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兩語
發佈時間:2010-12-08
先富起來的中國人正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安全財富倉庫。這個過程首先是以商人利己為目的,但市場經濟的魅力往往就在這裡:只要是在合理合法的尺度之內,逐利人幾乎總是以利己始,以利人、利社會終。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童大煥認為天價瓷瓶事件背後有積極的意義。
自由,是辛亥革命一百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的主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我們告別“包辦婚姻”,實現了“擇偶的自由”;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又告別“統一分配”,實現了“擇業的自由”。擇偶和擇業都自由,“擇居的自由”就必然會提到議事日程。 ——易中天認為成都戶改體現了尊重公民“遷徙的自由”的權利,但提醒“千萬別下指標,也別考核”。
一個蒼蠅飛過來了,我看見是一個蒼蠅,你看見是蚊子,這裡沒有任何道德界線。 ——當代作家王蒙認為西方文化有一種實證主義、科學主義,中華文化則強調動機忽視客觀事實。
有朋友問我北京和上海有什麼不同,其實我看到更多的是相同:文明的程度、法制環境、國際化的程度,甚至兩個城市人們穿的、用的品牌和産品都是一樣的。越是高端的人群,越是國際化的人群,他們的相同點就越多。 ——SOHO中國公司剛進入上海後潘石屹這樣看待兩個城市。
分佈在新行業中就叫高新企業嗎?美國網路科技概念盛行時,甚至連賣門把手的上市公司都加上.com的尾碼,爭取泡沫溢價。你也不能説人家是錯的,這些公司確實有那麼幾個門把手是通過網路商店銷售出去的。 ——財經評論人葉檀認為創業板中的“高新技術企業”未必貨真價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