將不得不面對兩種隨時都可能出現的危險狀況。一方面,天量的熱錢隨著加息預期不斷涌入,通過購買中國房地産來製造市場泡沫並推動關鍵性生活資料與生産資料的價格炒作,最終導致中國的資本與貨幣政策失靈;另一方面,由於無法控制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加息預期很難對遏制輸入性通脹預期起到積極的效果,隨著利率的不斷升高,經濟體融資成本不斷攀升,利潤率下降,最終有導致經濟增長率下滑的可能。(西南大學)
(文中觀點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指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