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的呼喚
□ 文/潘亞萍
有幸參加了一次助學公益,走訪的第一站就是廣西都安。這裡,山的那邊還是山,路的盡頭沒有路。然而在大山深處的人們,頑強地生存著,創造著。
路上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的孩子,他們是大山裏的精靈,大山給了他們天高地闊的領地,卻也給了他們困苦早熟的童年。他們衣衫襤褸,弱小的背上背著另一個生命,純凈的雙眸望著陌生的來訪者。
走訪過程中,帶路的孩子一次次地刷新了我們對大山的印象,更堅定了我們走進大山走近這些孩子的信念。孩子們説,你看,家就在那裏,在山腳下……然後,我們爬了半個多小時才到那個所謂的家:石頭墊起的地基,木板撐起的房體,破爛的布片和糊在窗上的報紙,每一處都昭示著這個所謂的家經受了多少風雨的摧殘。孩子們還説,我帶你們去我鄰居家,很近,就在對面山……於是,我們攀了一座山,從這個山腳下的家到那個山腳下所謂的鄰居。孩子們卻很興奮,即使這個鄰居很遠,但他們卻像看到了很親很近的人,原來,爬山兩個小時和鄰居的孩子玩耍已是這些孩子的日常。這隔著千山萬水也阻不斷的發小情,該是多少近在咫尺的鄰居們所求不得的啊?
有個上山救人的大男孩,十幾歲的年紀,卻有著三十歲才有的沉穩和擔當。家徒四壁,一家七口人擠在一間小屋裏兩張破床上,但他並不因此感到羞愧或自卑,他大大方方把我們請進他家那個小屋,大大方方邀請我們在他們家共進晚餐。他紅彤彤的臉,滿頭的大汗,只因為他在山上遠遠就看到了那橙色的希望,於是一路飛奔回家,只為了不讓我們等他而耽誤時間……
那個住得最遠的小女孩,家在大山的最深處。她帶著我們走完了所有孩子的家,最後才到她家。她漂亮而機靈,懂事而堅強,她帶我們抄近道,那根本不是路的道,她走得健步如飛,説她已經爬這些山爬了幾十年了,俏皮而自信的口氣,我們跟她打趣道:小姑娘今年才多少歲,就爬了幾十年的山了?嘴上雖然打著趣,心裏卻無比心疼這個“爬了幾十年山”的小姑娘。
助學公益活動的負責人一再強調一定要在天黑前撤出大山,但每一個人都捨不得,每一個人都想再多走訪幾個孩子,也許就能多給幾個孩子帶去希望。汽車在夜幕降臨時退出大山,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駛,路上遇到巨大的落石,還有山體滑坡,夜幕像一張沉重的巨網罩下來。沒有人説話,落石和滑坡是大山的常態,人類幾乎無法對抗,但大山裏的人們卻在大山裏艱難而頑強地生存。
我們那麼渺小,我們個人的力量就好比給久旱的土地大老遠地搬來幾滴水,但如果搬水的人多了,是不是就能匯成河,甚至大海呢?大山的貧瘠,根本沒有足夠的土地保障這些孩子的生活,在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讀書更無從談起,那麼,貧窮和絕望將代代相傳。因此,我們只是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有書讀,讓知識真正改變大山的命運,讓他們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能夠不用十幾人擠在一個小破屋,我們希望看到更多幸福的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少一些多孩的貧苦家庭,少一些父母管不過來而丟給大山的孩子。
群山巍巍,螻蟻渺渺,小善大愛,石頭花開。這一場人生的行遊,讓我久久無法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