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同京韻雜記
在這座城生活了五十來年,卻是第一次沉下心思深入最反映北京人日常生活和地域文化的“衚同”,來體驗地道的京韻文化。
□ 文/韋曉燕
“衚同”這個詞算舶來語,是蒙古語“水井”的音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居就有集市,引申為“街巷”。明清時,北京的街巷才定名“衚同”。所以,“王府井”就是王府前的集市。北京有個“屎殼郎衚同”,據説在蒙古語裏是“甜水井”的意思,光從字面看,這可真是差之千里呀。
從東琉璃廠的東南園出發,圍著前門前的大柵欄一帶轉了一圈,路經東南園衚同、大安瀾衚同、櫻桃斜街、大柵欄步行街、珠寶市街、廊坊二條、楊梅竹斜街、一尺大街等,我們的衚同之旅結束在琉璃廠東街的中國書店前。別看這幾條街,這裡有京城最熱鬧的大街,最短的衚同,還有最窄的巷,以及窄巷頂上的小廟。這裡有包含著民族融合歷史的街,孕育過新文化運動的所在巷,還有風月無邊的八大衚同,以及京城最繁華的大柵欄商業經濟中心。
據説北京的大衚同三千六,小衚同賽牛毛。但最值得走的特色衚同也就十來條,其中“琉璃廠”名列其中。老北京城其實不大,琉璃廠文化街其實就在和平門外,距離前門也就1公里,還真是“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的感覺。這裡遼時為“海王村”。元明時曾設琉璃窯廠,清乾隆年間停止燒窯,但“琉璃廠”的名字保留至今。清朝時,漢族的官員大多居住在琉璃廠以西的宣武門外,各地趕考舉子居住的會館也在附近,所以一些商人開始在此經營,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等。建國後這裡更成為富有文化特色的一條街。以前來這裡逛廟會買過筆墨紙硯,卻沒有探究過這條街形成的歷史淵源,直到今天才弄明白。
這“琉璃廠”和大安瀾衚同也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故事。我們知道“安南”是越南的古稱,明永樂年間,明朝大軍大破安南國,抓回來很多越南俘虜集中在這一地區勞動改造,開設官窯燒制修建皇宮用的琉璃瓦件,於是從那時起,這裡就被稱為“琉璃廠”了,而旁邊的東南園、東北園呢,則是這些越南人的菜園子,他們住的街巷叫安南衚同,後來演變成安瀾衚同了。百年滄桑,如今這些越南“北漂”早就同化成老北京人嘍。
串街走巷,我們此行走過最熱鬧的街道要數大柵欄了。這裡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人流如織,熙熙攘攘,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要説起來過去的有錢人進城逛街,那必須是“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才叫有份兒呢。據説在古代,藩屬國、各地官員來京城覲見,是不能直接進內宮的,報進去要等著宣見,所以只能在前門附近候著,官員要走動送禮,進京的人需要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於是這種市場商機帶來了大前門附近的日漸繁華。這不是,興起于元代,建立於明朝的大柵欄,從清代就是成為一個繁華的商業區,580年來繁盛至今。大柵欄老字號:“瑞蚨祥”“內連升”“全聚德”“張一元”……家家看著都很有人氣。“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裡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伴隨著《前門情思》的歌曲聲,我們一行人擠進大觀樓電影院,來看這家民國初年開業的北京第一家電影院——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就是在這裡上映的,這裡人還挺多。新上映的大片才40元一張票,蠻親民的價格,無怪受歡迎。
你能想像嗎?王廣福斜街過去叫“王寡婦斜街”,那可是著名的八大衚同之一。風月不再,但是鬧市尋幽處,蔡鍔和小鳳仙經常出入的青雲閣,高門深巷依然。令人想不到的是,波瀾不驚的楊梅竹斜街(舊稱楊媒婆斜街)跟繁華的大柵欄步行街一街之隔,卻有一種鬧中取靜的感覺,這個衚同因為民國時期有模範書局、世界書局、開明書局等七家出版老字號的存在,曾經活躍著很多民國文人,比如酉西會館曾住過初來北京的鬱達夫。魯迅等大作家也是這裡的常客。如今的這條街住進很多刷爆朋友圈的名店,難得的是這條街很好地維持了老北京的原貌,摩登店舖與衚同居民和諧共存,別有一番腔調。
衚同是北京的城市脈搏,整個北京有數不清的衚同,北京人對衚同有著特殊感情,它們記錄了老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老北京人兒心裏的魂兒,在北京旅遊逛逛衚同也是一件很有趣兒的事兒。