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7%背後的故事
■ 本報記者 余江灝
3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政府工作報告。“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擬安排財政赤字9000億元,赤字規模比上年預算減少1500億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廣義貨幣增長目標為16%;再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共1000萬套……”這一組組數據,為今年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此外,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報告中對未來五年經濟發展所提出的兩個7%更是耐人尋味。
“今後五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在明顯提高品質和效益的基礎上年均增長7%。按2010年價格計算,2015年國內生産總值將超過55萬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部研究員張曉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一數據比“十一五”預期目標降低了0.5個百分點,幅度雖然不大,但卻釋放出非同尋常的信號。“今後五年中國將強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保障和改善民生。”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五年裏,我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分別達到12.7%、14.2%、9.6%、9.2%和10.3%,年均增長11.2%。截至2010年末,我國GDP總量已達39.8萬億元,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不少專家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將繼續變化,外需減弱、國內投資衝動降低以及勞動力供給逐步下降,均會造成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但中國“十二五”期間的實際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會高出7%的預期增長目標。為此,中央政府除進行目標引導外,還要出臺一些具體調控措施,比如增加投資的資金成本,控制好信貸投放的閘門,抬高投資的市場、環境準入門檻,收緊土地政策,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等,要通過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確保不出現大起大落。
另一個7%來自於增收。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未來五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超過7%。“我們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為全體勞動者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單從數據上看,這個目標並不難實現。過去的五年裏,我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0.4%、12.2%、8.4%、9.8%和7.8%,年均增長9.7%;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7.4%、9.5%、8.0%、8.5%和10.9%,年均增長8.9%。
有專家指出,近五年來,國家財政收入增長1.6倍,年均增長21.3%,遠高於GDP的增長速度。相比之下,居民個人收入則一直低於GDP增長速度。因此增收的關鍵是調整國家財政收入和居民個人收入的關係。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魏傑不久前曾公開表示,要調整國家財政收入和居民個人收入的關係,首先是有效運用稅收杠桿,比如提高個稅起徵點、減稅、退稅等。“各種稅收政策要向普通居民傾斜,讓他們切實享受到好處。”其次在社會保障資金的募集上,要讓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此外,要提高落後地區居民的收入,特別是要提高農民收入。“現在我們居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是農民的收入太低,只有推動城鄉一體化,讓農村人和城裏人平等享受國家的民生投資,平等享受教育投資、社會保障投資。才能讓農民真正富起來。”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陸學藝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説:“以往有些地區、有些部門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曲解為GDP挂帥,以致以犧牲社會建設、農村發展、資源環境為代價而片面追求GDP。兩個7%明確了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係,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兩個7%,是“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一個例證。
兩個7%也在代表、委員們中間産生熱議。不少代表表示,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相應的目標分別是7.5%和5%。與之相比,這“一降一升”表明我國不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指標,而是更加重視經濟發展含金量的提升,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