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報客戶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建行報客戶版

管理通脹預期大不易

發佈時間:2010-12-29

 劉杉

    對於普通中國人而言,2010年最大感受就是一個字:漲。房價漲,房租漲,綠豆漲,菜價漲,就是工資不漲。

    最近朋友們吃飯時説起物價,大家都認為房價還要上漲,理由是票子發多了,人民幣越來越毛了。持這種看法的也包括農民兄弟。不久前,中央電視臺記者採訪西北農民,問他們為何要囤積馬鈴薯,農民們回答,馬鈴薯今年價錢好,在春節前還要上漲,所以得先捂一捂。

    儘管有官員和學者還在淡定地説,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但在普通人眼裏,通貨膨脹已經來臨。居民對未來價格上漲普遍持肯定態度,這在經濟學上叫做理性預期。

    雖然政府通過限價措施來管制價格,但這種方法似乎只能取得暫時效果。因為價格管制往往導致供給減少,使得未來價格存在報復性反彈可能。當然,廠家除了減少供給,還通過降低産品標準來應付限價措施,比如牛肉麵裏找不到牛肉,一瓶酸奶只有半瓶量,等等。

    由於居民對物價滿意度普遍下降,並認為未來價格還要上漲,這反過來又會推動價格進一步上漲。在通貨膨脹理論中,這叫做通貨膨脹的自我實現

    所以,預期就成為一個影響需求和價格的重要因素。而中國通脹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除了貨幣因素,預期也起了很大作用,這在房地産價格和農産品價格方面尤為突出。

    中國政府曾經在去年底提出一個新政策手段,叫做管理通脹預期。該名詞雖然時髦,但做起來比較困難,因為這需要政府傳遞出強烈的厭惡通脹的政策信號,並且讓居民相信政府的確能夠控制住價格,才能改變居民預期。

    實際上,通脹預期管理也存在技術性問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08年在波士頓聯儲經濟年會上承認,有一些測量預期通脹的方法,如了解家庭預期的調查,職業經濟學家的預測,從通脹指數化債券市場收集資訊等。然而不幸的是,那些被稱之為企業的價格設定者的預期資訊,提供的卻非常有限。對於通脹的動態演化,哪些預期資訊是最為重要的,中央銀行如何從各種方式中找到最好的收取相關資訊的方式,依然還是問題。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認為,如果政策制定者無力承諾執行低通貨膨脹政策,就可能推動過高的通貨膨脹。他們認為,如果市場預期通貨膨脹較低,那麼提高通貨膨脹率的邊際成本就較低,政策制定者就有可能採取擴張性政策以將産量推至正常水準以上。如果公眾知道政策制定者有這個激勵,那就意味著公眾實際並不會預期通貨膨脹較低。政府與居民博弈的結果是,政策制定者採取的相機抉擇政策並未使産量增加,卻導致了通貨膨脹。這就是説,政府想法前後不一,而公眾了解政府行為習慣,所以,居民對通脹預期目標要高於政府設定目標。

    因此,政府信譽在管理通脹預期過程中就顯得至關重要。資訊經濟學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政府堅定承諾控制物價。如果公眾不了解政策制定者特點,可以用政府聲譽來保證避免發生政策前後不一致問題。另一種方法是委託中央銀行負責,選擇由一個眾所週知的極其厭惡通貨膨脹的人做央行行長,這樣大家就會有信心,預期的通貨膨脹就很低。

    中國過去一直強調保增長,對於通貨膨脹的容忍度較高,這使得中央政府在管理預期方面就得加倍下功夫。由於中國央行無權獨立決定貨幣政策,因而,中國不可能選一個保守主義的中央銀行家來對付通脹,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政府信譽來改變公眾通脹預期,這需要政府出臺切實可行的應對通脹的辦法。從這點看,限制物價不是好辦法,最根本的,還是要控制貨幣供應,同時增加實體經濟的供給。唯有增加供給,才能有效吸收過量的流動性。

    那麼如何控制貨幣供給量呢?顯然,過緊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經濟硬著陸,因而,貨幣政策需要一個慢慢收緊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明確的政策信號,如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比率,連續加息等。從這點看,再次加息勢在必行。

    當然,從長期看,導致中國貨幣過量增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匯佔款過多,因而,加快人民幣升值,也是減少基礎貨幣供給,進而改變通脹預期的政策著力點。

    那麼如何增加供給呢?主要手段應是減稅。減稅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刺激企業增加供應。但中國財政收入連年漲,這需要政府作出讓步。

    當然,抑制通脹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管理通脹預期更顯不易。

(中華工商時報)

(文中觀點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指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